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就業問題政府應該做什麼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為了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解決就業問題主要應實行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引導就業,不應該也不可能由政府包下來。但是,由於就業問題事關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事關社會公平的實現,又不能只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政府要有所作為,把解決就業問題作為優先目標,採取有力的政策措施,積極促進就業,避免市場失靈。根據我國當前面臨的就業形勢,政府應努力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促進發展,擴大就業。失業問題的産生,首先是因為就業需求不足,政府應採取積極的政策措施,保證經濟較快增長,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就業問題的解決。今後幾年,我國城鎮新增勞動力將升至峰值,每年增加近1000萬人;“十五”期間約有1.5億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隨著改革和結構調整的深入,還有職工要下崗分流;從去年開始,在“中心”的下崗職工陸續到期,出“中心”進入高峰。這幾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我國今後一個時期的就業壓力加大。在世界經濟發展存在不確定因素,通貨緊縮壓力依然存在,社會投資還沒有真正啟動的情況下,為了解決就業問題,中央確定的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必須堅持,特別是擴大內需的方針不能改變,積極的財政政策短期不能淡出。

    調整結構,增加崗位。從今後的發展趨勢看,解決就業問題的出路主要是發展第三産業特別是社區服務業、勞動密集型産業、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經濟。近年來的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經濟每增長一個百分點,第二産業只能帶動17萬人就業,而第三産業可以帶動85萬人就業。從1991年到2000年,我國第一産業從業人員減少2850萬人,第二産業凈增2350萬人,第三産業則凈增7728萬人。從1996年到2001年,城鎮個體私營從業人員增加了近3000萬人,約佔城鎮新增就業人員的75%。全國工業部門1.5億勞動力中,有1.1億在中小企業就業,中小企業提供的城鎮新增就業崗位達到80%。促進新形勢下就業問題的解決,應注意調整經濟結構,哪些産業吸納就業能力強,政策引導就要跟上去,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建設市場,連接供求。加強勞動力市場建設,架起溝通勞動力供給與需求之間的橋梁,是政府促進就業的一項重要措施。要按照科學化、規範化、現代化、資訊化的要求,加大投入,搞好勞動力市場資訊網路的建設,使勞動力市場資訊網路覆蓋所有街道、社區、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機構。在用工資訊的採集發佈、勞動力供給資訊的分析預測上下功夫,把供需雙方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同時,要打破地區封鎖,為勞動力跨城鄉、跨區域就業創造條件。這樣做不僅可以促進就業,而且有利於勞動力資源在全國範圍內的優化配置;既能增強沿海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競爭力,也可以促進落後地區經濟發展。這方面應儘快完善政策,加強管理,使跨城鄉、跨地區勞動就業有序化、規範化。

    抓好培訓,改進服務。我國城鎮部分人員失業,是由於在産業結構調整過程中,知識技能不適應造成的。要解決我國城鎮失業問題,就要著力加強就業培訓,提高勞動者的技能和再就業能力,並提供全面的就業服務。一是各級財政增加投入,建立就業培訓中心和各種培訓機構,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就業培訓,形成公平競爭局面。二是在大型企業普遍建立培訓中心,對下崗職工實行轉崗培訓,更新知識和技能,幫助他們再就業。同時要根據企業發展需要,對職工進行在職培訓,預防失業。三是建立就業服務機構,為各類下崗和失業人員求職和自主創業提供全方位、全程式服務。今後的一項重要工作是建立健全就業服務機構,做到有機構、有編制、有人員、有經費,把就業服務覆蓋到基層和全社會。

    制定政策,幫扶特困。一些下崗失業人員年齡大、文化水準低、技能單一,完全靠市場調節很難實現再就業。對這些人員,在鼓勵自主就業的同時,政府要給予特殊的政策支援,幫助他們實現再就業。這是市場經濟國家的一般做法,我國一些地方的經驗也值得參考。一是對吸收困難人員就業的企業給予一定經濟補助。如英國對雇傭長期失業者6個月以上的僱主,給予每週75英鎊的工資補貼;南韓政府對雇傭55歲以上老年失業者達到職工人數6%以上的企業,每雇一人補貼9萬韓元和工資的三分之一。二是對企業特別是新辦企業、吸收就業困難人員達到一定比例的,一定時期內給予稅收優惠。三是對自謀職業的就業困難人員在一定時間內免收稅費。四是對特困人員提供公益性就業崗位。五是對就業困難人員進行就業援助和服務,如到府指導、送崗位、貼近服務、接續社保關係等。

    廣造輿論,轉變觀念。應動員新聞、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力量,通過各種途徑,採取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廣大勞動者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就業制度的競爭性、流動性、市場導向的特徵,樹立新的就業觀念,樹立自主就業的觀念。改變依賴政府安排就業的觀念,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自己主動尋找就業機會或自謀職業、自主創業。摒棄把工作分為貴賤高低的陳舊觀念,改變只有在工業部門就業才算就業的觀念,主要轉向在第三産業和服務業就業。(馬傳景)

    《光明日報》 2002年10月0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