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印文章 ] [ ]
楊元偉:宏觀經濟發展戰略與稅制改革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6 月6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稅網

國家稅務總局政策法規司副司長楊元偉發言:

楊元偉: 各位上午好!感謝給我這個機會,我今天發言題目是“宏觀經濟發展戰略與稅制改革”。第一個問題,當前宏觀經濟發展戰略對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第二個問題,個人談一下兩個稅種改革中的有關顧慮;第三個問題兩項改革的一些策略安排。

第一個問題,當前宏觀經濟發展戰略對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提出的新要求。今年是“十一五”開局之年,“十一五”規劃綱要對我國今後五年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做了全面部署,明確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及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等方面提出了六項重點戰略任務,這些戰略任務實施不同程度需要發揮積極的宏觀調控作用。對照這一要求,現行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制度還存在很多不相適應地方。第二,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實施也要求推進增值稅轉型改革和企業所得稅制度統一。第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之發展戰略實施,要求推進增值稅轉型改革和企業所得稅制度統一。第四,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發展戰略的實施,要求推進增值稅轉型改革和企業所得稅統一。從以上四方面考慮,為配合國家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推進增值稅制度轉型改革和企業所得稅制度的統一,是必然的選擇。

楊元偉: 第二個問題,全面推進增值稅轉型改革和企業所得稅制度統一,需要考慮的兩個重點問題,有兩方面顧慮:一個顧慮增值稅轉型改革會不會對現在的投資過熱現象或者以後將可能出現的投資過熱産生一定的推動效應;第二個顧慮,我們現在企業所得稅企業改革後對外資的吸引力會不會有所降低。我個人對這兩個問題做一些分析和判斷:第一,在全面推進增值稅轉型改革是否會制止投資過熱的問題上方方面面存在一些擔心,我個人認為,改革並不必然導致投資過熱,但是會對投資産生一定的推動效應,有以下幾點理由:首先2003年以來我國部分行業部分地區出現過度投資有多方面原因,有自發性投資意向,也有很多是地方行政干預等非市場原因。我們分析下來,非市場因素更明顯,因此,只要能對非市場因素進行有效的控管,投資規模和增長是可以控制在合理範圍之內的個;第二實施增值稅轉型後,擴大到企業購置的機器設備,而不是所有固定資産投資項目,機器設備投資額只佔很小部分,近幾年投資增長過熱的房地産業還不在增值稅範圍內;第三從東北增值稅轉型試點情況看,2004年下半年以來,整個東北地區固定資産投資增長較快,但是實施增值稅改革的八個行業並沒有顯示出投資過熱跡象;從這些方面上説,實施增值稅轉型,不止不會導致投資過熱,對抑制政府主導下的投資過熱也會産生積極效果。

第二個問題,關於企業所得稅制度的統一與吸引外資。我們認為在企業所得稅統一以後,對外資的吸引力會不會下降,我們想從以下幾方面加以分析和判斷:第一考慮的因素是外商投資決策時稅收優惠的重要程度,我們認為主要吸引力包括以下幾個因素:一個市場潛力,二是政局穩定情況;第三勞動力成本,第四土地附加資源價值,第五是優惠政策。這次企業所得稅制度統一過程中,保持與周邊國家相對較低的稅率水準,同樣可以使稅制在優惠政策調整情況下依然保持較強的競爭力;同時新的企業所得稅法將對現有外商投資企業給予適當的過度期照顧,照顧到現有外商投資企業的既得利益,最後實現平穩過度。從以上幾方面考慮,有理由認為企業所得稅制度統一併不會對吸引外資帶來太大負面影響,不僅不會影響對外資吸引力,還會提高吸引外商的水準。

楊元偉: 第三個方面,全面推進增值稅轉型改革和企業所得稅統一的策略安排。第一合理安排改革內容,主要兩方面:一個增值稅轉型改革和企業所得稅的統一,分別實施,減輕壓力,可以採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實施到位。第二個安排,配套推出一些其他稅種改革,實現有增有減的結構性安排,可以配套提出一些對財政收入具有增收作用的改革措施。第三個安排,在財政資源配置中統籌考慮稅制改革成本,通過合理預算安排,消化稅制改革對財政收支的影響。從長遠來看,將從制度上促進經濟效益的提升和稅源的壯大,因此,儘管實施增值稅轉型和企業所得稅制度的統一,會對財政收入帶來一定影響,但不足以成為推遲改革的理由,只要有合理的策略安排就可以很好的統一起來,從而確保改革的順利實施。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不成熟想法,供大家討論參考,謝謝大家!

[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Manufacturers, Exporters, Wholesalers - Global trade starts here. 阿里巴巴中國
阿里巴巴公司庫
商業資訊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