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2006年經濟和投資形勢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1 月16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節選)

一、2006年經濟和投資發展的形勢

2006年是我國“十一五”時期的第一年。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是我國貫徹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之後編制的第一個中長期規劃。有一個好的開端將對整個五年規劃的順利執行具有重要的意義。

2006年,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形勢主要具有以下的特點和問題。

1.經濟仍處於“黃金髮展時期”

1998年到“十五”前三年執行的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使我國徹底擺脫了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上升階段;2004~2005年的宏觀調控,則使我國避免了經濟出現迅速進入高漲期而可能出現的物資全面緊張和通貨膨脹的狀況,為延長我國經濟發展的景氣期間,保持“高增長、低通脹”的良好運作狀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從每人平均1000美元向每人平均3000美元的快速發展期,在居民消費結構升級、産業結構加快調整和城市化進程加速等多重動力的推動下,在科學發展觀和構建“和諧”社會方針的指導下,“東部加快發展”、“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崛起”等戰略的實施,調動了各地區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國家和各地都正在制定科學性和可行性較高的“十一五”規劃,這些規劃的執行將促進我國總體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

2.改革開放帶來新的活力

經過幾年的努力,我國的經濟體制和行政體制改革正進入制度和機制創新的攻堅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國務院關於投資體制改革的決定》、《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援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貫徹執行,對調動各方面投資和建設的積極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各項改革的深入,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制度性障礙將被逐步破除,經濟發展的社會成本隨之降低,效益則會不斷提高。2006年,伴隨著WTO過渡期的結束,我國將步入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時期,經濟發展將在更大範圍和更深的程度上融入世界經濟體系。近幾年我國經濟總量、招商引資和外貿進出口快速發展的實際表明,我國已適應了加入WTO之後的新變化,能夠抓住機遇並改變不利的地位,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在國際經濟交往中取得好的成績。

3.經濟發展的基礎進一步鞏固

經過“十五”時期的發展,我國的經濟基礎更加紮實,經濟發展的各種要素都十分充足。

資金:從我國金融系統賬面上看,到2005年8月末,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為27.51萬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8.78萬億元,存大於貸8.73萬億元,扣除準備金、國債和其他科目的佔款4萬億元左右,仍然還有4萬多億元左右空閒,如果再加上金融機構超過1萬億元的資本金,則空閒資金達到5萬億元以上,另外還有7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可以説我國的財力是充足的。

物資:除了石油和一些礦産資源之外,我國各類物資的生産能力在近幾年都獲得了快速增長,無論是生産資料還是生活資料,都遠沒有達到供不應求的地步。這是我國物價指數保持較低水準的主要原因。

人力:我國是勞動力富裕的國家,近幾年大學生不斷擴招,高素質的人才也出現富裕的現象。

基礎設施:經過近幾年的加快建設,我國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能源、交通、郵電、水利的承載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比較緊張的能源供應預計在2006年將全面緩解。

可以説,經濟發展要素的各方面都能夠保證我國2006年經濟繼續以較快的速度發展。

4.企業的活力增強

經過近幾年市場經濟的磨煉和加入WTO之後的國際競爭,我國各類企業的經營意識和競爭能力都有較大的提高。經過改制和改組,我國國有企業的隊伍不斷精練,實力更加雄厚,絕大多數的國有企業的盈利能力增強,許多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已經走向世界。在國家政策的鼓勵下,民營企業在“十五”期間獲得了較快的發展,不但基本填補了國有企業改組改制出現的空缺,而且在進軍高科技領域和壟斷性、準公益性行業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一些民營企業不斷做大做強,成為地方經濟的支柱。

5.農民生産的積極性獲得提高

國家在“十五”期間採取的一系列解決“三農”問題的措施,已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特別是近幾年逐漸取消農業稅,大力支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鼓勵科技支農,支援農民多种經營和控制農業生産資料的價格等措施,對於提高農民的收入水準,改善農村的生産和生活條件,保護農業生産,提高農民種田的積極性等方面都起到了有效的作用。

6.需求不足可能再次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

雖然2006年經濟發展的整體形勢較好,但也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除了資源環境“瓶頸”約束,國際競爭壓力加大,中小企業融資困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等老問題之外,可能出現的新問題是再次出現較為嚴重的需求不足。

