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決定伊拉克命運

    連日來,美國正在為軍事打擊伊拉克緊鑼密鼓地準備著。

    《華爾街日報》的報道稱,美方已經與以色列達成協定,一旦開戰,將利用以方提供的情報,首先全面摧毀伊拉克的導彈系統。布希還授權美軍,開始訓練伊拉克的反對派力量。其中首批徵召的5000多人將於下月開始接受訓練,他們將擔當嚮導、翻譯、偵察和看守戰俘等項任務。

    聯合國大廈裏,有關伊拉克問題的公開辯論仍在進行,但卻看不到什麼緊張的氣氛。新聞中心裏冷冷清清,在安理會入口處等候的記者也是稀稀拉拉。甚至伊拉克常駐聯合國代表穆罕默德阿爾杜裏走出時,也沒有幾個記者圍上去採訪。

    記者曾設法與幾個代表團的有關人士接觸,但得到的消息也相當有限,不是婉拒,就是重復一遍外交表態。甚至連聯合國的一位高級翻譯也表示,“不知道現在在談什麼,決議草案並沒有正式拿出來”。相當多的駐聯合國記者也不知道文本的內容,只能從某些消息靈通人士那裏得知一些關鍵詞句。但記者注意到,這段時間路透社、美聯社的相關報道,有不少都發自華盛頓,而不是紐約。從美國媒體的報道看,華盛頓與巴黎、莫斯科、北京和中東國家之間的接觸近來極為頻繁。美、英接連派出特使趕往各國首都。最近,美國國務院負責軍控和國際安全事務的副國務卿博爾頓和助理國務卿凱利也趕到了北京。美國媒體報道説,他們負有與中方磋商的任務。一位非常任理事國的記者説,各國代表溝通的渠道多種多樣,吃飯、喝茶、聚會,每天晚上都有很多活動,但這些都只是傳遞資訊的機會,決策當然還是在各國首都。現在關鍵要看,希拉克、布希、江澤民、普京這些首腦如何拍板了。

    美國文本許多國家不能接受

    消息靈通人士透露,早在8月初,白宮就綜合各方意見,考慮了盟國和中東國家的態度、美國民意和中期選舉等國際國內的因素,決定採納溫和派的意見,爭取得到法、俄、中的支援,以期聯合國通過新決議,為對伊開戰取得國際輿論的支援。

    美方的態度表明,安理會的決議絕不是可有可無。布希政府既然走出了這一步,要聯合國通過決議,就不會希望出現一個大多數反對的結果。美國不願意也不會貿然把一個得不到基本認同的文本公開拿出來,讓大家表決。如果安理會無法通過,或是五個常任理事國有人使用了否決權,不僅臉面上不好看,也會落個不遵守國際準則的罵名。沒有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就不顧一切動武,也未必能得到美國人民的支援。最近幾次民意測驗都表明,大多數美國人雖然支援對伊動武,但也反對美國孤軍作戰,認為應該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援。經過美國的努力,推出一個新決議看來已經基本得到了各方的同意,也得到了聯合國對伊武器核查小組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支援。法、俄、中也願意通過這樣一個新決議,把伊拉克問題納入聯合國的框架中。

    兩個多星期前,就有消息説,美英已經完成了草案,但迄今仍沒有正式文本放在桌面上讓大家公開討論。有關草案的磋商仍在幕後進行。

    據接觸最初文本的人士講,草案的表述顯然對美英更有利。草案提出:伊拉克若違反核查決議將會導致“嚴重後果”。美方並未説明這個“後果”是指什麼,但美方高官曾三番五次地表示,美國國會已通過決議,授權總統可以在必要時對伊動武。外交專家認為,美方此時使用“嚴重後果”這樣模糊的詞句,當然指的就是軍事打擊。這幾個字的實質在於,一旦伊拉克不執行核查規定,軍事打擊就自動生效。

    大多數安理會成員國與美英的分歧還有不少,例如如何確定伊拉克不遵守核查規定,由誰來確定等等。有關專家舉例説,美國提出必要時由聯合國派部隊武裝保護核查人員,還提出可以把伊拉克公民帶到第三國審查或核實。如果這個口子一開,就意味著美國人將來可以隨時把伊拉克什麼高級官員“帶到”美國去查問,這是許多國家都不能接受的。

