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祚庥與振興崑曲  

    何祚庥是我國著名的理論物理學家,曾參加我國核武器的研製,是我國核武器理論開拓者之一,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末期,一股封建迷信狂朝在中國悄然興起,“水變油”的鬼把戲不知迷惑了多少人,何祚庥憑著科學家的良知道義,憤然挺身而出,無情地揭露它的荒謬性和危害性,贏得了一片讚譽;他也是最早發現“法輪功”的虛偽性欺騙性,並上書中央,要求政府乘早嚴厲制止其非法活動的科學家。正是由於他的仗義執言和敢作敢為,使他獲得了“科學鬥士”的美譽。

    作為一個成就卓著的科學家,他對社會的貢獻不僅僅表現於此。正如愛因斯坦熱衷小提琴,奧本海默精通詩歌創作一樣,何祚庥自幼特別喜好崑曲,這個愛好自始至終一直沒有改變。説來也巧,他的這種雅趣使瀕臨衰落的昆山腔又再次得以復興;一個科學家促進了一個劇種的興盛,一時傳為文壇佳話。

    

    何祚庥從小隨父母經常上戲院,觀摩戲曲表演,培養了他對中國傳統戲劇的良好的鑒賞力和評判力。在中學讀書時,課餘時間他愛好博覽中國古典名著,如《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除精心瀏覽外,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對中國現當代作家的作品也有很高的熱忱,科學研究之餘,時常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記事必提其要,纂言必釣其玄;恒兀兀以窮年,焚膏油以繼晷。這在中國當代科學家的行列裏也是不多見的。

    1956年,時年29歲的何祚庥在中宣部科學處工作。某一天的晚飯後,他按照自己的生活習慣外出散步,路過北京的長安大戲院。他信步踱上臺階,忽然他看見告示牌上預報今晚將要上演崑曲《十五貫》!生於上海長于江南水鄉的何祚庥,不禁眼前一亮,心裏想,崑曲——素有“美文”之稱的古老劇種,久違了!何祚庥急急忙忙買票進場,到了場內,使他大吃一驚,劇院裏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十位觀眾。青年科學家很是為崑曲遭到人們冷落而憤憤不平。看完全劇,又使他驚愕不已。《十五貫》劇本結構緊湊縝密,語言簡潔流暢,演員表演技高一籌,劇中認為如況鐘,婁阿鼠等藝術形象,栩栩如生。他如癡似醉,深深地為藝術家精湛的表演技巧所吸引。何祚庥是一名特殊的觀眾,科學工作培育了他嚴謹的風格和見微知幽的洞察力。崑曲的精彩演出,給了他極大的精神滿足。但冷冷清清的劇場,使他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第二天一到處裏上班,完成了手頭工作後,他立刻向胡繩及林默涵等文藝理論家彙報情況;並對《十五貫》給以高度評價,明確建議胡林:象《十五貫》這樣歷史悠久,表演體系嫺熟的地方戲曲,應當得到文藝界的重視,我們也應該根據崑曲的具體情況,進行深入的挖掘,使之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胡繩及林默涵都是造詣很深的文藝理論界泰斗,經何祚庥的鼓勁,也覺得有必要親自出馬,一睹廬山真面目。看了《十五貫》以後,他們都一致讚不決口:何祚庥上報的文藝資訊準確無誤。緊接著,他們有組織中宣部的機關人員集體欣賞,並延請中央領導同志前去欣賞。一時間,在京城掀起了一陣《十五貫》的浪潮。毛澤東主席曾兩次親臨現場觀摩《十五貫》,也是推崇備至,讚語迭迭。

    《十五貫》經過何祚庥的發現和推薦,終於引起了高層領導的關注,從而揚名北京,開始逐步走向全國。

    後來,《十五貫》還被譯成六種外國語言,作為中國傳統戲曲的代表作,介紹給世界各國的戲劇讀者。《十五貫》劇團還多次應中國外交部的邀請,到國外做多場演出,引起觀眾強烈凡響,轟動了外國劇壇。

    趁著共和國百廢待興的大好形勢,搶救發掘“昆山腔”的工作,也在各逐次展開;一大批昆劇院在全國各省市紛紛建立。起源於元代流傳達六百年之久的“昆腔”,在式微多時之後,又獲得了新生,迎來了她明媚的春天。

    中國網 2002年9月2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