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2005~2006年中國環境保護形勢與政策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1 月16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節選)

2006年環境保護展望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獨立篇章,把環境保護擺上了十分突出的戰略位置,要求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認真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的突出的環境問題,在全社會形成資源節約的增長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這必將對“十一五”環保工作産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從環境保護的管理方式來看,將進一步加強環境問題的宏觀控制和源頭控制。隨著綠色GDP核算試點的推行,引導各級政府從過分重視經濟增長的速度向速度、品質、效益相統一轉變,促使各地更加重視資源和環境保護。加強規劃環評,從宏觀經濟發展的源頭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為了推進規劃環評,將對未列入專項規劃且規劃未經環境影響評價的項目,原則上不受理項目環評報告;項目在規劃中,但規劃未依法進行環評的,原則上暫緩受理項目環評報告;對於已開展規劃環評的,規劃內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可以依法在審批程式上和內容上予以簡化。

堅持以人為本,把保護群眾健康擺上突出位置。以飲水安全和重點流域治理為重點,加強水污染防治;以113個城市為重點,強化城市環境保護;以降低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重點,推進大氣污染防治;以防治土壤污染為重點,加強農村環境保護;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重點,強化生態保護。

堅持經濟、社會、環境“共贏”,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把環境保護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手段,通過完善環境準入制度,嚴格控制資源消耗高、環境污染重的項目建設,抑制部分行業和地區盲目發展。將環境保護作為淘汰落後生産工藝和設備的重要依據,關閉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企業,促進産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結構的優化。大力推進迴圈經濟的發展,積極實行清潔生産,促進工業區進行生態化改造,繼續開展生態省(市、縣)、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生態示範區、環境優美鄉鎮、環境友好企業、綠色社區、綠色學校創建活動。以環境承載能力為重要基礎,實行新的功能分區。對經濟發展水準較高、嚴重超過環境承載能力的地區,實行優化開發,不斷提升産業結構的高度化;對於經濟發展潛力大、環境承載能力強的地區,實行重點開發,在嚴格遵守環境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環境容量;對於生態脆弱的地區,實行限制開發,要在環境承載能力的範圍內確定開發規模,選擇對環境影響較小的生産和生活方式;對於自然保護區等重點保護區域,實行禁止開發,依法嚴格管理。

綜合運用各種手段保護環境。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實行更加嚴格的強制性管理。充分運用經濟手段加強環境保護。積極運用資訊手段、社會手段保護環境。要完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排污許可證、限期治理等環境管理制度。要把環境保護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要內容,加大政府對環境保護的投入。運用價格、稅收、信貸、貿易、政府採購等多种經濟手段加強環境保護。要改革資源價格形成機制,把資源稀缺性和環境成本作為重要資源價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快污染治理市場化進程,積極吸引社會資金。擴大環境資訊的公開範圍,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 (舒慶:國家環保總局法規司)(摘自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