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名再就業明星的新曆程:“努力就有機會”

    1998年,北京聚福隆茶園王兆蘭、遼寧本溪宏達開發公司董庚臣、上海自力純水廠蔣莎、湖北武漢連城木製品廠王仁忠、天津慧康托老院張慧英等5位再就業明星,赴天津、遼寧、上海等8省市作巡迴報告,引起強烈反響。

    時隔4年,當年的再就業明星已將榮譽留在美好的記憶中,從新起點邁向新輝煌。遍嘗酸甜苦辣的他們最想對下崗失業的兄弟姐妹説:“努力就有機會。”

    王兆蘭:“再就業絕不是謀一個出路,同樣是一份事業”

    給王兆蘭打電話聯繫採訪,記者仍叫她王經理,電話裏傳出爽朗的笑聲:“我已經不是聚福隆茶園的經理,而是海淀駕校報名中心的主任。從開茶莊到海駕報名中心,我就是要用親身經歷告訴大家只要努力、只要付出、肯吃苦,有黨和政府對再就業的支援,就能實現再就業,找到自己的位置,體現自身的價值。”

    談起再創業,45歲的王兆蘭很平靜。“當時茶園所在地區拆遷,茶園就關了,我先找了一份與茶打交道的工作,今年初應聘到海淀駕校報名中心當主任,和十幾個人一起幹事業,現在辦得挺紅火,旺季一天有30多人來報名。”

    “像我這個年齡段的人找工作確實不容易,但是現在市場很大,不會沒有工作崗位,你必須適應工作的需要,而不是讓工作適應你。説實話,我是‘明星’,可以找領導幫助解決工作,但是我沒有往別人身上推,再就業絕不是謀一個出路,同樣是一份事業,只要你認真對待,真誠付出,就會在新的舞臺重現自己的價值。”

    強烈的事業心驅使王兆蘭開創了海淀駕校報名中心的新局面,現在他們為學員提供從報名學車到買車的一條龍服務,新點子層出不窮:送訓練服和計時鬧表、免費代辦牡丹卡、駕照年審免收服務費、代購新車、代辦泊位……,徹底改變了在小賣部、小作坊報名學車的落後方式,引領駕校報名向正規化、企業化轉型。

    蔣莎:“加倍努力,路會越走越寬”

    上海火車站南廣場遙對的遠東不夜城大酒店裏,副總經理蔣莎臨窗遠眺,不禁百感交集:“雖然年過不惑,但是只要加倍努力,路會越走越寬!”

    蔣莎是當年家喻戶曉的再就業明星。6年前,從上海第四紡織機械廠下崗的她,率領20多位下崗姐妹創辦了上海自力食用純水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一無資金、二無經驗的她帶著職工們吃苦受累,靠兩條腿一家家推銷産品,以勤勞和真誠換取了客戶的信任。

    接踵而來的榮譽並未磨蝕蔣莎自強自立的激情。蔣莎在經營企業的同時,又兼任上海電氣集團人力資源公司副總經理,在更大範圍內從事就業促進工作。去年6月,憑著實踐中增長的管理才幹,蔣莎又被電氣集團派往機電貿易大廈任副總。從下崗女工到小廠廠長,再擔當星級酒店老總,短短6年,蔣莎實現了從未料想的人生轉折。

    蔣莎深有感觸地説:“正是再就業工程,才使我在摸索中學會新的生存機能,在奮鬥中實現新的人生價值。我雖然離開水廠一年多了,但還在關注和幫助企業的業務。業餘時間,我還加緊充電,學習經濟管理,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能力。”

    張慧英:“提高素質才是實現長久就業的關鍵”

    天津市慧康托老院院長張慧英,在市場上經過幾年的摸爬滾打,悟出一個道理:“市場面前人人平等,提高自身素質才是實現長久就業的關鍵。”

