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歷史概述

(節選)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第一節我們討論了中國社會現代化的國際環境,本節將審視自己,分析中國社會現代化的客觀條件。由於社會現代化具有路徑依賴性,受歷史、地理、文化和國際環境的影響,所以,我們不僅要分析現實條件,還要分析歷史和未來前景。需要注意的是,本節所説的中國社會現代化,大部分內容是指中國大陸內地地區社會現代化;中國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的社會現代化需要專門分析。

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歷史概述

一般而言,社會現代化的歷史分析,可以沿著三條線路進行。第一條線路是按層次分析:按社會生活、社會結構、社會制度和社會觀念等四個層次進行分析。第二條線路是按方面分析:按社會發展、社會轉型和國際地位變化等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第三條線路是按領域分析:社會領域包括人口與健康、學習與工作、休閒與福利等3個分領域和12個子領域。

中國社會現代化起步比先行國家晚了大約150年,探索又花去數十年,直到20世紀末才走上社會現代化的理性軌道。由於歷史分析不是本節的重點,而且報告篇幅十分有限,所以,只能非常簡要地介紹歷史(中國社會現代化歷史的全面分析需要專門研究)。下面,從社會發展、社會轉型和國際社會地位變化等三個方面,簡介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歷史過程。

1、中國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發展

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發展,包括社會進步和社會適應。其中,社會進步指生活品質、社會效率和公平等的提高,如社會生産力提高等;社會適應指生活方式和社會環境的積極變化,如普及電話和電視、建立公共衛生等。社會現代化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特點。

(1)中國社會現代化過程的階段

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階段與中國現代化的階段有緊密關係。目前,我國學術界比較公認的看法是,中國現代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它們是1840/60~1911年、1912~1949年、1949年至今。第一個階段是清朝末年的現代化啟蒙和探索,第二個階段是“民國時期”的現代化探索和推進,第三個階段是新中國的現代化探索和追趕。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歷史,同樣分為三個階段:社會現代化起步、局部社會現代化和全面社會現代化(表3-19)。

 

第一階段是社會現代化起步階段,指清朝末年(1840/60~1911年)的社會現代化。晚清的社會現代化是第一次社會現代化,它包括社會現代化的準備和起步,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社會現代化啟蒙(1840~1860年),引進和傳播西方科學知識。第二個時期是社會現代化準備(1860~1894年),引進和發展交通運輸,派遣留學生,設立新式學堂等。第三個時期是社會現代化起步(1895~1911年),從戊戌變法到清末新政期間,社會領域的現代化開始起步,包括公共衛生、現代教育、交通運輸、郵電通訊的起步等(表3-20)。

第二階段是局部社會現代化階段,指民國時期(1912~1949年)的社會現代化探索。民國時期的社會現代化是第一次社會現代化,可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民國初年的社會現代化探索(1912~1927年),第二個時期是國民政府的社會現代化探索(1928~1936年),第三是戰爭時期的社會現代化探索(1937~1949年),具體內容需要專門研究。

第三階段是全面社會現代化階段,指新中國(1949年至今)的社會現代化。新中國的社會現代化同樣是第一次社會現代化,但在20世紀末出現了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新內涵。它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計劃經濟時期的現代化探索,包括現代教育、衛生和福利等(1949~1977年)。第二個時期是改革開放時期的城市化和社會改革(1978~2001年)。第三個時期是全球化時期的新型城市化(2002年至今),包括知識化和資訊化等。

(2)中國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進步

中國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進步需要專門研究,這裡分階段介紹其要點。

① 社會現代化起步階段的社會進步。首先,西方科學知識的引進和傳播。其次,伴隨工業化的工業文明擴散帶來的社會變遷,如交通運輸和郵電通訊的發展。其三,現代教育和公共衛生的啟動等。但是,這個階段的社會進步非常有限,而且是局部的。事實上,這個階段中國社會生産力水準沒有提高(表3-21),而且平均預期壽命變化不大(表3-22)。

② 局部社會現代化階段的社會進步。首先,社會生産力繼續下降(表3-21)。這是社會退步的標誌,主要原因是戰爭對經濟的破壞。其次,平均預期壽命有較大增長(表3-22)。其三,國民教育的發展。其四,交通運輸和通信的發展等。

③ 全面社會現代化階段的社會進步。首先,社會生産力大幅度提高,50年提高了約6倍(表3-21)。其次,平均預期壽命大幅度提高,50年提高了30歲(表3-22)。其三,在人口與健康、學習與工作、休閒與福利等領域都取得巨大進步。其四,在20世紀80年代引入資訊化,90年代引入知識社會和生態化等社會觀念,使中國社會包含了越來越多的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內容等。

