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2003年世界社會現代化進程

(節選) 

20世紀後50年是世界社會現代化的“黃金時代”。在此期間,部分國家完成了第一次社會現代化並先後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部分國家沒有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但已經引進了第二次社會現代化;同時有些國家社會現代化出現負增長和倒退,有些國家仍然是傳統農業社會。我們對過去53年的社會現代化進行了評價,包括第一次社會現代化評價(1950~2003年)、第二次社會現代化評價(1970~2003)和綜合社會現代化評價(1970~2003年)。

1、過去53年世界社會現代化的主要特點

(1)過去53年世界社會現代化的方向發生重大轉折

在第一章社會時序和截面分析時發現,20世紀後50年是世界社會現代化的轉折時期,發達國家社會現代化,從城市化到郊區化、從工業勞動力比重上升到比重下降、從物質社會到非物質化社會(服務社會和資訊社會)、從普及義務教育到普及高等教育、從環境污染到綠色環保等。過去53年社會現代化評價,同樣證明了這一革命性變化。具體表現如下:

① 發達國家和部分中等發達國家的工業勞動力比重,先後發生連續下降(圖4-2)。

② 發達國家和部分中等發達國家的物質産業勞動力比重,先後發生連續下降(圖4-3)。

③ 發達國家郊區化快速推進,部分國家郊區化超過50%,部分國家城市化率下降。

④ 發達國家資訊化和知識化快速推進,因特網普及率和大學普及率都已超過50%。

⑤ 發達國家綠色生産和綠色消費快速發展,能源效率2002年比1970年提高4~12倍。

(2)過去53年世界社會現代化取得巨大成就

在過去50年裏,世界社會現代化取得巨大進展。全面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國家從0個上升到31,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國家從0個上升到23個(圖4-4)。

 

圖4-4 1950~2003年世界社會現代化進程

(3)過去53年世界社會現代化具有階段性和不平衡性

在過去53年裏,不同國家的社會現代化進程都具有階段性,比較落後的國家從傳統農業社會到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比較發達的國家先後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表4-9)。

 

從1950年到2003年,世界社會現代化的發展都是不平衡的。在1950~1960年,走在世界社會現代化前列的國家已經進入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成熟期或過渡期,最不發達國家處於傳統農業社會。在1970~1980年,走在世界現代化前列的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現代化的起步期,最不發達國家仍然處於傳統農業社會。在2000~2003年,走在世界現代化前列的國家已經達到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發展期,最不發達國家仍然處於傳統農業社會。

(4)過去33年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國際差距在波動

在1970~2003年期間,烏拉圭等40個國家綜合社會現代化指數下降,低收入國家和世界平均綜合社會現代化指數下降,這些國家與世界先進水準的差距在擴大。在過去33年裏,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和綜合社會現代化指數的國際差距在波動(表4-10)。

(5)過去53年不同國家社會現代化的表現差別非常大

在過去53年裏,不同國家社會現代化的表現相差很大。這種差別既反映在每年的社會現代化指數的變化上,更體現在國家社會現代化水準的級別的變化上。有些國家從社會發達國家降級為中等發達國家,有些國家從社會欠發達國家升級為初等發達國家,有些國家從初等發達國家升級為中等發達國家,有些國家從中等發達國家升級為社會發達國家。在1950~2003年期間,國家社會地位變化發生了114次,其中,升級58次,降級56次。在1960~2003年的43年裏,社會現代化地位升級國家20個,降級國家20個(表4-12)。  

(6)過去53年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國際格局沒有發生根本變化

在過去53年裏,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基本格局沒有發生重大改變,結構比較穩定;但1970年和1980年社會欠發達組國家數量減少。例如,1960年的16個社會發達國家,到2002年有14個國家仍然是發達國家,只有2個國家下降(保加利亞下降為中等發達國家,俄羅斯下降為初等發達國家);1960年的55個社會欠發達國家,到2003年有46個仍然是欠發達國家,只有9個國家升級(沙烏地阿拉伯、摩爾多瓦、土耳其、敘利亞、多明尼加、尼加拉瓜、伊朗和瓜地馬拉升級為初等發達國家,馬來西亞升級為中等發達國家)。

