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歷史性成就(全文)  

    ——教育部部長陳至立同志在中宣部等五部委聯合舉辦的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就系列報告會上做報告

    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教育工作。199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4年,召開改革開放以來第二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全面部署和動員實施《綱要》。1995年,作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大決策。1998年,朱鎔基總理宣佈科教興國是本屆政府的最大任務,成立了科教領導小組。1999年1月,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同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頒布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2000年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教育適度超前發展的重大方針。2001年、2002年國務院相繼召開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明確了新世紀初基礎教育和職業教育改革的目標、任務。13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關心下,教育投入不足的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到2001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4637.66億元,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3051.01億元,佔國內生産總值的3.19%,是此項指標進行測算以來的歷史最高水準。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援下,經過教育戰線廣大師生員工的不懈努力,我國教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一、基礎教育特別是“兩基”工作成就巨大,全民受教育水準得到很大提高

    經過長期努力,到2000年,如期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宏偉目標。最新統計表明,“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90%以上,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與1990年相比,青壯年文盲人口減少了4100萬。高中階段教育發展迅速,2001年招生558萬人,是1988年的2.5倍。少數民族教育迅速發展,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中少數民族在校生已達到1949萬人,比1988年增長40%。基礎教育的發展為提高中華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奠定了重要基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表明,與1990年第四次普查相比,我國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去年召開的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調整了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中央每年撥出50億元專款用於解決貧困地區的教師工資發放,並已在兩年內投入30億元用於中小學危房改造,對保障基礎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的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大力發展職業和成人教育,基本建成結構較完整、專業門類齊全的職業和成人教育體系

    中等職業教育迅速崛起,成為高中階段教育的半壁江山,2001年中等職業學校在校生達到1164萬人,是1988年的2倍。從1989年到2001年,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含普通中專、職業高中、技工學校、成人中專)培養了4500多萬畢業生。中職專業結構更加適應勞動力市場需求,470多個指導性專業方向中有一半以上是根據近幾年社會需求的變化而新設立的。高等職業教育迅速發展,獨立設置的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已達386所,在校生72萬人,比1985年增長了11倍。成人教育進一步滿足了各種教育需求,2001年,成人技術培訓結業了9270萬人次,並仍有6757萬餘人在校學習。為加快西部地區職業教育發展,國家利用國債在西部國家級貧困縣新建了186個職業教育中心。

    三、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是教育創新的重要內容,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進步。各級各類學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始終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大力推行課程、教材和教學方式的改革,素質教育全面推進。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新的課程標準(實驗稿)已經頒布,出版了一批新教材,“繁、難、偏、舊”的問題正在得到解決。從2001年起,新的課程、教材已在部分地區試驗推廣,到2005年,全國起始年級原則上都將啟用新課程。有條件的地區已從小學開始開設資訊技術課、外語課。按照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和積極主動全面發展的要求,推進了中小學考試評價制度的改革。在職業教育領域,教育教學改革也取得了豐碩成果,使職業教育的專業門類、課程和教材更加適應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

    四、高等教育發展加快,專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

    到2001年,我國高等學校招生464萬人,是1988年的3.4倍;研究生招生16.52萬人,是1988年的5倍。特別是從1999到2001年高校三年擴招,普通高校招生數和在校生數都翻了一番。今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14%。高考錄取率從1998年的36%提高到2002年的58%。從1989年到2001年,我國普通和成人高等學校總共培養了近1200萬名本專科畢業生,30多萬名研究生,通過自學考試獲得本專科學歷的達343萬人,為現代化建設輸送了大批人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學科和專業結構更加適應現代化建設對人才的需求。“211工程”在“九五”期間完成了對79所高校和兩個公共服務體系(中國教育科研網和高校文獻保障系統)的驗收,實際完成建設資金108億元,帶動了高校辦學水準和教育品質的提高。利用財政投入、國債項目和對口支援支援了西部地區的一批高等學校。高校科研實力增強,科研經費從1990年的14億元增加到2001年的173億元,在國內外發表的論文佔全國發表論文的60%,在科技創新特別是基礎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貢獻。産業化成果顯著,北大方正、清華同方等一批高校科技企業和高科技産品為推動高新技術産業化發揮了重要作用。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者深入研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實際問題,為政府和企業提供決策諮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五、高等教育各項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高等學校更富有生機和活力

