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一週年:反恐促美軍事戰略轉型  

    美國傳統上的軍事戰略都是後發制人的,這一點從二戰結束後杜魯門推出的“遏制戰略”,到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奉行的“現實威懾戰略”,再到老布希的“地區防禦戰略”,以及克林頓的“靈活與選擇參與戰略”都無一例外。布希上臺伊始,他要推行的是更加保守的後發制人政策,因此才一意孤行地堅持發展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然而,“911”後的反恐戰爭促使布希政府推出了咄咄逼人的“先發制人”戰略。

    1.軍事重心轉移

    反恐戰爭打響後,美國借勢將整個軍事戰爭中心從歐洲轉移到亞太,一舉囊括東南亞、南亞、中亞和中東戰略要地,其中中亞是美國在反恐戰爭中最大的戰略收穫。

    自反恐戰以來,美國一直在阿拉伯海保持兩個航母戰群,在中亞臨時駐紮的美軍全部延長駐軍時間,甚至開始做常駐中亞的準備,美軍在吉爾吉斯斯坦修建大型永久性的軍用機場。在烏茲別克駐紮有1000余名美軍官兵,並且為常駐該地修建機場跑道。在阿富汗馬扎裏沙裏夫、喀布爾的巴格拉姆和坎大哈,美軍已經做好了無限期駐留的準備。至於巴基斯坦的達爾班丁空軍基地和帕斯尼空軍基地一直駐有美國空軍特種部隊和中情局秘密特工。

    反恐戰爭終於讓美國實現了10年來與俄羅斯爭奪中亞戰略能源的夢想,裏海地區豐厚的自然資源和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重要戰略地位盡在美國掌握之中,美國屯兵中亞無疑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和戰略利益。就這樣,美國通過對中亞國家的經濟援助、雙邊軍事合作、北約和平夥伴關係計劃加大對該地區的投入。“911”事件後,借反恐之名名正言順地直接進駐中亞。中亞國家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紛紛向美提供軍事基地,奉行更加務實的多元外交,因此,美國在歐亞大棋盤上巧妙地布上一個棋子,佔得先機,可謂一舉多得。俄羅斯的傳統影響受到遏制,地區原有的力量格局出現鬆動,呈現多元化態勢。

    反恐戰爭還使美軍重返東南亞,特別是菲律賓。自從美軍撤出蘇比克灣之後,美國政府和軍方一直為痛失這一戰略要地心痛不已。而反恐戰爭終於讓美國找到了重返菲律賓的絕好時機,目前1000余名打著幫助菲政府軍殲滅阿布沙耶夫恐怖組織旗號的美國特種部隊已經在菲南部地區長期駐紮下來,而菲律賓國內也有越來越多的人要求讓美國軍隊重返菲律賓。

    2.為核武器鬆綁

    美國的軍事戰略重點轉移到亞太之後,布希政府很快又拋出了所謂的“邪惡軸心”國論,將伊拉克、伊朗和朝鮮列為所謂的“邪惡軸心”,並且拋出為核武器鬆綁的政策。

    在美國的《核態勢評估》中,布希政府著令國防部制定在緊急情況下使用核武器的計劃,美國軍方同時還奉命製造適用於一些特定戰地情況的小型戰術核武器。美國軍方甚至列出了三種可能動用核武器的緊急情況,這包括:對付那些非核武器無法摧毀的目標;美國受到核生化武器的攻擊時進行報復;應對出人意料的軍事趨勢的發展。

    這一戰略性決策公開後,國際社會譁然,因為這意味著美國政府將一改長期恪守的核武器防禦政策,對世界是極其危險的。

    3.先發制人出爐

    今年6月,布希總統要求其國家安全班子準備將“對企圖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家和恐怖組織採取先發制人手段”,並寫入美國新國家防衛策略中,而伊拉克“有幸”成為了美國新軍事戰略的第一個目標。

    參與制定這一政策的高級官員表示,新軍事戰略將讓總統在防止其他國家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或者資助恐怖組織上,擁有除了“武裝干涉”外的“多種廣泛選擇”,其中包括和世界上其他大國共同開展多邊聯合行動,避免那些“實力薄弱”的小國成為恐怖組織的天堂。美國家安全事務顧問賴斯表示,不能等遭到襲擊後再反應,因此“先發制人”非常必要。