主要原因是:近3年開工的固定資産投資項目大部分在2006年前後形成生産能力,但我國的市場需求沒有及時跟上,擴展能力有限,絕大部分行業的生産能力將出現過剩,投資難以回收,企業虧損面擴大。同時由於大多數行業的盈利前景不佳,使企業難以尋找新的投資空間,投資品的需求增長受到抑制,固定資産投資增長將繼續下滑。

企業從盈利步入虧損,直接影響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長;農産品價格在2004年快速增長之後,已趨向平穩或有所下降,農民收入增長幅度也將下降。城鄉居民收入整體增長水準下降將影響消費的增長。

2006年世界經濟的增長將放慢,我國的匯率調整和準備把內外資企業的稅收並軌,對我國産品設置貿易壁壘的國家和限制的産品種類有增無減,以及連續幾年出口快速增長構成的高基數等一系列原因,將影響世界市場對我國産品的需求,出口需求的增速在2006年可能出現較大的下降。

投資、消費和出口的增長同時放緩,必然影響整體經濟的增長,並帶來就業困難和人民收入增長緩慢等問題。

二、2006年相關政策的建議

2006年經濟增長放緩的原因是我國較快地進入經濟週期的下行階段。進入經濟週期的原因是盲目的投資形成過剩的生産能力,而較快地進入下行階段是因為在固定資産投資快速增長之後沒有為快速增長的生産能力提供有效的市場需求。

為了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的週期波動和在2006年之後經濟出現快速回落,要在以下兩方面採取措施。

1.防止經濟出現大起大落的週期波動的措施建議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導致經濟出現波動的一個主要原因是絕大多數投資決策的盲目性。防止投資盲目性的重要辦法是提倡科學決策,而科學決策的基礎是資訊供應及時而準確。國外一些學者認為,近五十年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週期頻率和波幅逐漸變小,景氣時期拉長,沒有出現嚴重蕭條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於電子資訊技術的發展,使投資者獲得決策資訊的速度和準確性都有極大的改善,使其決策基本擺脫了盲目性。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各類投資主體對投資效益的追求已成為投資的重要準則,但由於資訊缺乏而經常導致投資決策失誤(包括重復建設)的現象發生。這一方面要求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決策時不要只看眼前的市場供需情況,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可行性分析;另一方面要求建立為投資決策者提供及時而準確參考資訊的社會條件。

為此,建議做好以下工作:

(1)籌建為全社會服務的國家級投資資訊系統。該系統應該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國家政策庫,匯總國家和有關部門發佈的各項有關投資的法律、政策和規定;收集國內各種與投資有關的政策法規文件,以及國內外發表的對我國投資問題有見地的觀點和文章,供有關的決策和研究人員查詢、使用。二是投資統計數據庫,供投資者查詢;要充分利用統計部門和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所獲得的資訊,及時匯總,充實數據庫。

另外,國家各行業部門的資訊中心、情報中心都有很多對投資決策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資訊,但大多數都閒置無用,造成很大的浪費,應該由國家主管部門出面,與國家投資資訊系統建立聯合網路,使各部門的資訊都能為全社會服務。

(2)加強資訊引導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投資資訊發佈制度。2004年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開始對一些行業的投資資訊和發展前景進行通報,是一種有效的資訊引導辦法,應該堅持下去,定時發佈並增加資訊量。二是建立健全社會資訊仲介服務體系。在市場經濟國家,專業化的投資資訊和決策服務仲介不但可以為各類投資者提供決策參考資訊,而且可以幫助他們進行科學決策。我國目前從事投資資訊和諮詢仲介服務的單位不但數量少,而且品質差,需要大力發展並提高服務品質。國家應該採取優惠的政策鼓勵建立這類仲介機構,同時要加強對他們的行為規範、資質認證和考核。

