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生産結構調整為農業增添活力和後勁

    我國農業發展進入受資源和市場雙重約束的新階段後,農産品價格持續低迷,農業生産效益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為了適應新階段變化的要求,我國的農業生産以市場為導向,著力調整和改善農産品的品種、品質,發展高産優質高效農業,以提高農業適應市場能力和綜合經濟效益,實現農業增長方式轉變。

    1999年,中央提出全面進行農業結構調整。這是一次農業結構、農村經濟結構、農業科學技術與農村經濟管理水準的全面升級,是關係農業和農村經濟長遠發展、關係國民經濟全局的重大部署,也是中國農業進入新階段後面臨的主要任務。

    經過幾年的努力,農業生産結構調整所發揮的作用初顯:

    在河南、河北等糧食主産區,一些農民説現在是“種麥的吃不上自家麥”——並非是不夠吃,而是他們種的優質小麥成為市場走俏的産品,“種多少賣多少”;在“半數農民不稼穡”的浙江,1998年停止打“糧食翻身仗”,調頭髮展“效益農業”,如今多種農産品已打開了國際市場;在黑龍江、內蒙古等畜牧業大省,奶牛取代大豆、高粱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法寶”……

    近幾年來,種植業中大宗農作物調整力度較大,優質農産品發展迅速。2001年,我國優質專用小麥麵積佔小麥總面積已達四分之一;優質水稻面積約佔水稻總面積的五成以上,優質油菜面積佔油菜總面積的比重超過57%;優質專用玉米、水果“高接換種”、無公害蔬菜等優質農産品開發進程加快。種植業生産正逐步向專業化分工、區域化生産方向發展。全國已初步形成東北的大豆、玉米帶,黃淮海地區花生帶、小麥帶,長江流域油菜帶和新疆棉花産業帶。

    畜牧業生産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變化需要,由偏重數量增長向數量和品質並重的方向轉變,畜産品結構逐步優化。豬肉在肉類産量中的比重由1989年的80.8%下降到去年66.1%,牛、羊肉的比重分別上升到2000年的8.7%和4.6%,草食性家禽和家畜的比重不斷增加。優質品種普及率提高,特種養殖規模擴大。據統計,“九五”時期豬牛羊的良種覆蓋率分別達到90%、30%和55%。

    漁業生産結構調整重點,是增加名特優新水産品的養殖面積和産量。從保護和利用資源的角度出發,近幾年來漁業生産減少捕撈,進行伏季休漁。與1989年相比,去年水産品總産量中養殖産量比重提高了12.3個百分點。

    新華社2002年10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