(3)中國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適應。

全面分析中國社會現代化過程的社會適應需要專門研究。這裡分階段進行簡介。

① 社會現代化起步階段的社會適應。首先,公共衛生開始起步。其次,電話開始建立。其三,建立現代教育管理機構等。其四,交通運輸的發展,既是社會進步,也是社會適應。本階段的社會適應,並沒有普及到全國。

② 局部社會現代化階段的社會適應。首先,現代社會生活開始向全國城市和發達地區擴散。其次,現代教育得到較大發展。其三,交通運輸的發展。其四,郵電通信的發展等。在此階段,社會適應仍然是局部的,而不是全國性的。

③ 全面社會現代化階段的社會適應。首先,現代社會生活擴展到全國。其次,電話和電視普及。其三,公共衛生普及。其四,普及初等教育。其五,因特網的普及等。

2、中國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轉型

社會現代化的社會轉型包括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的轉型。社會轉型的統計特徵是社會結構的變化。同樣,中國社會現代化的社會轉型需要專門研究。由於早期社會資料非常缺乏,這裡僅以城市化和就業結構為例,略做分析。

① 社會現代化起步階段的社會轉型。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不大。城市化沒有進展(表3-23),農業勞動力比重仍然高達90%,電氣化和義務教育進展不大。

② 局部社會現代化階段的社會轉型。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比較慢。工業勞動力比重從3%上升到7%,農業勞動力比重從90%下降到84%。中國城市化水準提高到13%,電力普及和義務教育普及率都很低。中國社會仍然是傳統農業社會。

③ 全面社會現代化階段的社會轉型。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有很大起伏。從就業結構的變化看,前20年比較慢,後30年工業化比較快。從城市化進程看,前30年比較慢,後20年比較快。在後20年裏,電氣化、移動通訊和大學普及率也快速提高。

在過去的100多年裏,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主要是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屬於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範疇。在20世紀末,中國大力推進資訊化。目前,中國社會已經包含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內涵,屬於兩次社會現代化並存的局面。

3、中國社會現代化過程中的國際社會地位變化

社會現代化過程,既包括社會發展和社會轉型,也包括國際社會地位的變化。後者是社會現代化成效的一種表現形式。許多社會指標可以用來表徵國際社會地位的變化,常用的社會指標是社會生産力、平均預期壽命和社會現代化指數等。由於1700~1940年沒有統計數據,所以,早期變化只能用單個指標來表示,1950年以來的地位變化可以用社會現代化指數來分析。在過去300年的多數時間裏,中國社會現代化的相對水準是較低的。

(1)1700~1940年中國社會現代化的國際地位

首先,中國社會生産力總量的國際地位。如果以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每人平均GDP(PPP)為反映社會生産力水準的指標,那麼,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PPP)就是衡量社會生産力總量的指標。在1700~1970年期間(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起步階段、局部社會現代化階段和全面社會現代化的前20年),中國社會生産力總量佔世界的比重持續下降,從1820年的33%下降到1970年的4.6%;在1970~2001年期間(全面社會現代化的後30年裏),中國比重在上升,2001年達到12%,略高於1900年水準。

其次,中國社會生産力水準的國際地位。在1700~1950年期間(中國社會現代化起步階段和局部社會現代化階段),中國社會生産力與美國的比值持續下降(表3-26)。1700年中國社會生産力水準是美國的114%(超過美國14%),1820年下降到美國的48%,1950年下降到美國的4.6%。在1950~2001年期間(全面社會現代化階段),中國社會生産力與美國的比值在上升,相對差距縮小。

其三,中國人平均預期壽命的國際比較。本節的表3-22分析了中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的變化。在1820~1900年期間(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起步階段),中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為23~24歲,低於世界平均水準和發達國家水準。80年時間,中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僅提高了1歲。在1900~1950年期間(局部社會現代化階段),中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提高了17歲,但仍低於世界平均水準。在1950~2002年期間(全面社會現代化階段),中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提高了30歲;在1970~2002年期間,中國每人平均預期壽命超過中等收入國家平均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2)1950~2003年中國社會現代化的國際比較

