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藏書的起源——徽州文化研究之一
    桑良至

    徽州號稱文獻之邦。其魚鱗冊、地契、宗譜、契約文字、案卷、信札、教科書、勸善書、儒家經典、道家著作、佛教經卷等,數量達若干萬件。魚鱗冊、宗譜、家乘等徽州典藏居全國之首,這為研究徽州文化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徽州的文獻,在各級圖書館、檔案館、博物館、文物管理局的典藏不少,散落在民間的尚有很多。我們遊覽徽州風光,偶爾可從當地購得一些古典文獻,作為旅途意外的收穫。在屯溪的老街、西遞村或宏村,遊客往往會買到一本或幾本稀世之作,那可能是北京、上海各大圖書館都不曾有的宗譜、文學、戲本、勸善書、教材等。

    徽州人愛藏書,經過人間若干次滄桑,其藏書猶存。人們不能不為之喜悅,為之好奇。人們不禁要問:徽州民間哪來的許多藏書?

    徽州民間藏書的起源,一一數來,大致有如下諸種:

    一、 藏書始於宗譜

    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統治,依靠的是宗法制。程頤説:“管攝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風俗,使人不忘本,需是明譜係,收世族,立宗子法。”宗法制管理宗族人眾的根據是宗譜。宗族的宗譜排定了每一個人的血親源流、尊卑序列。宗譜在那個時代對維護社會秩序起了重要的作用。

    和平時期,族人按輩分血緣確定長幼尊卑的關係。偶逢兵荒、疫災、洪水等大難,人們逃亡失散、骨肉分離,若干年後,有如陌生人。有了宗譜,便能了解同姓人的排行世替、血緣親疏、尊卑上下。宗譜是人們親情相聚的根據與符號,是聯絡同族人的紐帶。為此,每個宗族的人都十分重視修撰宗譜。宗譜一般為六十年修撰一次。每發生一次大動蕩、大災變,必得修譜一次。通過修宗譜,檢閱倖存者,召集四方同族人,組織新社區,開創新生活,維繫新秩序。

    宗譜沒有統一的體例,依經濟狀況及門第高低,其卷帙不同。有的多達幾十冊,有的僅幾冊。每次編宗譜,需作一次人口普查登記,弄清散落在四方同宗族人的基本狀況。系統完整的宗譜,修撰刊印出來,費力不小。宗譜修撰好以後,祠堂內陳列一套完整的刻本,以精製小木盒裝入,置於祠堂內的重要位置。富戶人家自行收藏一套,一般家庭僅收藏排行世替表。宗譜是一個家族的絕密文件,上有每一個人的生辰八字,家族人丁脈承,不得外傳,不得外借。宗祠中新添人丁,請族中長者按照譜中擬定的排行起名字,記下降生的年庚時辰,尊卑序第依次牽起,有如龍骨,一脈相承。

    宗譜是一個宗祠的寶典,守住宗譜,不落入他人之手,是同宗人的根本任務,倘若有人將宗譜賣出、丟失、外借他人,都被視為不肖子孫。古人云“借書一癡,還書一癡”,源自這裡。徽州多世族,纂修宗譜綿延不斷,典藏極好,藏書文化由是而起。

    二、藏皇上禦批禦贈

    黃山市徽州區呈坎村羅東舒祠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安徽省確定羅東舒祠堂中的寶綸閣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國務院公佈整個羅東舒祠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羅東舒祠堂建築宏偉,雕刻精細、裝飾華美,風格獨特、氣勢雄偉。祠堂群體建築為四進四院,兩邊為對稱建築,一進高於一進,最後一棟建築位勢最高。在最高建築的正中有一閣——寶綸閣。此閣用於典藏皇上賜給羅氏的聖旨、官誥、黃榜、御賜品及書畫。

    羅氏自明代羅炌立出仕為官以來,高官貴爵代有其人。高官重臣,與皇帝的距離很近,往來頻繁,遺留下大量文書。

    在人治的時代,權力大於一切。皇帝是極權擁有者,其文字、圖畫、書籍賜與誰,代表著誰承著天恩,無比幸福、無比榮光。一般官吏難以得到,老百姓更是終生難見。哪個宗祠藏有宮中出來的東西,便可光宗耀祖,勢炎烈烈。宗祠典藏聖旨、官誥、黃榜、奏本副本,是一種力量的顯示。封建時代人事鬥爭紛紜複雜,聖旨類最高級的文獻與文物,是權威的象徵、鬥爭的法寶、精神的力源。它們也是傳家寶,子孫不得外傳,不得外借,更不得出售,要嚴守秘密,以防不測。古人愛秘藏文獻,這是其中一理。

    徽州進士多,出仕做官的人也多。藏書之風、秘藏文獻之風不教自興。

    三、宗教促進了藏書

    明清之際,江南的佛教、道教興盛。黃山山脈中,九華山是全國四大佛教聖地之一,齊雲山是道教聖地,它們位於黃山主峰一東一西,相距百餘公里。二山廟宇林立,香火鼎盛。其宗教活動,帶動了徽州地區的宗教文化。徽州人唱的戲、出版的書、講的故事以及很多祭祀活動都與宗教文化相關。

    佛教將佛像、佛經、佛法定為佛家三件法寶。佛教徒傳誦經書、宣傳佛經,對佛經頂禮膜拜。他們認為,凡抄經書、給經書燙金、捐款刻印經書都是積德行善,可以減罪消災,超度來生,得到好的報應。他們還認為愛護經書,愛護有字的紙,不讓有字的紙受到褻瀆,是善事美德;將字紙亂拋、擦手、染臟、弄破、墊物都是罪惡。敬佛要敬字,積善當積書。書不外借、不丟失、不弄臟理所當然是每個人的責任,藏書也是必然之道了。

    四、聖人造字説促進了藏書

    古代民間相傳,文字是聖人造出來的。聖人造字溝通人的心靈,興教化、傳聖賢之道,開通百姓茅塞之心,讓人們懂得禮義廉恥、尊卑貴賤、榮辱情愛。尊重文字,就是尊聖賢、尊道守德、知情達禮;不尊重文字,就是大逆不道、背離祖宗訓示、不合天意。

    古人做事講究韆鞦萬代的效果,不強調眼前的效益。文字一旦寫出來就傳出去,會播種千萬年,影響極大,因此,下筆應十分凝重,每字應反覆推敲,在心中久久煮煉成熟,方運于筆端,否則貽笑大方,那還了得!如是,人們會覺得文字很貴,一書寫成,更是驚動四方。藏書深閣,不讓人看,理在其中。

    五、刻書、著書推動了藏書

    徽州在明清之際是文化之鄉,中進士的人多,著述的人也多,蔣元卿先生著《皖人書錄》,記載了很多徽州著者與圖書。那時人著述,不是為了別的,是為了立身、立言,韆鞦偉業。藏書理在其中。

    明清之際,徽州是全國刻書中心之一。刻書,需要各種版本校勘,刻叢書,要收集天下大量的圖書,各家收藏圖書益多。藏書成風理在其中。

    徽州人有古風,愛三墳五典七丘八索,有遵祖訓、承天命、崇古守典的習俗。藏書理在其中,藏書成風,理在其中。——節選自《中國藏書文化》

    (舊書資訊報)

    中國網2002年12月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