    法、俄、中態度比較接近

    從各方表態看,法國、俄羅斯和中國三個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對待這個草案的態度已經比較接近。三國最近已再次表明瞭立場。正在國外訪問的法國總統希拉克表示,美法之間並沒有出現分裂,法國與美國沒有根本的衝突,但法國更多考慮的是國際準則。俄羅斯總統普京10月16日明確表示,俄羅斯願意在必要情況下與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一起討論並通過保障國際核查人員在伊拉克活動的新決議。俄外長伊萬諾夫與美國國務卿鮑威爾通電話時強調,安理會的新決議只能用於使國際核查人員儘快恢復工作,而不能用於批准對伊拉克使用武力。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張義山也發表講話,表明同意通過一項新決議,但其核心應是支援核查工作,其內容當更務實、可行。他同時強調,中國政府一貫主張伊拉克應早日無條件地嚴格履行安理會的各項決議,在武器核查等問題上與聯合國充分合作。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也都表示支援在聯合國的框架下解決伊拉克問題。

    法、俄、中三方對於未來決議的基本態度是,不同意以“最後通牒”形式出現,而應採取“兩步走”,對伊動武不能因伊不執行核查協議自動生效。一旦發現伊方不執行規定或故意隱瞞,應由核查人員向安理會報告,由安理會來判斷,並根據情況確定採取什麼措施。這個立場的實質是,在聯合國的框架內解決伊拉克的問題,給政治解決留一個機會。

    決議草案可能會在一週內公開

    美歐媒體普遍強調,是法國在阻止美國。但熟悉聯合國內部運作的人士説,按照聯合國慣例,起草文件總是由一兩個國家先磋商,拿出一個草案來,不可能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各行其是,一家起草一個議案,那樣的話談一年也未必能達成一致。這一次也不例外,由法國與美國磋商起草,先拿出一個文本來,俄、中和其他國家的代表再根據各國的考慮提出修改意見,這樣文件就更容易獲得通過。一位非洲國家的外交官説,在這個問題上,由美國的盟友法國出面來與美國談當然要比中、俄來談更合適。法國《世界報》的一段分析也頗能説明問題:法國這樣做並不表明討厭美國。戴高樂時期法國雖然反對越戰,但在古巴導彈危機的關鍵時刻,卻堅定不移地站在了美國一邊。不久前,美國學生因象牙海岸政變而陷入危險中,是法國派兵將他們救出。法國擔心的是,不顧一切地對伊開戰,會奪走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和伊拉克人的生命。法國現在站出來説話,是在做朋友應該做的事情。

    來自各方的資訊表明,中俄已經通過各種途徑向美方明確表達了立場,並且也一直與法國保持著溝通。由美法協商確定的草案最快可能會在一週內正式遞交給安理會。《紐約時報》的報道説,近幾天,有關安理會協議草案的一些關鍵文字片斷在美法兩國首都之間來回傳遞著。

    《紐約時報》的報道説,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白宮官員説,經反覆磋商,美國已經同意把“嚴重後果”的措辭修改為,一旦伊拉克阻撓武器核查,將被視為“事實性違抗”。但專家們也注意到,1999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在沒有得到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就認定南聯盟政府“事實性違抗”聯合國決議,而召集北約成員國開始轟炸。

    修改後的文本還會提到,一旦核查人員報告伊方不執行決議,安理會應立即舉行會議,但並不會加上是否動武要由安理會決定的詞句。這樣一來,雙方都可以接受:對美國人來講,給了安理會一個開會的權利,但又沒有把最終決定權交出;而對其他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來説,既然提出要開會,那就會有一個通過不通過的問題。儘管美英可以單方面動武,但那畢竟不是最佳選擇。

    一位中國外交官曾告訴記者,除了有重大分歧根本無法達成協定外,大多數情況下,聯合國決議的制定往往會是一場“馬拉松”式的“外交文字戰”。各國的要求最終要落實在文字上,有時甚至一兩個字的改動就能夠體現出一個國家的利益。可以想見,有關決議最後文本的確定勢必還要經過一個艱難的咬文嚼字的過程。(丁剛)

    《環球時報》 2002年10月2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