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歷史

(節選)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經濟的畫卷頁頁翻新。過去300年的經濟現代化,改變的不僅是世界經濟的內涵,還包括財富和地位的分佈。在300年前,在世界經濟現代化啟動的前夕,中國仍然是世界財富的中心,也是世界經濟的兩個中心之一,另一個是崛起的歐洲。歐美學者麥迪森、貝羅克、蘭德斯和弗蘭克等人的工作可以證明這一點。當工業革命悄悄改變歐洲經濟的軀體和靈魂的時候,中國還沉睡在“中央之國”的迷夢裏。世界經濟現代化的300年,是歐美經濟崛起和領先的300年,是中國經濟衰落和追趕的300年。

在20世紀後20年裏,中國經濟保持了持續的高增長率,經濟成就令人矚目。然而,300年的差距積累,使中國經濟與世界先進水準的差距已經很大;雖然過去20年中國經濟年增長率很高,但因為起點低,年增長量很小,中國與世界經濟先進水準的差距還在擴大。例如,根據《世界發展指標2003》提供的數據,按1995年不變價格計算的2000年每人平均GDP,中國為825美元,比1999年增加56美元,增長率約為7.2%;美國為31843美元,比1999年增加887美元,增長率約為2.9%。2000年中國每人平均GDP的年增長率是美國的2.5倍,但年增長量僅為美國的6%;2000年中國與美國的每人平均GDP的差距擴大了831美元。

實現現代化是我們堅定不移的目標。要在21世紀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實現經濟現代化。要實現經濟現代化,完成經濟現代化兩大階段的任務,可以採用經濟運河戰略(圖3-1)。

在世界經濟現代化的300年裏,中國先後錯失了多次重大歷史機遇,付出了巨大的機會成本和代價。在300年裏中國從世界經濟強國變為經濟弱國,從經濟弱國變為第三世界國家。在21世紀,我們有優勢也有劣勢,有機遇也有挑戰。認識我們的歷史和現狀,有助於做出經濟現代化的理性選擇。需要注意的是,本節所説的中國經濟現代化,主要指中國大陸內地地區經濟現代化;中國香港、澳門和台灣地區的經濟現代化需要專門分析。

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歷史

中國經濟現代化起步比先行國家晚了100年,探索和調整又花去100年,直到20世紀後期才走上經濟現代化的理性軌道。在絕大多數時間裏,中國經濟現代化史是一本血淚史,它包括經濟發展和轉型的緩慢、國際經濟地位的下降,以及戰爭的蹂躪和民族的苦難。下面,我們從經濟發展、經濟轉型和國際經濟地位變化等三個方面簡要分析中國經濟現代化歷史。

1、中國經濟現代化過程中的經濟發展

(1)中國經濟現代化過程的發展階段

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階段與中國現代化的階段有緊密關係。目前,我國學術界比較公認的看法是,中國現代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它們是1840/60~1911年、1912~1949年、1949年至今。第一個階段是清朝末年的現代化啟蒙和探索。第二個階段是“共和時期”的現代化探索和推進。第三個階段是新中國的現代化探索和追趕。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歷史,同樣分為三個階段;而且每一個階段又可分為三個時期(表3-1)。

第一階段是工業化起步階段,指清朝末年(1840/60~1911年)的經濟現代化。晚清的經濟現代化是經典經濟現代化,它包括工業化的準備、起步和調整,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工業化準備(1840~1860年),外國資本和工業的進入。第二個時期是工業化起步(1860~1894年),洋務派主導的官僚資本和工業的發展。第三個時期是工業化調整(1895~1911年),民辦工業的發展。

第二階段是局部工業化階段,指民國時期(1912~1949年)的經濟現代化。民國時期的經濟現代化是經典經濟現代化,包括工業化的探索和調整,也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北洋政府的工業化探索(1912~1927年),北洋政府時期的民辦工業化的推進。第二個時期是國民政府的工業化探索(1928~1936年),國民政府早期的官辦工業化的推進。第三個時期是戰爭時期的工業化調整(1937~1949年),指戰爭時期的統制工業化的發展,簡稱為戰時工業化。