(3)嚴格限制地方政府的投資行為。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和形象,非常關注投資項目的建設,大量開發區的出現和類似于“鐵本項目”的擴大投資規模都是地方政府的“傑作”。地方政府干預企業投資決策往往不以市場為導向,政府公共品投資不以公眾需要為目的,而是取決於領導者的意志和利益取向,導致出現所謂的“首長工程”、“形象工程”。這些投資決策不僅造成生産能力的盲目擴張和資源的浪費,而且敗壞了政府形象。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進行教育之外,國家必須採取有效的措施,嚴格禁止地方政府干預企業的投資,政府投資決策必須遵循規定的程式並加強人大、群眾和媒體的監督,對違規的政府主要領導人要給予必要的處罰。建議國家抓幾個典型案例,起到“懲一儆百”的作用。

2.防止2006年經濟出現大幅回落的措施建議

政府對經濟調控的一個重要的職能是保證經濟的平穩增長,即對經濟進行反週期調節。對於2006年可能出現的經濟增長下滑,建議採取以下四個方面的措施

(1)切實貫徹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2004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我國2005年要實行穩健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但給人的感覺卻是執行了緊縮的財政和貨幣政策。財政上沒有實現金人慶部長在答記者問時提出要“讓市場主體——企業——的‘包包’裏多一點錢(減稅),不斷增強企業自我發展的能力,鼓勵企業擴大投資,加快技術改造,建立經濟自主穩定增長的內在機制”。中國人民銀行對貨幣的控制只是在6月份許多專家預計將出現通貨緊縮之後,才稍有放鬆。希望2006年能夠切實執行穩健的財政和貨幣政策。

(2)繼續發行建設國債。利用未來的錢(國債)為今天的建設服務,改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軟體和硬體環境,是各國政府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為解決政府建設資金不足而普遍採取的辦法,目前即使在經濟發達國家,如美國和法國,每年仍發行國債用於政府支出。我國從1998年開始發行長期建設國債,用於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事業等方面的建設,對於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擺脫經濟不景氣的狀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近幾年經濟快速增長和財政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表明發國債用於政府需要承擔的建設是正確的。在我國仍然主要是“吃飯財政”和赤字很大的現階段,繼續發行長期國債用於基礎設施和社會發展等方面的建設是必要的。在財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的基礎上,“整合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適當調減國債項目投資規模”要落到實處。在目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各項公益事業、西部大開發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建設仍然需要國家大規模投入的情況下,中央政府用於建設的資金(包括財政性資金和國債)總規模要逐年增加,而不是減少。希望2006年建設國債的發行數量仍然能夠保持在800億元以上。

(3)真正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防止經濟快速下滑,必須加快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民營經濟的發展。目前影響中小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仍然是融資難。近兩年的貨幣緊縮政策使中小企業在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貸款更加困難,導致資金“體外迴圈”和民間借貸迅速發展。

當前我國金融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是缺乏一個合理的體系。主要表現是大的太大,中小的太少,民營銀行還有幾個,沒有私人銀行。從世界各國來看,企業有大中小,銀行也有大中小,各國的金融體制差不多也都是大銀行為大企業提供服務,小銀行為小企業提供服務。

目前我國民間有很多資金,各地的民間投資大部分都是靠民間集資,有許多是不合法的集資和放貸,而且利息很高,月息一般在1%~2%,按年息算達到12%~24%,雖然銀行的貸款年息要低得多,但是民間投資者借不到銀行的錢,只能使用高利貸。

如果國家在民間金融發展方面採取一些積極的措施,是可以改變這種狀況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為此提出兩點建議:

一是允許並鼓勵建立和發展中小銀行,由地方政府出面組織(不是入股),或由資本雄厚、信譽良好的企業發起和組建,或由現有的中小銀行建立分支機構,鼓勵民間資本入股這些銀行。這些銀行應該是地域性的銀行,將營業範圍限制在一個縣或幾個鄉鎮,為本地的中小企業服務。因為是限制在本地,銀行對企業的資訊掌握比較容易,可以不需要擔保並簡化貸款手續,減少貸款風險,出問題也好處理。

