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入畫第一人
范敬宜

    

    正當中國崑曲被宣佈名列聯合國“人類口頭遺産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榜首、崑曲欣逢又一春的時候,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已故老畫家樊少雲的崑曲畫冊。這無論是對畫壇還是對曲壇,都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

    樊少雲先生(1885—1962),江蘇崇明人,是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蜚聲上海畫壇的名家,與吳湖帆、吳待秋、吳子深並稱吳門畫派四傑。同時,他又精於音律,崑曲、琵琶、古琴、簫笛無不當行出色,尤其對崑曲造詣很深,與崑曲大家俞振飛、吳曼公、倪傳鈺、張紫東、張充和等大師或著名曲家均為摯友。像這樣的藝壇“多面手”,在中國畫史上也是少見的。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六位子女也多繼承父業,文壇名家鄭逸梅先生曾為之撰文:《樊少雲滿門風雅》。

    出於對崑曲的深厚感情,樊少雲先生從40年代開始,以其筆墨作崑曲畫冊自娛。因為他對山水、人物、花鳥無不擅長,畫來揮灑自如,自成一格。古往今來,善以詩境、詞境入畫的畫家不少,也有以畫京劇人物著名的,但是像樊少雲先生那樣專畫崑曲意境的可謂絕無僅有。他的特點是專選崑曲中有代表性的劇目和情節。雖曰畫戲,但不畫舞臺陳設,都為自然景色或平常室內外場景;人物不著戲裝,不開臉譜;衣衫均求古樸,不事艷麗;畫面大多以景為主。如《西廂記佳期》,主要畫了花園的月色夜景,角色僅張生一人,在畫面一角,烘托出曲文“彩雲開,月明如水浸樓臺……”《夜奔》則畫足了漫天風雪、叢林山徑和背景中草料場的燭天大火,而林沖只佔景中一小角,使觀者好像走進了《水滸》裏描繪的那個境界。正如少雲先生子女在畫冊後記中寫的:“戲曲是把生活舞臺化……而先嚴的畫,則是把舞臺上的戲,還成原來的景和人,在筆墨間繪出人情景象。畫家雖多,愛曲者亦多,然兼擅之者則不多;兼而擅之又如此畫戲者,則恐前無古人,亦不知是否會有來者!”

    

    我少年時代曾師從少雲先生的哲嗣伯炎先生學畫,親睹少雲先生沉醉於畫曲時的情景,因此一直希望這批珍貴遺墨能夠公開出版。但由於種種原因,直到現在才成為現實,從此空谷跫音長鳴岩壑,魯殿靈光重現人間,肯定會大有益於藝林的推陳出新。

    (插圖為樊少雲崑曲戲畫《白兔記出獵》及《西廂記佳期》)

    《人民日報》2002年10月2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