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發展,為再就業拓展更廣闊的空間  

    鐘彩玲開公共汽車已經3年了,她每天握著方向盤精神抖擻地在廣州市225專線上奔忙著。她説,我3年前下崗時已經38歲了,沒想到後來還能得到這份讓人羨慕的工作。

    鐘彩玲曾經是一名公共汽車售票員,1997年廣州市全面實行公共汽車無人售票,幾千名女售票員下崗待業。然而政府和企業始終沒有忘記她們,近年來廣州市公共交通事業發展很快,公共汽車司機需求暢旺,廣州市勞動服務部門與公共汽車公司聯合,讓下崗待業人員進入公司的駕駛員培訓中心學習。如今,昔日的售票員大多駕駛著各路公共汽車賓士在廣州的大街小巷。

    這種轉崗培訓僅是廣東省解決再就業的措施之一,這些年,廣東省採取多種方式有效地破解了再就業難題,將失業率降低到了2.9%。

    打造市場解決再就業

    “廣東能較好地解決再就業得益於政府對再就業市場的培育”,廣東省勞動和保障廳培訓就業處陳斯毅説。

    前幾年,廣東省再就業壓力很大,在最高峰的1996年,廣東全省國有和縣以上集體企業的富餘職工(含待下崗人員)達100多萬人,約佔職工總數的17%。

    面對如此巨大的就業壓力,廣東省在完善失業保障制度的同時,首先花大力氣在各地建立勞務市場網路,為待業人員提供平等的競爭機制,使待業人員“不找市長找市場”。

    據了解,從1996年開始,廣東省每年財政都要拿出2000多萬元作為引導資金,培育勞動力市場主體。4年來,全省共投入2.5億多元,建立了各級勞動力市場,去年廣東職業介紹機構達到1378家,其中公益性的130多家,形成了以省、市、縣勞動部門舉辦的職業介紹機構為主體,社會職業介紹機構為補充,覆蓋全省城鄉的職業介紹機構網路。

    勞務市場就業服務體系的建立,為勞動者提供了多樣化的市場交換服務方式,廣東省通過職業介紹機構就業的人數由1999年的23.6萬人次上升到去年的67.8多萬人次。

    培訓,是增強勞動者就業競爭力的有效措施。廣東省于1997年建立了省級再就業基金,隨後廣州、惠州、汕頭、中山等地再就業基金也相繼啟動,基金中很大一部分是用於培訓。如今廣東省各級政府辦的就業培訓中心有334所,從1998年至今,共培訓下崗待業職工100萬人,就業率達80% 。

    從2000年開始,廣東省實施職業資格證書及職業技能鑒定制度和再就業準入制度。去年全省共有52萬下崗待業人員通過職業技能鑒定,大多數人獲得了重新就業的資格。據不完全統計,僅去年韶關、清遠、梅州在轉崗培訓後,勞動部門組織了30000多名下崗待業人員去深圳、佛山、江門等發達地區就業。

    做小老闆不是夢

    發展第三産業是廣東的優勢,“創業就業”已成為廣東解決再就業的一條有效途徑。

    42歲的李玉瓊5年前下崗後賣冰棍,她怕熟人見了笑話,就把攤點擺在離家很遠的地方,還整天戴著頂遮陽帽,將帽檐壓得很低。現在她有了一家屬於自己的快餐店,當起了小老闆,腰板挺得直直的。她説:“我再也不用為了面子擔心了,下崗工人靠自己的努力一樣可以有所作為”。

    來自廣州市勞動和社會保障局的最新資訊表明,廣州市開創性地以“創業就業”的形式,積極幫扶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已取得顯著成效。目前,廣州市每月新增近300多戶小店,能解決4000人以上的就業,相當於每月新開一家大型企業。

    據介紹,從1996年起,廣州市開始嘗試在就業潛在機會多、技能要求相對低、就業形式靈活多樣的社區服務領域發展“創業就業”。目前,廣州已在市、區、(縣)、街道(鄉鎮 )分別建立了服務機構,形成了三級服務支援體系。在政策配套上,下崗職工3年免稅;還可以申請20萬元以下、為期兩年以內的開業貸款。同時,廣州市還將“創業就業”從業務人員納入了基本社會保險範圍,使他們也能享受到基本的醫療、失業、養老等社會保險待遇。

    據了解,廣州市規定,下崗待業人員從事個體經營或創辦其他經濟實體的,每人可領到1500元的創業上崗扶持費用。如今廣州的上下九步行街和惠州的西湖燈光夜市成了原來的下崗待業人員雲集的地方,也是當地第三産業最發達的地方。

    發展是硬道理

    中山市是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的一個中等城市,去年全市失業人口僅為42人,是我國失業人口最少的城市。

    據了解,中山市的經濟每年以20%的速度超常發展。這裡有數以萬計的“三資”企業和三來一補企業,鄉鎮企業和私營企業也很發達。2001年,中山市以家用電器為主的産業群有747億元的産值,使大量勞動力得以就業。

    廣東省近10年來經濟高速發展,年均增長13%,全省GDP已突破萬億。據測算,通常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會為社會提供80-100萬個就業崗位,這樣廣東省每年新增的就業崗位就達1040萬個以上。

    在珠江三角洲的任何一個城市,都會讓人感到蓬勃的生機。發展,為就業拓展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在這些城市中,失業率僅在1%以下。

    “經濟發展了才能解決就業問題,廣東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成為持續性創造就業的過程”,中國勞動學會理事長張炳申説。

    今年4月29日,總部設在香港的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首次向社會公佈中國城市競爭力2002年排行榜,排名前四位的城市是:香港、深圳、上海、廣州。其中深圳、廣州就是珠江三角洲的兩大中心城市。由廣州、深圳、惠州、東莞四市所組成的“電子資訊走廊”,電子資訊産品産值有1200個億,成為亞洲地區電子資訊業最密集的地方之一,數以千計的電子資訊産品製造企業,容納了數以百萬計的勞動力。

    經濟發達的珠江三角洲,不僅本地居民充分就業,還容納了大量的外來勞動力。據了解,目前在珠三角地區,每年使用外來地民工的總規模已達到1000萬人左右,漲幅是10年前的10倍。最近10年,在這裡就業的外來工累計達8000萬人次。

    外向型經濟發展也帶動了廣東省的就業。據悉,利用外資最多的廣東省,有1500萬人從事對外的生産、加工、服務,其中約有1000萬人就業于5萬多家外商投資企業和4萬多家“三來一補”企業。大量的“外”字號職工,促進了再就業。

    經濟發展了,對於一些難以在勞動力市場上競爭就業崗位的特困人員,廣東各大城市開創公益性勞動組織,變消極的救助性補貼為積極的崗位性援助。如今,僅廣州市的市、區、街道三級特困對象就業托底網路,就已安置特困人員5萬多人,他們從事保綠、保潔、保安等公益性工作,能獲得略高於最低工資水準的勞動收入和基本的社會保險。

    新華網 2002年9月1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