    6月14日,在共和黨的一次籌款集會上,布希正式將“先發制人”論上升為所謂的“布希主義”。這一新戰略確定之後,布希政府就急不可耐地進行了實踐檢驗:先是讓美國軍隊于7月24日到8月15日在美軍史上規模最大的“2002千年挑戰”軍事演習中進行檢驗,然後又急忙準備把它用於對伊拉克的戰爭中。美國副總統切尼毫不掩飾地説,應該“先發制人”對伊拉克動武。

    4.布希的新戰略

    至此,布希的“新現實主義主動進攻”軍事主義終於完全浮出水面。這一戰略可以概括為:在國內,布希政府一改以往“輕國內、重國外”的軍事戰略,而實行“內外並重,國內優先”的方針。今年,美國防部成立了一個新的“北方司令部”,專門負責美國本土安全;在全球,布希政府提出要對恐怖分子和其他擁有化學、生物及核武器的少數“敵對國家”採取“先發制人”的打擊,並且將其稱為“主動式防衛”,説白了就是,大規模報復的威懾戰略對於難見蹤影的恐怖主義組織來説毫無作用,而且等到恐怖威脅明確時再作出反應往往為時已晚,因此美國必須主動出擊,打亂恐怖分子的計劃,在恐怖威脅形成之前就將其消除。

    這一軍事戰略最大的特點是單邊主義色彩濃厚。它拒不執行或單方面退出全面核禁試、導彈防禦、生化武器控制、國際刑事法庭等有關的國際條約。

    一些美國學者認為,布希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既不同於以實力均衡為基礎的“現實主義”戰略,也不同於以多邊主義為基礎的“自由主義”戰略,而是一種以顯示實力和單邊主義意志為特徵的“新戰略”,這種戰略將有可能對當今的國際安全體系和國際秩序造成巨大衝擊。 (聞新方)

    ■連結

    “911”後的大國關係

    ★美歐

    與美國人一樣,歐洲人認為,“911”是“文明社會的悲劇”。於是,歐洲國家的第一反應,是與美國保持“高度一致”,除了政治和道義支援以外,甚至破天荒地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出面,向美國派出預警飛機,協助巡防美國領空。

    “911”以後的將近一年間,伴隨美軍在阿富汗戰爭中取得階段性勝利,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單邊主義傾向進一步抬頭,首先表現在不顧日漸增強的國際輿論反對意見堅持要再次對伊拉克動用武力,其次還反應在拒絕旨在保護全球大氣環境的《京都議定書》、單方退出美俄《反彈道導彈條約》、堅持為美國公民尋求免遭國際刑事法院訴訟的豁免權、單方面向貿易夥伴徵收高額鋼鐵製品關稅等一系列做法上。

    歐洲人對於美國現任政府外交政策的明顯不滿。民間的不滿也開始顯現到了歐洲國家政府官員公開表露的個人態度中。針對伊拉克問題,持有反對動武堅定立場的德國總理施羅德最近形象地把美國總統布希比為一名“熱衷於開槍的得克薩斯牛仔”,以一個歐洲主要大國領導人的身份透出了對全球惟一超級大國領導人的“不敬”。

    ★美俄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911”發生後審時度勢,迅速加入了以美國為首的反恐怖聯盟,全面支援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不僅向美方提供情報、開放領空,甚至還同意美國軍隊插足作為俄羅斯傳統戰略利益所在地的中亞地區。

    就此,一度陷入“冷戰”結束以來最低谷的美俄關係迅速升溫。同樣,美國與俄羅斯之間在“911”之後出現的“蜜月”關係也好景不長。去年12月,美方為了按照其既定計劃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單方面宣佈退出《反彈道導彈條約》。美俄兩國總統今年5月在莫斯科會晤中簽署了美俄削減進攻性戰略力量條約和關於建立新型戰略關係宣言。莫斯科會晤如今已過去了3個多月,俄方期盼得到的經濟和技術援助仍不見下文,兩國在車臣、武器擴散等問題上又重開口水戰,表明美俄建立平等夥伴關係的道路依然曲折漫長。 (王星橋 譚衛兵)

    《京華時報》 2002年9月1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