(7)不同國家預期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時間差別很大

在過去40年裏,不同國家社會現代化的增長率差別很大,發展中國家預期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時間相差很大。在1990~2003年期間,大約有16個發展中國家的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是負增長,目前無法預測它們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時間。根據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正增長國家的增長率,可以大致推算它們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時間。

(8)過去50年世界社會現代化與現代化顯著正相關

在過去50年裏,世界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與第一次現代化實現程度顯著正相關,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與第二次現代化指數顯著正相關,綜合社會現代化指數與綜合現代化水準指數顯著正相關,顯示世界社會現代化與世界現代化是顯著正相關的。當然,不同國家的情況有很大差別。以綜合社會現代化指數和綜合現代化水準指數為例,2001年有104個國家社會現代化指數分別高於現代化指數1~28分,23個國家社會現代化指數分別低於現代化指數1~11分;其中,57個國家現代化指數與社會現代化指數的差值在10分以上。所以,社會現代化評價是有意義的,可以補充甚至修正現代化評價結果的社會客觀性。

在過去50年裏,世界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與第一次經濟現代化指數顯著正相關,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與第二次經濟現代化指數顯著正相關,綜合社會現代化指數與綜合經濟現代化指數顯著正相關。這説明,現代化是一個相互關聯的過程,社會領域的變化、經濟領域的變化、國家整體現代化,都是相互耦聯的,但它們是不同步的。

2、1950~2002年世界社會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1)1950年世界社會現代化水準

20世紀50年代是世界的戰後重建時期。世界社會進步大大加速,城市化在世界範圍內擴散,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基本實現第一次社會現代化。

首先,世界社會現代化的總體水準。1950年,在參加評價的72個國家中,美國等4個國家基本實現第一次社會現代化;中國等6個國家仍然是傳統農業社會。同時,若干民族和地區仍然是原始社會。1950年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

其次,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前沿水準。1950年,美國等4個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超過90分,澳大利亞等6個國家達到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成熟期,它們的社會現代化水準代表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準。

其三,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國家水準。在72個國家中,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最高的10個國家是: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大利亞、英國、瑞典、瑞士、丹麥、挪威、以色列;經典社會現代化指數最低的10個國家是:中國、尚比亞、肯亞、海地、馬拉維、烏干達、南韓、波札那、馬利、衣索比亞。

其四,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國際差距。1950年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最高得分為98分,最低得分為2分;絕對差距為96分,相對差距為51倍。

其五,世界社會現代化的不平衡性。1950年,澳大利亞等6個國家處於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過渡期,美國等16個國家達到第一社會現代化的成熟期,芬蘭等20個國家處於發展期,印度等11個國家處於起步期,中國等6個國家仍然是傳統農業社會,數百個土著民族還生活在原始社會裏。

(2)1960年世界社會現代化水準

20世紀60年代是世界社會現代化的黃金時代。美國和紐西蘭等國家全面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世界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欣欣向榮,發達工業化國家內部孕育著轉變的躁動。

首先,世界社會現代化的總體水準。1960年,在參加評價的117個國家中,美國和紐西蘭等國家全面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約佔國家樣本總數的2%;中國等30個國家仍然是傳統農業社會,約佔28%;同時,數百個土著民族仍然是原始社會。1960年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

其次,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前沿水準。1960年,美國和紐西蘭等國家已經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美國和英國等14個國家已經達到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過渡期,它們的社會現代化水準代表了當時的世界先進水準。

其三,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國家水準。在117個國家中,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最高的10個國家是:美國、紐西蘭、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亞、挪威、英國、瑞士、丹麥、比利時;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最低的10個國家是:中非、寮國、越南、幾內亞、毛里塔尼亞、蒲隆地、查德、盧安達、馬利、衣索比亞。

