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證券:QFII措施得當影響深遠

    防範金融風險仍然是重中之重

    《辦法》設計了比較嚴密的資金進入和匯出的管理制度,嚴把入口和出口關。對入口的管理,主要有對投資者的資格認定制度,對進場資金的額度控制,以及對投資組合的比例控制。對外國投資者的資格進行認定採取許可證制度,並輔助以年檢制度。對於年檢不合格者,將取消其在我國證券市場上的投資資格。對投資機構的認定主要有三個方面指標:一要有足夠的經驗;二要有足夠的資本金實力;三要有100億美元以上的證券資産管理規模。目前符合這些標準的機構有多少?我們以基金為例,根據美國ICI統計的共同基金2001的數據,全美證券投資基金的數量是7292個,管理著近7萬億美元的資産。對單只基金而言,100億是比較大的資産規模,但是對於基金管理公司而言,大型基金管理公司都遠遠超過該規模。美國的基金業是相當集中的,前五大基金管理公司幾乎佔整個市場的60~70%。對投資資格的嚴格控制,設立門檻,目的是讓國際上優秀的基金管理人進入中國。對資金的管理是嚴把出口關的重要內容,集中地體現了我國對資本流動的必要管制。針對於本金的匯出,《辦法》設計了對本金的鎖定期制度和分期分批匯出制度。對於專門投資于中國市場的基金管理機構,規定其本金的鎖定期為3年,同時,每次匯出本金的金額不得超過本金總額的20%,相鄰兩次匯出的時間間隔不得少於1個月,也就是説,要完全匯出本金至少需要5個月時間。對於一般的機構投資者,本金鎖定期雖然只有1年,但兩次匯出的時間間隔為3個月,完全匯出本金至少需要15個月。這些規定,可以有效地約束短線資金的離場速度,緩解資金逃逸對市場所構成的衝擊。稅後收益的匯出,必須經過會計師審計和納稅審計,並向外匯管理局提出申請。同時規定,外匯管理局有根據國家總體外匯收支平衡進行調整的權力。這些制度安排,對於我國整個金融和貿易市場的穩定運作,維護我國金融主權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們不可能以犧牲金融安全為代價引入外資。

    資本市場的開放是一國金融深化的表現,但是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經濟發展主要靠資金推動,所以,金融市場上資金的迅速撤離,很容易直接引起實體經濟的劇烈波動。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其起因就是國際炒家短線資金迅速的撤離,從操作層面上講,沒有資本出入管制給國際遊資提供了機會,而我國之所以能夠在當時獨秀于林,資本管制是防患于國門之外的重要因素。198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托賓認為,為了防範金融危機,有必要在全球金融市場上高速旋轉的輪子里加一些沙子。《辦法》中的制度安排,增加市場進入和撤離的成本(包括時間成本、交易成本、違規風險成本),防範"熱錢"的投機,保持我國證券市場的穩定性,在一個半開放的市場中,很好地貫徹了這一思想精髓。

    對我國證券市場影響深遠

    第一,增加資金供給。《辦法》規定的合格機構投資者為國際上實力強大的基金管理機構、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和商業銀行,管理的證券資産均不少於100億美金,遠遠大於國內機構投資者所管理的資産規模,如首家合資基金的外資機構-安聯集團管理的資産超過1萬億美金,在全球75個國家為6000萬客戶服務,這樣的機構一旦進入我國的證券市場,其影響力是巨大的。當然這些機構的資産是全球性配置,證券市場的開放會吸引國外分散風險的資金進入。例如台灣,截至1999年底,台灣QFII匯入金額543.50億美元,匯出金額364.48億美元,凈匯入金額達到近200億美元。

    第二,對國內證券市場規範化、國際化形成倒逼機制。我國證券市場對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開放後,首先帶來的是投資理念的變化。境外機構投資者十分關注宏觀經濟增長態勢、行業的成長空間、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和經營狀況。中國的經濟發展對外資有強大的吸引力是眾所週知的,證券市場對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開放,將推動我國證券市場的制度建設,改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結構,並對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形成倒逼機制;其次是投資者構成的變化。隨著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增多,國內市場投資者將改變以散戶為主的局面,這有利於市場的穩定,增強投資者的信心。

    第三,對於境內機構投資者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國內證券市場向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開放後,合格投資者可以委託在境內設立的證券公司進行境內證券投資管理,這對證券公司的資産管理業務和經紀業務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同時也對我們的投資管理和諮詢服務水準提出更高要求。

    中證網 2002年11月1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