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的音樂

    昆腔的老祖宗——昆山腔,誕生於元末明初,因它成形于昆山,便被稱作昆山腔,與江西的弋陽腔、浙江的海鹽腔、余姚腔並稱為南戲四大聲腔。昆山腔為第一代昆腔,當時主要流行在吳中一帶。比起四大聲腔其他各腔,昆山腔在伴奏方面一改“不託管弦”的南戲範式,而使用了“笛、管、笙、琶”等管弦樂器,同時,它的曲調是四大聲腔中最雅化的。

    明嘉靖十年至二十年前後(約西元1531——1541年),魏良輔集南戲、北曲、當地民歌小調的優長,花費十數年時間,創作出與原來的昆山腔幾乎全然不同的一種新腔。這種腔的旋律細膩委婉,吐字運氣講究,風格典雅,人們昵稱其為“水磨調”,這是第二代昆腔。

    魏良輔的“水磨調”,最初只以“冷板曲”(即清唱形式)流傳。後來,劇作者們開始把這種新腔用於劇作,其中具有里程碑式代表意義的是,昆山另一位音樂家兼傳奇作家梁辰魚(約西元1521——1594年)用新腔寫了一部《浣紗記》傳奇(約西元1566年),一時盛演于劇壇。在這齣戲裏,梁辰魚等在魏良輔吸取南、北精華的基礎之上,繼續發展出北方崑曲、曲調與範式。《浣》劇共四十五齣戲,其中四十一齣採用的是水磨調格律,兩齣採用北曲,另兩齣採用了南、北合套的對比形式。於是,昆劇立刻受到南、北觀眾的歡迎,昆腔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因此,梁辰魚的《浣》劇中使用的昆腔被稱為第三代昆腔。

    隨著《浣》劇的出現,昆劇進入成熟期,“昆劇”這個名稱其實是20世紀20年代才開始使用的,過去大多稱其為“崑曲”。

    昆劇是只採用昆腔這一單一聲腔演故事的劇種。昆劇的産生,不僅是昆腔自身發展的成熟標誌,它還是中國戲曲發展的成熟標誌。它又是我國最雅化的劇種,是受文人雅士、藝術專家精心呵護培植的特殊戲曲品種,因此,它能夠集音樂、舞蹈、雜技、武術、文學朗誦、戲劇表演等等中國傳統藝術之大成,而一度成為中外公認的“國劇”,被譽為“百戲之祖”或“百戲之乳”。

    昆劇對戲曲的“祖”、“乳”之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昆劇所展示的綜合性特點是極其完善的,它將“載歌載舞”的戲曲藝術推至“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頂峰(至今沒有哪個劇種能夠超越)。以至昆劇為戲曲其他劇種奠定了一種綜合性表演--“唱、念、做、打”的基本模式。

    2.昆劇的舞臺表演、演唱技術等方面都被錘鍊得極其精湛,以至今天,其他劇種的演員還在把昆劇的著名段子當作基本功訓練的必修課。此所謂“昆訓”之説。

    3.昆劇的劇目之多,承前繼後地囊括了民間許多傳奇,成為各劇種移植的故事源。這些劇本,由於上流社會文人雅士參與較多,又極有文學價值。

    4.由於昆劇的前“國劇”地位,它在曲譜文卷遺存方面是其他劇種遠不能及的。僅《九宮大成南北詞宮譜》一書中就收有4466個曲牌。

    5.崑曲演唱對發聲用氣、口法、潤腔都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魏良輔的《曲律》、徐大椿的《樂府傳聲》、沈寵綏的《度曲須知》、俞粟廬的《度曲芻言》等,都是明、清以來有關崑曲唱法以至聲樂理論的重要著述,對我們研究崑曲的唱法和中國戲曲的聲樂理論,直到今天都很有價值。

    昆腔使用曲牌體音樂結構。即:它由許多獨立的曲調(曲牌)按照戲劇需要聯綴而成。所謂“曲牌”是指那些經常被用來填詞的旋律程式。

    崑曲作為中國戲曲發展到成熟期的一個突出體現,是它在音樂(腔)與歌詞(文字)的結合上,經過千錘百煉,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漢語是聲調語言,音和字的結合極為重要,把字唱倒(音與字的聲調相背)就會讓人誤解詞意。崑曲很講究“出口腔”(或稱腔頭)。

    崑曲作為聲樂藝術的另一大貢獻是,它深化了漢語在咬字方面所能顯現的特殊美感。崑曲在咬字上的最基本要求是,交代清楚每個字的頭、腹、尾 ,講究字頭要有噴口,字腹要圓潤,字尾要做到歸韻準確乾淨,以達到“字正腔圓”的最佳效果。

    南曲與北曲雖同為崑曲但在其分離之初與後來的發展中,它們既受南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響,也受藝術家們人為的作用,而形成兩種風格各異又可以互補的類型。它們最主要的差異在於:

    1.音階。在記載崑曲的工尺譜裏,北曲是按七聲音階記錄的,南曲則按五聲音階(不記乙、凡二字),但實際演唱中,乙、凡作為經過音、裝飾音也常常出現。

    2.讀字。北曲遵循《中原音韻》,四聲分陰(陰平)陽(陽平)上去,念字多從普通話;南曲遵循《洪武正韻》,念字多從蘇州話。

    3.調和韻。北曲一齣戲一韻一調到底;南曲一齣戲不限一調,也可以換韻。

    4.詞曲關係。北曲一般為“辭情多”(詞位較密),“聲情少”(拖腔較少);南曲則“聲情多”“辭情少”,吐出一個字來,常常要在一段腔(音樂)裏上下游曳好一陣,才進入下一個字。

    5.旋法特點。北曲常用四、五度及八度以上的跳進,造成旋律激越、舒朗的陽剛之氣;南曲則多用五聲級進,因此其旋律纏綿委婉。

    6.唱法特點。北曲發聲較“硬挺直截”,“以遒勁為主”;南曲講究吞吐收放,追求聲音的起伏多變。且因南曲常用入聲字,其“短促即收藏”的特點,與音樂結合時就需“逢入必斷”,而樂句的內在關係又是相連的,在演唱時便造成極有特色的“斷中有連”。

    7.演唱形式。北曲一般只用獨唱這一種形式,且在一齣戲裏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説白,不能唱;南曲則用獨唱、接唱、同唱(二人)、合唱(即齊唱)、獨唱接齊唱等多種形式演唱。

    8.劇目。北曲裏武打劇目較多;南曲則側重文戲。

    以上八點都是一目或一聽而了然的南北曲差異。除此之外,它們之間還有諸多不同,如:南北曲在加襯方面的差異,南北曲在組套方面的差異,南北曲在腔格使用上的差異,南北曲在曲式方面的差異等等。

    中國網 2002年12月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