其四,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國際差距。1960年經典社會現代化指數最高得分為100分,最低得分為5分;絕對差距為95分,相對差距為18倍。

其五,世界社會現代化的不平衡性。1960年,美國等14個國家達到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過渡期,加拿大等12個國家進入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成熟期,芬蘭等33個國家處於發展期,南韓等17個國家處於起步期,中國等30個國家仍然是傳統農業社會,數百個土著民族還生活在原始社會裏。

(3)1970年世界社會現代化水準

20世紀70年代是世界社會現代化進程的轉捩點。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是在已經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國家率先啟動的,北美和歐洲發生的資訊和知識革命是它的源頭,就像工業革命是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源頭一樣。由於世界社會的不平衡性,在發達國家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時候,發展中國家尚沒有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所以,從1970年開始,我們必須同時分析世界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第二次社會現代化和綜合社會現代化的水準。

首先,世界社會現代化的總體水準。1970年,在參加評價的117個國家中,美國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瑞典等11個國家全面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其中1個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全面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國家約佔國家樣本總數的9%;中國等25個國家處於傳統農業社會,佔國家樣本總數的23%;數百個土著民族仍然是原始社會。1970年發達國家已經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最發達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

其次,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前沿水準。1970年,美國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美國、紐西蘭、瑞典、加拿大、澳大利亞、挪威、丹麥、比利時、荷蘭、奧地利、德國等11個國家已經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美國和加拿大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排世界前兩名;它們的社會現代化水準代表了當年世界先進水準。

其三,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水準。在117個國家中,美國等11個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達到100分;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最低的10個國家是:貝南、中非、幾內亞、剛果民主共和國、坦尚尼亞、馬利、衣索比亞、查德、蒲隆地、布吉納法索。

其四,國家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水準。第二次社會現代化代表世界社會發展方向,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水準反映國家的實際水準。1970年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排前10位的國家是:美國、加拿大、德國、科威特、瑞典、比利時、丹麥、澳大利亞、挪威、荷蘭;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最低的10個國家分別是:莫三比克、尼日、蒲隆地、象牙海岸、海地、盧安達、坦尚尼亞、孟加拉國、衣索比亞、布吉納法索。

其五,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國際差距。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的最大差距為96分,相對差距為24倍;國家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的最大差距為60分,相對差距約為60倍。綜合社會現代化指數反映國家社會現代化的相對水準。綜合社會現代化指數最高分為100分,最低分為4分;絕對差距為96分,相對差距約為26倍。

其六,世界社會現代化的不平衡性。1970年,美國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瑞典等7個國家進入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過渡期(其中1個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芬蘭等17個國家處於經典社會現代化的成熟期,希臘等24個國家處於發展期,泰國等42個國家處於起步期;肯亞等19個國家是傳統農業社會,數百個土著民族仍然是原始社會。

(4)1980年世界社會現代化水準

20世紀80年代是高技術風起雲湧的年代,資訊技術和生物技術等高技術成為社會進步的新動力,社會的服務化和資訊化快速發展,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浪潮撲面而來。

首先,世界社會現代化的總體水準。1980年,在127個國家中,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約佔國家樣本總數的2%;瑞典等19個國家全面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其中2個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約佔國家樣本總數的15%;肯亞等18個國家處於傳統農業社會,約佔國家樣本的14%;數百個土著民族生活在原始社會裏。

其次,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前沿水準。1980年,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它們的社會現代化水準代表當年世界社會先進水準。

其三,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水準。1980年,加拿大等26個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達到100分;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最低的10個國家是:塞內加爾、葉門共和國、中非、安哥拉、貝南、毛里塔尼亞、寮國、坦尚尼亞、剛果民主共和國、衣索比亞。

其四,國家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水準。1980年,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排前10位的國家是:美國、加拿大、瑞典、丹麥、挪威、荷蘭、瑞士、德國、比利時、澳大利亞;第二次現代化指數最低的10個國家是:馬利、中非、奈米比亞、蒲隆地、布吉納法索、尼日、盧安達、柬埔寨、幾內亞、寮國。

