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節約型社會的基本框架
中國網 | 時間:2006 年3 月20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節選)

(一) 節約型社會的基本內涵

節約型社會是通過資源的合理配置、高效和迴圈利用、有效保護與替代,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塑造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建設節約型社會,就是要在社會生産、建設、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切實保護和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資源生産率和生態效率,使廢棄物得到再迴圈或有效處置,以盡可能少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佔用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節約型社會的核心是資源有效配置、高效和迴圈利用。節約型社會體現了人類發展的現代理念,是未來社會的重要特徵。

與過去強調的“勤儉建國”相比,建設節約型社會內涵更廣泛,發展的層次更高,它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發展模式,把節約的理念貫穿于生産、流通、消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從生産的角度講,節約型社會要求用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産出,提高生産的效率和品質,減少單位産出對自然資源的耗費或浪費;從消費角度上講,節約型社會是指在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同時,倡導適度、節儉、公平、科學和綠色的可持續消費模式和消費觀,盡可能減少對資源的依賴和生態的破壞;從供給和需求角度講,節約型社會要求在生産和消費之間建立一個良性的迴圈,建立以消費為導向的機制。

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一項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重大決策,不僅要求社會公眾拿出實實在在的節約行動,而且要求在社會生産、建設、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在節約的不同層面上,逐步建立起節約型的生産模式、消費模式和城市發展模式。在企業層次上,需要通過技術創新和提高管理水準,減少單位産出的資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在區域層次上,需要通過調整區域産業結構,提高生産系統的資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國民經濟發展對資源的依賴程度,減緩區域生態環境壓力,提高區域資源環境承載力;在國家層次,需要通過制定“節約型社會中長期發展規劃”,以及一系列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法律、法規、政策等配套措施,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節約型社會建設中的巨大作用,要進一步強化全社會的節約意識,改變不合理的消費模式,在全社會範圍內建立節約型的生産和生活方式。

(二) 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思路與目標

1.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總體思路與近期目標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以節約使用資源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迴圈經濟為重點,以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推動體制創新、機制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綜合運用經濟、法律、行政、科技和教育等多種手段,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全面節約資源,加快經濟發展模式轉變,建立節約型的生産模式、消費模式和城市建設模式。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了“十一五”期間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方面的基本目標是:“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基本遏制,耕地減少過多狀況得到有效控制。”

2. 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長遠目標

我們提出2020年建設節約型社會力爭達到的目標: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主要能源、資源的需求總量增長得到有效控制,資源生産率(單位資源消耗的經濟産出)和生態效率(單位污染排放或生態損耗的經濟産出)大幅度提高,環境品質總體保持穩定並開始好轉。預計到2020年,基於10類資源和污染物的節約指數比2000年降低60%,實現資源生産率和生態效率的2-4倍躍進。具體目標如下:

──能源消費總量快速增長的勢頭得到基本抑制,單位GDP能耗比2000年降低50-60%;

──實現用水總量的零增長。單位GDP水資源消耗比2000年降低80%,其中農業用水量佔總用水量比例控制在45%以下,年均下降1個百分點,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超過85%;

──實現水泥、鋼材消耗總量的零增長,力爭單位GDP水泥消耗比2000年降低55%,鋼材消耗強度降低40%,有色金屬消耗強度降低20%;

──努力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增長速度,爭取單位GDP排放量在2000年的基礎上下降60%。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保持穩定下降,排放強度比2000年降低75%。廢水排放總量實現零增長,單位GDP廢水排放強度比2000年下降70%;

──廢物迴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其中廢鋼迴圈利用率超過55%,常用有色金屬再生利用率達到50%。

(三) 構築節約型社會的保障和支撐體系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形勢下作出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決策。貫徹落實節約資源基本國策,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必須構築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的保障和支撐體系。

首先,貫徹落實節約資源基本國策。節約資源基本國策是國家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總方針,是一切相關政策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是全國上下共同努力的目標。必須從戰略性和全局性的高度充分認識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的重大意義,把節約資源基本國策的要求,切實體現在制定和實施發展戰略、發展規劃、法律法規、公共管理、産業政策以及財政、稅收、金融和價格等政策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並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緊緊圍繞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迴圈經濟為重點,加快結構調整,推進技術進步,促進資源的高效利用和迴圈利用。

其次,建立節約型社會的長效機制。要綜合運用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工程手段、技術手段、經濟手段等,構建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的長效機制。一要強化目標責任制,建立評價考核體系。將資源節約目標分解到各地區、各部門和有關行業,明確責任,狠抓落實。要按照中央要求,建立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和幹部實績考核評價體系。二要加快法制建設,加強執法監督。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和迴圈經濟的相關立法進程,健全節水、資源綜合利用、建築節能等方面的法律法規,抓緊修訂《節約能源法》。制定和完善標準,依法建立嚴格的監管制度,加大執法監督檢查力度。強化執法責任制,保證現有法規的貫徹實施。三要完善促進資源節約的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使用、高效利用、有效保護與替代。制定和完善支援節約型社會建設的財稅政策,應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對社會投資的引導作用。

第三,構建節約型的生産模式、消費模式和城市發展模式,以及相應的技術支撐體系。以資訊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速經濟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建立節約型的生産體系;充分吸取世界上先行國家城市化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堅持“五個統籌”,走一條“高密度、高效率、節約型、生態化”的道路,要著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節約型城市化發展模式;逐步引導建立起“適度、節約、公平、科學”的可持續消費模式和消費觀,實現由注重從單一的物質消費向多元的文化消費轉變;實現由注重自然資本密集型的消費轉向減物質和非物質消費密集型(包括文化、服務和功能性消費)的消費轉變;以及著力培育和提升節約型社會的科技支撐能力,重點發展各種促進開源節流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科學技術,建設以節約資源和環境友好為重要特徵的創新型國家。(摘自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撰寫的《2006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