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所指 改革所向——解析農村改革的“安徽現象”

    在波瀾壯闊的當代農村改革史中,安徽省常引人注目地走在改革的潮頭:20世紀70年代末,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發源於此;90年代中後期,被稱作繼土地改革、“大包乾”之後“第三次農村變革”的農村稅費改革又在安徽萌芽。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耕地二輪承包、農科教統籌、農村幹部崗位責任制、黨員包戶扶貧等等,一項項新的改革,猶如一股股泉流從安徽涌出,最終在華夏大地匯入勢不可擋的改革大潮,衝開一道道阻礙生産力發展的“閘門”,推動著農村現代化的巨舟奮進。

    “拍腦袋”策劃不了改革,只有充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順遂民意才能推進改革

    農村改革的成果,無一不是農民敢闖敢試的首創精神的結晶。

    已載入史冊的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在秘密大包乾協議書按下鮮紅指印,就是這種精神活生生的例證。人民公社時期“拍腦袋”想盡了辦法,搞定額管理、評工記分、小段包工,都不靈,都不能解決中國人最重要的吃飯問題。然而當“大包乾”這種新生事物出現時,咒罵、批評、懷疑、不置可否的徬徨,種種議論和態度都有,一些習慣了“拍腦袋”的領導認為“泥腿子”不可能弄出什麼高招。當時的安徽省委主要領導從大包乾後農民積極性空前高漲、糧食産量成倍上翻的事實,肯定了這場改革。大包乾成了歷史的一個轉捩點,農民的首創精神在歷史上得到了空前的肯定。

    學會了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就會不斷地從田頭地尾抓住改革的新智慧、新思路。隨著農産品由長期短缺到供大於求的逆轉,20世紀90年代初出現了農民增收困難、負擔過重,農民被迫減少對土地的投入、甚至棄耕撂荒的新矛盾。如何破解這個矛盾?1993年起安徽省渦陽縣、太和縣的一些鄉鎮在集中民智的基礎上,拋棄舊的稅費徵收辦法,嘗試對農村分配製度進行新的改革。改革的每一步都是農民參與、農民評述、農民決定改革措施的取捨。基層幹群活躍的創造力使安徽一省就形成了多種稅費改革的方案、模式。如今,農村稅費改革今年已從安徽省的個別偏遠小鎮輻射到20個省的農村,使中國農村生産力再一次得到解放。

    農民的首創精神得到充分尊重,農民的創造性便前所未有的活躍起來,人們不斷創造出新的改革辦法化解新的難題。農村問題專家何開蔭説,安徽首倡的農村改革措施大大小小有幾十項,大多經歷同一過程,即依靠群眾首創,解決現實難題;提煉試點經驗,推動改革邁進。這是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生動體現。如果讓“三拍”(拍腦袋想點子,拍胸脯壯膽子,拍屁股撂擔子)幹部當家,改革就要走不少彎路。

    行政命令、“長官意志”推行不了改革,只有讓農民做真正的主人,改革措施才能不推自廣

    安徽農村改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農村工作的一些舉措也曾跌過跤、受過挫。實踐反覆證明,那些靠行政命令、長官意志去強推的新辦法往往行不通,只有讓農民做農村改革的主導者、激活農民參與農村改革的主動性,改革才能不推自廣、無往不利。

    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打工經商,安徽農村出現了大批拋荒田,各地都在摸索“滅荒增效”的改革辦法。安徽農村20世紀90年代曾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景:一些地方基層政府大包大攬,用行政命令的辦法將含有撂荒地的路邊田集中起來,甚至侵害農民對承包地的經營自主權,指定作物品種、搞連片種植以追求所謂“規模效應”,結果事與願違,農民將銷售不掉的農産品當作垃圾成噸傾倒。而另一種農民自主創造的“土地有償流轉加滅荒”的改革卻大獲成功:全椒、臨泉等縣的農民根據“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的政策,創造了“種田能手轉包、龍頭企業租賃、經營大戶反租倒包”等多種辦法,不僅有效滅荒、土地産出率也成倍增加。一些“土地有償轉讓”的典型經驗在全國農村被借鑒推廣。在此項改革順利推行的地區,政府通過現場示範,讓農民自主選擇適合本地、本戶的有償轉讓辦法,從沒有下過一個硬性推廣的“紅頭文件”。其後,雖然全省民工潮一浪高一浪,但隨著土地有償轉讓新機制的運作,拋荒現象仍被有效遏制。

    讓農民做農村改革的主人,想農民所想、急農民所急、為農民謀利益,才能調動他們參與改革的主動性。農村管水、治蟲育種、推廣科技、銷售農産品,這些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的事情,一度成為安徽各級幹部頭痛的事情,也成為改革急需破解的難題。原滁縣地委書記陸子修邁開雙腳,進村入戶,到處請教。在天長縣汊澗等鄉鎮,他欣喜地發現這裡的鄉鎮企業、農村能人辦了許多服務實體,為農戶統一提供制種、機耕、植保、排灌、銷售等服務,農民在“統一服務”中種上了“快活田”。他越深入調查就越品出“這孕育著農村一項新改革”,進而就這些實體運作中的合同管理、品質驗收、成本核算、收費辦法等問題,與鄉村幹部、農民商討實施細則,幾經完善,形成了“六站一公司”的服務體系,將承包耕地單家獨戶的“獨唱”納入了社會化大生産,農村出現了統分結合、雙層經營的“新歌劇”。

    潛心研究農村改革的陸子修説,把農民的要求作為實施改革的“第一信號”,把農民的創造作為制訂方案的“第一源泉”,這樣的改革才能星火燎原。

    搞“花架子”推進不了改革,只有讓農民從改革中不斷得到實惠,改革才能不斷深化

    農村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增加農民的物質利益、保證農民的民主政治權利,只有圍繞這個核心的改革才能不斷深化,任何與此相悖的改革舉措只會半途而廢。農民對個別地方曾出現的搞“花架子”、建“形象工程”的做法十分反感。

    農村稅費改革在安徽少數縣試點時,多數縣強烈要求擴大試點範圍。在試點縣內多數民意測評顯示,農民對此項改革的滿意率為百分之百。為什麼?就是因為這項改革沒有一點“虛功”,實實在在地減輕了農民負擔、增加了農民的利益、強化了農民的民主權力。2000年,中央批准安徽省作為農村稅費改革唯一的試點省。2001年全省農民共減輕政策性負擔19.4億元,加上減少“兩工”負擔,共減負45億元,負擔一舉減輕31%。改革中配套實施的精簡鄉鎮機構、教育體制改革、公共財政支出改革,都是與每個農民經濟利益息息相關的改革;而村級支出新實施“一事一議”,更是讓農民有了公共事務的發言權,農民非常滿意。今年全國農村稅費改革實施省達20個,一年減輕農民負擔300億元。安徽省的農村稅費改革在農民參與性不斷提高的情況下,配套改革多達30多項。記者在許多村看到,在發到每戶的改革意見徵詢表上,一些識字不多的農民請人讓自已的意見工整地填在表上,。稅費改革正是這樣一步步地在深化著。

    新華社2002年10月2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