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十一五"開局之年如何起好步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1 月16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節選)

2006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按照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十一五”規劃《建議》的要求,“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切實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2006年能否開好頭,真正朝著科學發展的軌道起好步,對實現“十一五”的各項發展目標乃至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自2003年以來,我國經濟進入新一輪上升期,出現了高增長、低通脹、高效益的良好局面。但是,經濟增長速度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粗放型增長方式所驅動的,特別是鋼鐵、水泥、電解鋁、房地産四個行業的投資超常增長,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能源、交通等供不應求。主要依靠這些高投資、高消耗、高污染行業的超常增長來支撐經濟增長,對某些重要資源的需求超過了國內外市場的供給能力,因此,這種增長是不可持續的。如鋼鐵行業,去年我們生産了2.8億噸鋼,今年可生産3.3億噸,在建生産能力加上已有生産能力可達5億噸,將達世界鋼鐵總産量的50%。而新增鐵礦石的供應主要依賴國外,這是生産、運輸、裝卸能力短期內難以達到的。2004年,我國GDP總量佔全球的4%,而消耗的一次性能源佔全球的12.1%,消耗的鋼材佔28%,氧化鋁佔25%,淡水佔15%,水泥佔50%。與此同時,大量技術密集型産品依賴進口,去年我國進口機電産品2500億美元;近兩三年我國裝備類機電産品進出口逆差不斷擴大,2002年、2003年和2004年逆差分別為288億美元、392億美元和512億美元。電子資訊産業已成為國內第一大産業,在全球也居第三位,但電子資訊産業的投資80%依靠外資,國內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投資佔10%,民營企業投資佔10%。這種産業結構和增長格局,説明我們的産品集中在資源能源密集和勞動密集領域,基本上處於國際産業鏈的低端,在參與國際競爭中處於非常被動的地位。繼續沿著這條路走下去,必然加劇資源、能源、運力供給的短缺,使環境不堪重負,並引起通貨膨脹,良好的發展勢頭就有可能發生逆轉。

中央《建議》指出,“十一五”時期必須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必須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這正是針對當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提出來的。轉變增長方式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重要保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則是轉變增長方式的關鍵環節。2006年,要從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目標出發,通過自主創新推動增長方式轉變。同時,要大力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積極構建和諧社會,把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落到實處。轉變增長方式,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工業化促進資訊化,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工業化道路。這就是説,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們面臨的歷史性任務。但這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工業化,不是靠大量消耗能源、資源換來的工業化,而是發揮後發優勢,廣泛採用當代先進技術特別是電子資訊技術,以較低的消耗和成本來實現的工業化。因此,新型工業化是把實現工業化的任務與轉變增長方式的要求結合起來,通過轉變增長方式來加快工業化進程。

——加快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經濟發展的過程是産業結構不斷轉換和優化升級的過程。當前産業結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是一般低水準、處於産業鏈低端的産品重復建設嚴重,生産能力過剩,而技術先進、科技含量高的産品生産能力不足,主要依賴進口或外商投資生産。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重點發展資訊産業和生物産業,實現高技術産業由加工裝配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為主轉變。要振興裝備製造業,提高重大裝備國産化水準。要推廣三峽電站設備國産化的成功經驗,依託重點建設工程,通過設備國際招標,以市場吸引外商對我國企業轉讓技術,提高國內企業的設備製造能力。重大技術裝備要由用戶、國內製造企業和設計研究單位聯合引進,在引進的同時制定消化吸收和實現國産化的方案。

——提高産業技術水準。要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産業。抓緊制定行業技術和産品標準,推廣先進技術,淘汰落後技術,依法關閉高消耗、高污染的企業。要把能源、資源、環境、農業、資訊、生物等領域的技術進步放在重要位置。大型企業要成為帶動行業技術進步的基地,中小企業要向小而精、小而專的方向發展,以充分發揮它們在技術進步中的作用。

——大力推進自主創新。自主創新包括原始創新、系統整合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在實施過程中,要把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放在重要地位,這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捷徑。在重大裝備製造和大型重點工程中,組織多專業多學科的技術人員攻關,通過系統整合實現自主創新。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鼓勵和推動原始創新。積極發展戰略高技術,特別是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以及能夠提高産業整體技術水準的共性技術和配套技術,形成一批市場佔有率高的産品和國際知名品牌,帶動國家整體科技水準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企業為主體、産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確立企業在技術開發投入和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實施激勵自主創新的財稅政策,加大智慧財産權保護力度,發展創業風險投資,營造有利於科技創新的環境。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改善企業經營管理。廣泛應用現代資訊技術和科學管理方式,改進企業的財務、投資、行銷、成本、技術、品質等管理。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建立節約型社會,特別是在冶金、建材、化工等行業,重點推行清潔生産,以節約求發展。重視污染治理,保護生態環境,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

——完善市場競爭機制。目前我國同行業企業的技術水準參差不齊甚至相差懸殊,是不充分競爭的結果。要建立統一、公正、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使落後企業和落後技術能夠被淘汰,先進企業能夠充分發展,先進技術能夠迅速得到推廣普及。為此,要打破地區封鎖、行業壟斷,使各類企業能夠充分競爭,以達到優勝劣汰的效果。

——深化財稅、金融、投資和企業改革。要建立一套完整的體制機制和政策法規,有效地引導微觀經濟活動,使全社會都朝著科學發展的軌道前進。通過稅收政策,鼓勵企業增加技術開發投入和節約資源,通過政策性金融和風險投資,為技術開發和新技術應用創造良好的資金支援條件。改革投資體制,建立國家對投資的導向政策。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科學的公司治理結構,形成有利於企業增加技術開發投入的投資決策機制。

——推進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大力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推進人力資源能力建設,提高勞動者素質,使我國逐步由人口大國變為人力資源強國。要鞏固義務教育,擴大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按照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結構,及時調整教育結構,調整大學專業設置和各專業招生數量,大力吸引海外人才。

我國“神六”飛船發射成功,表明中國人民是有創造智慧的。我們相信,在政策引導下,我們一定能夠在“十一五”取得自主創新的突破,取得轉變增長方式的突破,切實走上科學發展軌道,勝利完成“十一五”的各項發展目標,併為經濟的長期平穩較快增長創造條件。 (鄭新立: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摘自社科文獻出版社《2006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