    有“再就業明星”當院長,1998年以後,慧康托老院客源一下子多了起來,登記要求入院的老人有70多個,而僅有的21個床位顯然太少。張慧英賣了自己的住房,又借了20萬元,把托老院搬遷到一幢年租金12萬元的二層小樓裏,床位增加到70個。

    張慧英沒想到,自己紅了,養老業也火起來,僅河東區登記在冊的民辦托老院就增至27個。激烈的市場競爭使托老院之間打起“價格戰”,那段時間,入院的老人走馬燈似的換,1999年,慧康托老院僅有26位老人入住,當年租金都無法支付,張慧英吃了敗仗。

    “雖然我是再就業明星,但在市場面前,沒有任何特殊的地方。”張慧英振作精神,開源節流,從買菜、做飯、清潔等環節入手,在保證老人生活品質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目前入住老人已經達到49個,招聘下崗職工19人,托老院重新步入正軌。

    回顧幾年的奮鬥歷程,張慧英感慨地説:“面對競爭,一定要有健康的心態,誰也不會因為你是下崗職工而把錢讓給你賺。”

    董庚臣:“機會是等不來的,而是闖出來的”

    1999年,對於宏達公司和再就業明星董庚臣來説,可謂“天降大難”。正當企業經營日漸紅火之時,遼寧本溪煤炭實業有限公司宣佈整體破産,作為本煤下屬的直屬企業,宏達也被列入破産清算之列。

    董庚臣回憶説:“我與企業員工經過反覆研究,多方籌資60萬元,買斷了原企業所屬的全部國有資産,重新申請成立宏達實業有限公司,宏達這塊牌子得以延續下來。”

    但本煤破産還是給宏達留下致命的“硬傷”:按照破産清算安置的有關執行細則,本煤欠宏達的270多萬元工程款作為“內債”一次破掉,連材料費都沒有收回。

    董庚臣自豪地説:“面對內外部環境的制約,我們沒有等待機會的垂青,而是主動找機會闖市場,憑藉僅有的30萬元流動資金完成了130萬元的營業收入。”隨後,他又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2001年開始收縮經營,停止木器廠生産,塑鋼窗廠大幅減員,由最多時的90多人減少到17人,公司的主要精力轉投辦學。目前,公司投資興辦的初中共有9個班級420名學生,在校教師42名,年收入達七八十萬元。去年,在本溪市所有中學參加的綜合考核評比中,該校名列第二。

    王仁忠:“每個下崗職工都有適合自己發展的機遇”

    1998年,王仁忠招收近200多名下崗工人,創辦了武漢連城木製品廠。木製品廠的産品採用他發明的曲線木地板生産技術,解決了木地板起拱變形的難題,獲得曲線拼接木地板的國家專利。

    王仁忠因此成為全國的再就業明星,他十分注重引導其他下崗工人轉變觀念,自強自立。他給記者講了一個小故事:“羅建華是物資回收公司的下崗人員,我把他吸收進廠後,經過幾年的實踐,他從一個對地板一無所知的外行,已成長為企業的專業骨幹,先後擔任下屬工廠的車間主任、廠長、研究所長,還與幾位專家完善了曲線地板的專用機械,參與設計了穿銷地板、地熱地板等多項發明。”近幾年來,王仁忠接納的再就業工人中,已有40多人轉變觀念,自立門戶,幹起與王仁忠相近的行當。

    目前,木製品廠越辦越紅火,全國各地每天來函來電要求訂貨,天津、上海、雲南等1 0 多個省市還要求合作辦廠。今年5月28日,王仁忠與南韓客商簽訂了國外總代理協議,産品遠銷東南亞,實現了發展民族企業、創造民族品牌的宿願。

    王仁忠始終堅信:“路,總是人走出來的。每一個下崗職工都有適合自己發展的機遇。關鍵是下崗後絕不能趴下,絕不能氣餒,絕不能畏難怕苦。只要這樣,每一位下崗職工都會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再就業之路!”(姜健嵇 熊海泓)

    新華社 2002-10-02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