第三階段是全面工業化階段,指新中國(1949年至今)的經濟現代化。新中國的經濟現代化同樣是經典經濟現代化,但在20世紀末出現了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新內涵。它包括工業化的計劃模式探索、市場化的工業化模式確立和全球化的新型工業化等。它也可以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計劃經濟的工業化探索(1949~1977年),包括學習和推行蘇聯的計劃經濟工業化,以及文化大革命和計劃經濟模式的失效。第二個時期是市場化的工業化模式的確立(1978~2001年),包括全面的工業化和逐步的市場化,從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推進市場經濟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第三個時期是全球化的新型工業化(2002年至今),包括知識經濟、資訊化、新工業化和綠色經濟等。

(2)中國經濟現代化過程中的經濟增長和進步

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階段劃分既有歷史因素,也有經濟進步的考慮。在不同階段,經濟現代化取得的經濟進步是不同的,經濟增長的快慢也不同。

首先,中國經濟現代化過程中的經濟進步。中國經濟現代化過程中的經濟進步,無疑是中國近現代經濟史的一個重要內容。關於中國近現代160年(1840~2000年)經濟史研究,已經有大量著述。例如,趙德馨先生的《中國近現代經濟史》和吳承明先生的《中國的現代化:市場與社會》等。它們分析了不同階段中國經濟的主要進展。

① 工業化起步階段的經濟進步。中國經濟現代化是對民族生存危機的一種反應,而不是自發自願的。這就決定了工業化起步階段70年的經濟進步非常有限。在1840年前後,一批中國人開始編寫介紹西方和世界的書籍,如《海國圖志》(魏源)等22部,為中國人打開了觀察世界的窗口。1845年英國人柯拜在廣州建立船舶修造廠,英國麗如銀行在香港和廣州設立分行。在隨後的10多年裏,外國資本在廣州和上海形成了兩個船舶修造中心。它們為中國人認識現代工業提供了實例。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洋務運動成為中國工業化的起點。但是,晚清的工業化並不是國民經濟的主體,而更多是一種新經濟現象。經濟進步主要集中在軍事工業、船舶工業、運輸工業和紡織等輕工業領域。

② 局部工業化階段的經濟進步。共和時期的38年(1912~1949年)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非常時期,世界上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中國國內更是戰爭不斷,給中國經濟現代化增添了許多困難。但是,中國經濟現代化在繼續,而且在1912~1936年出現了工業生産的快速增長;工業化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城市,現代交通網路開始形成,農業經濟開始向商業化過渡,外資工業和民族工業都取得較大進步。在新中國成立前,工業化是局部的,重工業很少,現代工業經濟只佔很少比例,國民經濟的主體仍然是農業經濟。

③ 全面工業化階段的經濟進步。新中國的50年,是全面工業化的50年。在前28年裏,中國經濟採用蘇聯計劃經濟模式,工業化取得一定進展。在後22年裏,中國經濟現代化逐步從計劃模式轉向市場模式,市場化的工業化得到確立,進入經濟現代化的理性軌道。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標誌著中國經濟現代化進入全球化時期。特別是在20世紀80年代引入高技術和資訊化,90年代引入知識經濟、國家創新體系和生態經濟觀念,21世紀初提出新型工業化等,使中國經濟包含了越來越多的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內容。

其次,中國經濟現代化過程中的經濟增長。在中國經濟現代化過程的三個階段裏,經濟增長是不同的。在工業化起步前和起步初的50年裏(1820~1870年),中國的GDP和每人平均GDP為負增長,而同期的英國和美國都在高速增長。在工業化起步後的40年裏(1870~1913年),中國的GDP和每人平均GDP都出現增長,但增長速度比較慢。在局部工業化的40多年裏(1913~1950年),中國的GDP和每人平均GDP都是負增長。有資料顯示,局部工業化階段的前20多年(1912~1936年)工業生産在快速增長,後10多年的戰爭導致經濟大倒退,所以出現負增長。戰爭對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負面影響,由此可見一斑。在全面工業化的50年裏(1950~1998年),前20年增長較慢,年增長率低於世界平均值;後20年增長較快,年增長率大大高於世界平均值(表3-2)。全面工業化階段的經濟增長,遠遠快於工業化起步階段和局部工業化階段的增長。