    1993年以來,對500多所高校進行了管理體制調整;在317所高校開展了校際間合作;先後將708所高校合併組建為302所多學科或綜合性的高校。通過高校管理體制改革基本形成了中央和省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管理為主的新體制。通過高等教育資源整合,使高等教育向人口較多的地市級城市延伸,佈局更加合理。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2000年以來,全國新建和改建學生公寓4300萬平方米,超過新中國成立50年累計建設3200萬平方米的總和;新建和改造學生食堂530萬平方米,接近新中國成立50年的總和。推進了高等學校招生、收費、就業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了以“獎、貸、補、助、減免”為主要內容的家庭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從1994年起,先後動用了總理預備金和緊急財政撥款10多億元,專項用於資助高校經濟困難學生;截至2002年6月,簽訂貸款合同學生數達到35萬人,貸款金額達到30億元,各級財政安排貼息4.59億元。從今年開始設立2億元的國家助學金,每年資助4.5萬名家庭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的高校學生。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從2000年開始啟動的“西部開發助學工程”,已經資助了4300多名大學生。

    六、教育資訊化水準大大提高,有力地推動了教育現代化

    到2001年底,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已經覆蓋了我國的主要城市,建成兩萬公里的高速傳輸網,目前已經有28條國際和地區性信道,成為我國第二大網際網路絡。70%左右的高校建立了校園網。2000年開通的遠端教育衛星寬頻多媒體傳輸平臺,具備了播出8套電視、8種語音、20套以上IP數據廣播的能力,與CERNET網一起構成了現代遠端教育網路的“天羅地網”。充分利用電視、廣播、VCD/DVD、放像設備、網際網路等多種形式,推動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用。實施“校校通”工程以來,中小學資訊技術教育發展迅速,高中資訊技術課開課率達九成多,中小學擁有的電腦,從1999年底的平均121人一台提高到51人一台。

    七、教師待遇和社會地位顯著提高,教師隊伍建設加強

    教師工資待遇得到法律保障,近幾年來,國家多次提高教師的工資水準。高校、中學和小學教師的平均工資分別比1995年增加179.8%、100.4%和93.7%。教師住房得到很大改善,城鎮教師家庭每人平均住房面積從1993年時低於全國平均水準的6.90平方米提高到2000年的10.81平方米,超過了同期城鎮居民的平均水準。小學、初中、高中教師的學歷合格率,分別從1988年的68.1%、35.6%、41.3%提高到2001年的96.8%、88.7%、70.7%。對1000萬名教師開展了全員培訓,對數萬名骨幹教師進行了集中培訓,提高了教師實施素質教育的能力。“長江學者獎勵計劃”,已在69所高校的389個學科聘任了412位特聘教授、33位講座教授,進一步營造了有利於吸引優秀人才的良好環境。

    八、民辦教育迅速發展,多形式的辦學體制初步形成

    民辦教育已經成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到2001年底,有民辦高等教育機構1202所,註冊學生113萬餘人。其中,具有頒發學歷文憑資格的民辦高校達89所,在校學生15萬人;普通中學4571所,在校生233萬餘人;職業中學1040所,在校生38萬人;小學4846所,在校生182萬人。

    九、國際合作與交流活躍,我國教育國際競爭力提高

    我國與世界各國的教育合作與交流不斷加強,與發達國家的合作向高層次拓展,與國際組織的多邊合作與交流也十分活躍。2001年,我國與德國簽署的學歷學位互認協議,是我國學歷學位教育獲得世界公認的重要標誌。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到46萬人,目前已學成回國15萬人。留學回國人員大多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據統計,有留學經歷的人員在中科院院士中佔81%,在工程院院士中佔54%。中外合作辦學發展迅速,截至2001年底,全國共有中外合作辦學機構(項目)657個,比1996年增加了9倍以上,覆蓋了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十、大力推進依法治教,教育法制建設不斷加強

    在上個世紀80年代頒布《學位條例》、《義務教育法》的基礎上,我國相繼制定了《教育法》、《教師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和一系列教育法規、規章,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教育執法和法制監督工作逐步開展,依法治教的觀念逐步深入人心,為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過去的13年是教育改革與發展最快最好的時期。我們在實踐中深刻認識到: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指針;黨中央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切實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根本保證;堅持發展是硬道理,抓住機遇,加快發展,是推動我國教育不斷邁上新臺階的關鍵;堅持走改革創新之路,不斷增強教育的生機和活力,是教育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從實際出發,以積極進取的精神狀態,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是做好新時期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是順利推進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保障。所有這些是我們13年來積累的寶貴經驗。

    當前,教育戰線正在認真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領會江澤民同志“五三一”重要講話和《在慶祝北京師範大學建校10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精神。我們要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奮發有為,紮實工作,大力推進教育創新,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十六大召開,努力開創教育事業更加輝煌的明天。

    《人民日報》 2002年09月2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