二是允許比較規範的地下金融組織合法化和公開化。近幾年在我國縣及縣以下地區,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出現了許多地下錢莊或類似的民間集資和融資機構。除了有一些是從事坑蒙拐騙和洗錢業務,應該取締之外,大多數機構的內部都建立了相對公平和守信的交易準則,取得了存款人和借貸者的信任和支援,從而承擔起資本市場的職責,對當地民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最典型的是浙江溫州,據説當地經濟發展的60%以上的資金都是靠民間集資提供的,其他地區雖然沒有溫州那麼多,但當地民營企業發展的狀況可以反映出民間集資的情況。

讓民間金融機構公開化和合法化,一是可以填補我國縣及縣以下金融機構的短缺,為中小企業提供合法的融資渠道,滿足其發展的需要;二是有利於規範和監管民間金融機構的運作,防止坑蒙拐騙的現象發生;三是有利於民間金融市場按經濟規律運作和開展競爭,防止高利貸的産生;四是有利於國家有關部門了解民間資本的流動;五是可以增加地方政府的稅收。

無論是建立中小銀行還是讓民間金融機構公開化和合法化,都需要主管部門儘快制定好相關的規則,要從市場經濟的角度制定適合我國經濟發展的有關法規,對組建的基本條件、管理制度、業務範圍、運作方式、監管辦法等等都要做出明確的規定;要借鑒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在準入和利率等方面給予較大的靈活性。

(4)促進房地産業健康發展。在目前和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住房仍然是我國供不應求的産品。我國取消福利分房後,城市居民的住房主要由房地産業提供。房地産業是産業鏈上下延伸較長的産業,可以帶動多種生産資料生産行業和一系列消費品的需求,各國都把房地産業作為支柱産業發展。近幾年房地産業已成為我國的支柱産業,2004年房地産投資佔全社會投資的比例為18.78%,在有些地區甚至超過50%,今年國家對房地産投資的整頓和限制,已使房地産業的投資增幅下降,預計在下半年下降的幅度還要加大,必將對全社會的投資和消費産生較大的影響,直接影響2006年的經濟增長。

目前我國城市居民的“衣、食、行”已基本不成問題,而“住”的需求仍然遠大於供給。由於土地、原材料、人工的價格會一直上漲,居民對更高住房品質的要求等等,想讓房價降下來是不現實的。在房價方面,政府的職責是防止“哄抬”房價獲取暴利的行為,而不是控制需求和制止房價上漲。各地政府物價部門應該通過調查和測算,對本地價格遠超過成本上升的“壟斷性”價格行為予以制止甚至懲罰,而不應該由中央政府出面,採取“一刀切”的辦法對住房價格進行調控,不要因個別城市的房價快速增長,而限制所有城市的房地産業發展。

目前政府採取的一些政策,如提高房貸利率和首付比例等等,基本上是針對消費者的,起到抑制較低收入居民住房需求的作用,而對獲取暴利的開發商和不需貸款直接購房的高收入者基本沒有影響;取消“預售制”會限制財力較為薄弱的中小開發商開發房地産,將影響廣大中小城市的房地産業發展,進而影響全國經濟的發展;控制土地的政策是對的,但不要成為土地價格上漲的原因,因為土地價格上漲的最終承受者是購買住房的居民。可以説,目前已出臺和準備出臺的控制房地産的政策只能起到制止需求和供給的作用,不利於解決城市居民的住房問題,受到損害的是需要住房的居民和實力較弱的中小開發商,而對需要規範的獲取暴利的具有壟斷性質的大開發商不起作用,而且由於抑制了大多數中小開發商,反而會加強大開發商的壟斷地位。

目前採取的“經濟適用房”政策,已引起各方面的非議。實際上經濟適用房是無法解決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的,因為我國目前低收入者的經濟實力購買不起“經濟適用房”,國家的補貼大部分被高收入者享受了。許多國家和地區,如英國、新加坡、香港等等,都是採取政府投資補助建“廉租房”的辦法,解決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建議國家把目前的“經濟適用房”政策改為“廉租房”政策。廉租房可以建得簡陋一些,每套面積在20~50平方米之間,租給真正缺乏住房的城市低收入者、進城打工的農民和剛參加工作的大中專畢業生。由於住房較為簡陋,造價低,不會增加政府太多的財政負擔;收入稍高的居民也不會去搶租。 (張漢亞: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投資研究所)(摘自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