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中國提出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背景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3 月20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節選)

跨入新世紀,我國順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目標,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準,進入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黨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紀頭二十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為我國新的發展階段指引了總體方向。從整體上來看,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加快發展的黃金時期,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和國際化步伐加快,“十五”計劃確定的主要發展目標提前實現,為“十一五”時期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面向未來,我們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上。

黨的十六大報告將可持續發展列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奮鬥目標,即:“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提出了以“五個統籌”為具體內容的科學發展觀,要求“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2004年3月,在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 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用科學發展觀來指導人口資源環境工作,要牢固樹立節約資源的觀念;溫家寶總理強調指出,要堅持開發與節約並舉,把節約使用資源放在優先位置,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解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面臨的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2004年4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了《關於開展資源節約活動的通知》,決定2004~2006年在全國範圍內組織開展資源節約活動,全面推進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資源的節約和綜合利用工作,用3年左右時間使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工作邁出實質性步伐。緊接著,國務院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加強領導,將資源節約活動在全社會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其後各地區迅速行動起來, 制定了開展資源節約活動的方案,實施了一系列節約資源的舉措。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迅速成為近兩年新聞媒體關注的熱點,在全社會産生了熱烈反響。

2005年6月,國務院下發了《國務院關於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的通知》和《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迴圈經濟的若干意見》兩份重要文件,同時召開了全國做好建設節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溫家保總理在會議上強調,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極端重要性和緊迫性,迅速行動起來,在全國範圍內大張旗鼓、深入持久地開展資源節約活動,加快推進節約型社會建設,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以下簡稱“節約型社會”)是通過資源的高效和迴圈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護,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塑造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建設節約型社會,就是要在社會生産、建設、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佔用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節約型社會的核心是資源有效配置、高效和迴圈利用。節約型社會體現了人類發展的現代理念,是未來社會的重要特徵。建設節約型社會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在管理、技術、體制和機制等方面的創新。

實際上,節約型社會建設在中國並非是新事物,而是一項持久性的工作。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環境承載能力脆弱,是中國的基本國情。建國以來,我國曾經多次開展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活動。改革開放以來,資源節約工作更加受到重視。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 在各地區、各部門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下, 資源節約工作取得很大成績。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明顯下降, 一批先進適用的資源節約技術以及工藝、設備得到推廣,節能、節材、節水、節地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但從總體上看, 我國經濟粗放型的增長方式並沒有根本轉變, 資源利用效率低, 瓶頸制約矛盾突出, 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尚未得到有效解決。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開始,我國的經濟規模進一步擴大,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全面加速,資源供需矛盾和環境壓力變得越來越大。從2002年到2004年,我國能源消費過快增長,年增長率分別達到9 .8%、10.1%和15.2%,主要原材料消耗也大幅度超過GDP增長率,煤電油運供求在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全面緊張,資源短缺對經濟增長的剛性約束十分凸顯。中國的能源和原材料已經越來越依賴國際市場。2002年,中國銅産量60%以上、鋁産量40%、鉛産量20%、鋅産量15%是靠進口原料生産。2003年,中國的鐵礦石、氧化鋁和鎳的對外依存度分別達36%、47%、55%。2004年,中國石油消費的對外依存度超過40%。過去幾年間,中國主要資源消費的增加量佔世界總增加量的比例,包括能源、煤炭、石油和鋼等均已居世界第一位,中國對能源和原材料迅速擴張的需求已經對國際市場産生了深刻影響。

在上述背景下,中國加快了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步伐。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發展迴圈經濟,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節約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並首次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手段,在“十一五”規劃的制定中將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近兩年中國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不僅是對近期國民經濟發展面臨挑戰的及時響應,也是對中國長期發展制約因素的根本應對戰略。推進資源節約工作,建設節約型社會,是關係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中華民族興衰,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重大決策。正如溫家寶總理2005年6月指出的,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是緩解資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需要,是保障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重要舉措。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事關現代化建設進程和國家安全,事關人民群眾福祉和根本利益,事關中華民族生存和長遠發展。(摘自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撰寫的《2006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