經濟增長的結果是每人平均GDP的提高,這也是經濟進步的表現。在工業化起步前,中國每人平均GDP在下降,1870年的每人平均GDP低於1820年和1700年;工業化起步後的30年(1870~1913年),每人平均GDP略有上升;局部工業化階段,每人平均GDP下降,而且全部吞噬了工業化起步階段所取得的一點點成績,1950年的每人平均GDP,大大低於1900,也低於1870年和1700年。無疑這是戰爭破壞造成的結果。全面工業化階段,每人平均GDP不斷上升(表3-3)。

中國每人平均 GNP的增長與每人平均GDP的增長是一致的。在工業化起步階段,每人平均GNP略有下降;在局部工業化階段,每人平均GNP下降;在全面工業化階段,每人平均GNP上升。在1800年,中國每人平均GNP略低於最發達國家,高於世界平均值;在1950年,中國每人平均GNP略高於最不發達國家,大大低於世界平均值。

2、中國經濟現代化過程中的經濟轉型

經濟現代化有兩個本質內涵,一個是經濟發展,包括經濟增長和進步;一個是經濟轉型,包括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型。經濟轉型的統計特徵是經濟結構的變化。由於早期的經濟資料非常缺乏,這裡只能略做分析。

在工業化起步階段,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不大。從1890年到1913年,現代工業産值佔國民生産總值的比例從0.3%上升到0.9%,農業比重從69%下降到67%。

在局部工業化階段,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有快有慢。20世紀20~30年代現代工業比重上升比較快,現代工業産值佔工農業總産值的比例從20年代初的4.9%上升到1936年的10.8%。如果按三次産業分類,1913年到1950年,工業産值比重從10%上升到21%,農業産值比重從67%下降到59%;工業勞動力比重從3%上升到7%,農業勞動力比重從90%下降到84%。當時中國經濟仍然是傳統農業經濟佔主導地位。

在全面工業化階段,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有很大起伏。從産業結構的變化看,第一個十年工業化進展很快,農業增加值比重下降很快,工業增加值比重上升很快;第二個十年工業化出現倒退,農業增加值比重上升,工業增加值比重下降;後三十年工業化比較快。從勞動力結構的變化看,前二十年工業化比較慢,後三十年工業化比較快。

在過去的160年裏,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主要是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的轉變,屬於經典經濟現代化的範疇。而且,在全面工業化階段,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非常不平衡。産業結構變化比較快,勞動力結構變化比較慢,這將嚴重制約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推進。在20世紀末,中國大力推進資訊化和其他高技術産業。雖然缺少知識産業的統計數據,但可以説,中國經濟中知識産業的比重在逐步增加,中國經濟已經包含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內涵。

3、中國經濟現代化過程中的國際經濟地位變化

經濟現代化過程,既包括經濟發展和經濟轉型,也包括國際經濟地位的變化。後者是經濟現代化成效的一種表現形式。許多經濟指標可以用來表徵國際經濟地位的變化,常用的經濟指標是GDP、每人平均GDP和每人平均GNP等。

(2)中國每人平均GDP的國際比較。按1990年價國際美元計算,在工業化起步階段和局部工業化階段,中國每人平均GDP與美國的比值持續下降,從1820年的48%下降到1950年的4.6%;在全面工業化階段,中國每人平均GDP與美國的比值上升,相對差距縮小。

按1995年價格美元計算,過去20年裏中國每人平均GDP與美國的比值在上升。由此可見,中國經濟現代化的相對追趕(與世界先進水準的相對差距的縮小),大約發生在20世紀最後20年裏(表3-11)。按當年價格美元計算,這種追趕發生在20世紀最後10年裏。

概括地説,在過去160年的中國經濟現代化過程中,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先進水準的絕對差距一直在擴大;在20世紀最後20年裏,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先進水準的相對差距開始縮小。中國經濟現代化逐步走上理性軌道。

(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

中國網 2005年3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