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2005~2006年我國經濟稅收運作分析及預測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1 月16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節選)

1. 2005年經濟與稅收收入增長分析

2005年GDP增長率(除另有註明,均為不變價)1季度為9.4%,2季度為9.5%,預計全年為9.3%。稅收收入(不含農業稅和關稅收入,含出口退稅,下同)1季度增長22.4%,2季度增長21.7%,3季度增長20.4%,預計全年增長19.7%。稅收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彈性為1.7(GDP增長中已包含物價因素),稅收繼續超經濟增長。其主要原因:一是近兩年工業生産和價格帶動促進了稅收增長。從2003年以來受國內外市場需求快速增加的帶動,能源及部分資源性生産加快,價格大幅度提高。例如來自企業的增值稅收入增長很快。據統計,山西、內蒙等資源省區增值稅收入增長各季度均在25%以上。二是煤炭石油工業、冶金工業、交通機械製造業和捲煙行業等企業效益提高,所得稅大幅增加。在我國目前的稅收收入結構中,流轉稅收入約佔65%左右,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收入約佔到16%左右,稅收收入的雙主體地位進一步確立。

回顧“十五”期間經濟與稅收收入增長狀況,GDP平均增長約為8.9%,稅收收入平均增長19.5%,如果考慮經濟增長的物價因素,稅收對GDP增長的平均彈性約為1.6。

如果按照我國全口徑的稅收收入總額(不含出口退稅,含農業稅及關稅入庫收入)分析經濟與稅收增長關係,可以發現,1997~2004年除個別年份外,稅收增長也是超過按現價計算的GDP增長速度的。1998~2004年稅收彈性系數平均為1.78(GDP按名義增長率計算),較多地超出0.8~1.2的理想區間。同期稅收增量佔GDP增量達23.98%。如此高的稅收增長是否對經濟運作造成負面影響呢?應當客觀分析經濟增長因素和稅收收入的來源就能找到明確的答案。這就是經濟增長對稅收增長的貢獻發生結構性變化,經濟因素對稅收的提供約為60%,而其他影響因素對稅收的貢獻率約為40%。這表明我國稅收增長主要由經濟總量增加提供轉向結構改善提供與總量提供相結合;由粗放式管理提供轉向集約式管理提供;由三次産業提供轉向主要依靠第二、三産業提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稅制和稅收政策實行對第一産業低稅負,對第三産業輕稅負,第二産業力求稅負適中的原則。在近年取消農業稅徵收後,農業(主要為第一産業)只負擔輕微的稅收;今後稅制改革的方向,主要通過平衡第二産業內部各主要行業的稅負,鼓勵企業公平競爭,為納稅人提供公正透明的稅收法律環境,同時加快促進第三産業發展,提高在三次産業中所住的比重。

2. 2006年經濟稅收增長預測

2006年是第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經濟稅收增長如何的基礎是2005年。從今年前三個季度經濟運作狀況分析全年,可以肯定2005年主要經濟稅收指標的實現基本已成定局。經濟增長約為9.3%,GDP規模可達14.9610萬億元人民幣以上;稅收收入增長約為19.7%,總額將超過3.0765萬億元人民幣,宏觀稅負約為20.56%。

根據初步預測,2006年GDP增長約為8.6%,稅收收入增長17.5%。以此計算GDP總量為16.2476萬億元,稅收收入總額3.6148萬億元,宏觀稅負約為22.3%,稅收彈性約為1.65。

3.“十一五”時期經濟稅收增長預測

根據我國“十五”時期經濟稅收增長以及相關因素分析,“十一五”時期經濟稅收增長將繼續保持穩定較快增長勢頭,初步預測GDP平均名義增長率約實際為8%,總量規模約達23.11萬億元;稅收收入平均增長約為13.3%,稅收總量可達到5.55萬億元,宏觀稅負平均約為24.0%,比“十五”末約將提高3.5個百分點。這一水準略高於20世紀90年代後期發展中國家含社會保障稅的平均值。 而“十一五”時期平均稅收彈性約為1.3,趨向合理的稅收彈性區間。(張培森:國家稅務總局科研所)(摘自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