其五,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國際差距。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的最大差距為92分,相對差距為12倍;國家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的最大差距為72分,相對差距約為23倍。綜合社會現代化指數最大差距為96分,相對差距為26倍。

其六,世界社會現代化的不平衡性。1980年,美國等2個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德國等24個國家進入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過渡期(其中2個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芬蘭等36個國家處於第一社會現代化的成熟期,葡萄牙等27個國家處於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發展期,中國等22個國家處於起步期;肯亞等18個國家仍然是傳統農業社會,數百個土著民族還生活在原始社會裏。

(5)1990年世界社會現代化水準

20世紀90年代是資訊化和知識社會的年代,資訊高速公路、電子商務、國家創新體系和高技術産業成為人類社會的新亮點,第二次社會現代化開始塑造人類社會的新格局。

首先,世界社會現代化的總體水準。1990年,在131個國家中,美國等5個國家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約佔國家樣本總數的4%;英國等26個國家全面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其中5個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全面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國家約佔國家樣本總數的31%;衣索比亞等15個國家處於傳統農業社會,約佔國家樣本的12%;數百個土著民族生活在原始社會裏。

其次,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前沿水準。1990年,美國、加拿大、芬蘭、挪威和紐西蘭等5個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美國和加拿大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發展期;它們的社會現代化水準代表當年世界社會先進水準。

其三,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水準。1990年,加拿大等26個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達到100分;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最低的10個國家是:巴布亞紐幾內亞、幾內亞、獅子山、剛果民主共和國、貝南、馬利、查德、盧安達、厄利垂亞、柬埔寨。

其四,國家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水準。1990年,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排前10位的國家是:美國、加拿大、芬蘭、挪威、瑞典、瑞士、荷蘭、丹麥、日本、法國;第二次現代化指數最低的10個國家分別是:馬利、幾內亞、尼日、中非、馬拉維、烏干達、盧安達、布吉納法索、查德、蒲隆地。

其五,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國際差距。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的最大差距為91分,相對差距為12倍;國家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的最大差距為82分,相對差距約為20倍。綜合社會現代化指數的絕對差距為96分,相對差距為27倍。

其六,世界社會現代化的不平衡性。1990年,美國和加拿大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發展期,芬蘭、挪威和紐西蘭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起步期;德國等36個國家進入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過渡期(其中5個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愛爾蘭等34個國家處於成熟期,埃及等28個國家處於發展期,中國等17個國家處於起步期;肯亞等15個國家仍然是傳統農業社會,數百個土著民族還生活在原始社會裏。

(6)2000年世界社會現代化水準

2000年是舊千年的結束。2000年的世界社會現代化水準,既是世界300年社會現代化的歷史總結,又是未來100年的歷史起點。第二次社會現代化已經獲得全球影響力。

首先,世界社會現代化的總體水準。2000年,在131個國家中,美國等22個國家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約佔國家樣本總數的17%;阿根廷等30個國家全面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其中22個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全面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國家約佔國家樣本總數的23%;查德等10個國家處於傳統農業社會,約佔國家樣本的8%;數百個土著民族生活在原始社會裏。

其次,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前沿水準。2000年,挪威等22個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挪威、美國、瑞典、芬蘭和澳大利亞等5個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發展期,挪威、美國、瑞典等3個國家的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超過100分;它們的社會現代化水準代表當年世界社會先進水準。

其三,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水準。2000年,阿根廷等30個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達到100分,已經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巴西等21個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超過90分,已經基本實現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最低的10個國家是:盧安達、查德、蒲隆地、烏干達、坦尚尼亞、尼日、海地、衣索比亞、布吉納法索、剛果民主共和國。