本報告第四章評價了過去53年的世界社會現代化進程,可以看到中國社會現代化指數的國際地位的變化(表4-25)。在1950~2003年期間,中國第一次社會現代化指數在提高,從11分提高到73分,世界排名從86位(1960年)提高到54位(2003年)。在1970~2003年期間,中國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指數在提高,從10分上升到28分,世界排名從66名提高到59名;中國綜合社會現代化指數在提高,從21分提高到25分,但世界排名一直在60名左右波動,1970年為第57名,2003年為第60名。

4、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歷史啟示

如果從清朝末年的維新和新政算起,中國社會領域的現代化已經走過100多年曆程,經歷了社會現代化起步、局部社會現代化和全面社會現代化三個階段,也經歷了多次戰爭和社會動亂的摧殘;留下諸多的經驗和啟示。在過去100多年中,中國社會的國際地位經歷了下降和上升兩個階段;在20世紀末以來,中國社會與世界先進水準的差距開始縮小。中國社會現代化逐步走上理性軌道。由於篇幅和時間的限制,我們不可能全面總結中國社會現代化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只能非常簡要地談談幾點認識,為後面的戰略分析做準備。

首先,中國社會現代化是一種後發追趕型社會現代化。中國社會現代化並不是一種“自然演化”,而是人為的和被迫的。這是社會現代化後行國家的普遍現象。這種社會現代化,學習和借鑒先行國家的經驗非常重要,但不可能完全重復先行者走過的路,因為先行者和後行者的國際環境以及自身條件差別非常大。

其次,中國社會現代化遵循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基本規律。中國社會現代化包含社會的城市化、社會生産力和生活品質的提高和國際社會地位的變化等。但在世界社會現代化的先行國家之中,沒有一個國傢具有中國的人口規模。事實上,目前的發達國家的總人口約為10億,比中國人口少了3億。所以,中國社會現代化面臨更多的挑戰。

其三,中國社會現代化需要一個開放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社會現代化是後髮型,可以也應該充分利用“後發效應”。借鑒先行國家的成功經驗,避免重復先行國家的重大失誤;學習先行國家的先進知識和技術,加速社會現代化進程,是“後發效應”的核心內涵。這些必須在開放的、和平的國際環境中才能實現。

其四,中國社會現代化需要一種相對均衡和諧的發展觀。社會現代化包含社會進步、社會適應和社會轉型等,包括生活品質、社會效率、生活方式、社會環境、社會結構、社會制度和觀念的深刻變化,是一種全方位的社會變遷。根據進程不同步原理,我們不可能要求每一個方面同步前進,也不可能要求每一個地區同步前進,但要努力保持社會的相對均衡與和諧,協調社會與經濟的關係,協調地區和城鄉關係,協調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

其五,中國社會現代化需要一種理性寬容的心態。世界社會現代化進程是波浪式的,中國也不例外。在社會現代化過程中,必然會發生各種突發事件,這些事件可能是必然的,也可能是偶然的;可能是國內的,也可能是國際的。對於這些事件,都需要一種理性、寬容、平和的心態,冷靜地、合理地、科學地處理各種矛盾和問題。社會現代化既是一種理想,更是一種社會實踐和社會運動,需要理智和耐心。

其六,中國社會現代化面臨兩次社會現代化的雙重壓力。世界社會現代化包括第一次社會現代化和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是對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部分繼承和發展、部分否定和轉折(解構和轉向),目前發達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中國沒有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但已經包含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要素,部分地區已經進入第二次社會現代化。所以,中國既要面臨完成第一次社會現代化的壓力,也要面臨加快進入並努力完成第二次社會現代化的壓力。當然,這既是壓力,也是動力,更是機遇。

其七,中國社會現代化需要抓住重大歷史機遇。世界社會現代化有六次浪潮,它們也是六次重大歷史機遇。在過去200多年裏,機械化、電氣化和自動化的三次浪潮和相應的三次重大機遇,我們都沒有抓住。目前的資訊化、知識化和綠色化是第四次浪潮,我們需要抓住這次機遇。未來還有生物經濟社會和文化經濟社會的重大機遇,它們都是不能錯過的。

其八,中國社會現代化將是一個長達百年的世紀工程。目前,中國只有少數社會指標表現比較好,多數指標與世界發達水準差距明顯,社會現代化水準與世界發達水準差距很大。我國是13億人口的大國,發達國家總人口約為10億。2003年我國社會現代化水準的世界排名大約為131個國家的第75名。要把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的世界地位,從第75位提高到前20位,不論從哪個方面看,都是一個史無前例的艱巨任務。中國社會現代化將是一個長達百年的世紀工程,我們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摘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中國現代化報告2006》 )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