賞心樂事
陶文瑜

    

    崑曲發源於蘇州昆山一帶,流傳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明朝嘉靖年間,魏良輔集南北曲之長,對昆山腔進行革新,被稱為“立昆之宗”。

    然後,這一原先只是“止于吳中”的地方曲種,很快沿運河走向北京,沿長江走向全國其他地方,成為當時影響最大的劇種。

    演唱崑曲是廳堂裏的事。地上鋪一方紅地毯,就算是劇中的境界,唱的時候,笛子是主要的樂器,聲音當然不會怎麼響,但是在一個廳堂裏,也就各處聽得見了。

    崑曲的串演,歌舞並重。舞的部分就是身體的各種動作跟姿勢,唱到哪個字,眼睛應該看哪,手應該怎麼樣,腳應該怎麼樣,都有老師傳授下來,世代遵守著。動作跟姿勢大概重在對稱,向左方做了這麼一個舞態,接下來就向右方也做這麼一個舞姿,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觀賞。這是葉聖陶關於崑曲的文字。

    我在有關崑曲的文獻資料裏看到,為了演好《鳴鳳記》中的嚴嵩,馬錦竟隱姓埋名,在權相顧秉謙家中做了三年僕人,回來後扮演角色,遊刃有餘。

    我還在有關的文獻資料裏看到,商小玲在演《牡丹亭》時,真情畢露,以至哀傷過度,倒在舞臺上,再也沒有站起來。

    我見過的崑曲演出,在拙政園。一起觀看演出的,是台灣來的一些大學生。喜歡崑曲的人不去雍容華貴、優雅大方的拙政園轉轉,是會有很多遺憾的,起碼會少了點觸景生情、觸類旁通的感性認識。或者説喜歡拙政園的人不去聽聽昆劇,其結果也是如此。造園和演戲;遊園和聽戲,有一種文理上的纏綿,正如“梧竹幽居亭”上的那一副對聯所示: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

    演的是《滿床笏》,一齣不俗的劇目。那一天樂隊編制也是復原到“四大件”:笛、笙、曲弦、提胡,連鑼鼓點都換照傳統重新規範。裝扮方面,旦角使用明朝婦女裝飾頭髮的“抹額”,巾生入朝戴特帛朝帽。此外,霞帔、儒巾、襕衫、吏典帽、青素、豆腐幹巾、幞頭等,這一些在當今舞臺上已很難見到的傳統昆劇服飾盔帽,是第一次亮相,我正好遇上了。這一個夜晚,海峽兩岸有一些人共同的記憶就是拙政園和崑曲。

    還有一次與崑曲的相遇,是在鶴園,蘇州的鶴園是崑曲愛好者聚會的地方,鶴園就靠在曲園的邊上,不是太大的園子,也不十分著名,所以去的人不多。每一個星期二的下午,喜愛崑曲的朋友就來了,弦樂聲中,一二個票友朗朗地唱著,眾人也輕輕哼著,這時候的崑曲,如一杯清茶。

    這樣的回味,牽引著我試圖走近崑曲。在翻讀了不少有關崑曲的書籍和資料,認為可以加強一點了解,結果內心卻是更空落了。

    當崑曲隱沒在時間的畫屏背後,春雨般灑出的冷金扇上開著的鮮花,是否更接近我們記憶裏傳統的面影。

    一個星期以後,我又往鶴園去,這一天天色有一些陰沉,是一副要下雨的樣子。我趕到鶴園的時候,曲會已經開始了,二、三十個票友,上年歲的居多,我認識的老先生説,是的,下雨也要來的,總是要來的。

    老先生今年93歲了,説到長壽之道,他説是也許就是因為愛了崑曲,東奔西走看演出,走南闖北赴曲會,沒有演出和曲會的時候,就自己在家裏唱,引吭高歌,回腸蕩氣,能不長壽?

    胡山源老先生書贈趙景琛的一個句子:“你家裏檀板輕輕拍,我家里長笛緩緩吹,都是崑曲迷。”這一個描述,和老先生説的仿佛。老先生還説了好多名字。孫月泉,教過他曲子。王寄立,記著好多曲譜,還有貝家。貝家大小都能度曲,貝聿銘的堂房叔叔貝晉眉,大家叫他七叔,七叔善教,也肯教人。後來我查了資料後知道,貝晉眉,教過“傳”字輩,是一代崑曲大師。

    過幾天我在自己單位裏,正好見到了張允和先生寄來的一本畫冊,是《牧丹亭》杜麗娘一角的身段。張允和説,俞平伯是我尊敬的恩師。一九六五年十月三十日,《人民日報》上發表了張允和的一篇文章《崑曲───江南的楓葉》,文章的開頭這樣寫道:

    北京是“天高雲淡”的秋天,到處開遍了菊花。典型的江南城市蘇州也正是“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時候了。從南方寄來的信裏,附了一份崑曲觀摩的節目單,使我不只是懷念我的第二故鄉,更懷念著崑曲的群英會。

    

    這個時候的張允和,正和俞平伯一起,排練《牡丹亭》。演出《牡丹亭》,一直是俞平伯和大家最大的心願,但由於清朝以來的文化專制和其他因素,留在舞臺上的僅有“遊園”“尋夢”等十幾齣,最後選定的本子,由俞平伯親自校訂,在當時,這應該是最為完整的《牡丹亭》的劇本了。張允和説,我從小和大姐、四妹逢場必唱“遊園驚夢”。到了曲會以後,我教十一二歲的小孩子還是演這一齣。把大姐和四妹的戲教完了,小丫頭沒人演,我來!十一、二歲的公子小姐,卻配上我這樣一個快五十的“小丫頭”,不醜嗎?不醜,挺開心的。

    這時候水袖在我們眼前翻動,這是近百年前繽紛燦爛的蘇州的崑曲,近百年前如詩如畫的崑曲的蘇州。

    《蘇州日報》 2002年12月1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