其四,國家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水準。2000年,挪威等5個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發展期,法國等17個國家進入起步期。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排前10位的國家是:挪威、美國、瑞典、丹麥、芬蘭、英國、瑞士、荷蘭、日本、奧地利;第二次現代化指數最低的10個國家分別是:孟加拉國、幾內亞、烏干達、尼日、衣索比亞、尼泊爾、馬達加斯加、肯亞、剛果民主共和國、蒲隆地。

其五,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國際差距。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的最大差距為88分,相對差距為8倍;國家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的最大差距為99分,相對差距約為12倍。綜合社會現代化指數的最大差距為95分,相對差距約為32倍。

其六,世界社會現代化的不平衡性。2000年,美國等5個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發展期,德國等17個國家處於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起步期;阿根廷等30個國家進入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過渡期(其中22個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南韓等36個國家處於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成熟期,中國等31個國家處於發展期,印度等25個國家處於起步期;查德等10個國家仍然是傳統農業社會(表4-19),有些民族還生活在原始社會裏。

(7)2001年世界社會現代化水準

2001年是新千年的紀元。2001年的世界社會現代化水準,反映了新世紀世界社會現代化的新趨勢。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影響已經波及全球。

首先,世界社會現代化的總體水準。2001年,在131個國家中,美國等22個國家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約佔國家樣本總數的17%;阿根廷等31個國家全面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其中22個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全面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國家約佔國家樣本總數的24%;查德等10個國家處於傳統農業社會,約佔國家樣本的8%;數百個土著民族生活在原始社會裏。

其次,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前沿水準。2001年,美國等22個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挪威等7個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發展期,挪威、美國、丹麥和瑞典等國家的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超過100分;它們的社會現代化水準代表當年世界先進水準。

其三,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水準。2001年,阿根廷等31個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達到100分;智利等22個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超過90分;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最低的10個國家是:查德、坦尚尼亞、烏干達、盧安達、蒲隆地、衣索比亞、海地、尼日、布吉納法索、剛果民主共和國。

其四,國家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水準。2001年,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排前10位的國家是:挪威、美國、瑞典、丹麥、芬蘭、英國、瑞士、日本、荷蘭、比利時;第二次現代化指數最低的10個國家分別是:獅子山、中非、尼泊爾、馬達加斯加、衣索比亞、尼日、布吉納法索、肯亞、剛果民主共和國、蒲隆地。

其五,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國際差距。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的最大差距為88分,相對差距為8倍;國家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的最大差距為100分,相對差距約為11倍。綜合社會現代化指數最大差距為94分,相對差距約為27倍。

(8)2002年世界社會現代化水準

2002年的世界社會現代化水準,與2001年沒有太大差別。

首先,世界社會現代化的總體水準。2001年,在131個國家中,美國等22個國家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約佔國家樣本總數的17%;波蘭等32個國家全面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其中22個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全面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國家約佔國家樣本總數的24%;查德等10個國家處於傳統農業社會,約佔國家樣本的8%;數百個土著民族生活在原始社會裏。

其次,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前沿水準。2002年,美國等22個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挪威等8個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發展期,挪威等6個國家的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超過100分;它們的社會現代化水準代表當年世界先進水準。

其三,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水準。2002年,波蘭等32個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達到100分;智利等20個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超過90分;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最低的10個國家是:盧安達、查德、烏干達、蒲隆地、海地、坦尚尼亞、衣索比亞、尼日、布吉納法索、剛果民主共和國。

其四,國家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水準。2002年,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排前10位的國家是:挪威、美國、瑞典、丹麥、芬蘭、英國、瑞士、日本、荷蘭、比利時;第二次現代化指數最低的10個國家分別是:獅子山、中非、尼泊爾、馬達加斯加、衣索比亞、尼日、布吉納法索、肯亞、剛果民主共和國、蒲隆地。

其五,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國際差距。國家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的最大差距為88分,相對差距為8倍;國家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的最大差距為101分,相對差距約為10倍。綜合社會現代化指數最大差距為94分,相對差距約為26倍。(摘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 )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