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經濟現代化的現狀

(節選) 

1、中國經濟效率和福利的國際比較

經濟現代化包含經濟效率和福利的增長。中國經濟效率和福利的國際比較,可以部分反映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客觀水準。在第一章我們進行了世界經濟的時序和截面分析,其中就包括中國的數據。這裡也需要借用截面和時序分析的原理,比較判斷中國經濟的水準。

(1)2001年中國經濟效率和福利與世界先進水準的比較

在2001年經濟截面分析中,根據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每人平均GNI)大小把國家分成9組。將中國的經濟指標的數值與最高收入組值(世界先進水準)和9組平均值(世界平均水準)比較,就可判斷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先進水準和平均水準的差距。

其一,生産效率的比較。2001年中國每人平均GNI、每人平均GDP、勞動生産率、農業生産率、工業生産率和服務業生産率都沒有達到最高收入組國家的5%,其中,農業生産率僅為最高收入組國家的1.4%,差距最大。這6個指標與世界平均水準的差距也很明顯,農業生産率差距最大,工業生産率差距最小。

其二,經濟增長率的比較。中國GDP、每人平均GDP、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增長率(1999~2001年三年平均值)都比最高收入組和世界平均水準高。2001年每人平均GDP,中國增加了29美元,增長率為6.6%;最高收入組增加了390美元,增長率為1.3%;9組平均增加了151美元,增長率為1.8%。由於每個國家的每人平均GDP不同,每人平均GDP的增長率是不可比的。

其三,資源使用效率的比較。中國能源、耕地和水資源使用效率都大大低於世界先進水準和世界平均水準。

其四,基礎設施的比較。中國城市化、交通、能源和通訊基礎設施都大大低於世界先進水準和世界平均水準。

其五,資源環境損耗的比較。中國能源、礦産和森林資源的消耗比例大於最高收入組國家,但低於9組平均值。CO2排放損耗、顆粒物排放損耗和資源環境總損耗都大於最高收入組和9組平均值。

其六,收入分配的比較。中國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遠遠高於最高收入組,也高於9組平均值。中國最高10%的收入者獲得全國30%的收入,最低10%的收入者獲得全國2.4%的收入;最高收入國家的最高10%的收入者獲得全國25%的收入,最低10%的收入者獲得全國2.9%的收入。説明中國分配不平等現象已經比較嚴重。

(2)2001年中國經濟效率與發達國家歷史水準的比較

利用麥迪森的《世界經濟千年史》和《世界經濟二百年回顧》提供的數據,可以估計中國每人平均GDP(1990年國際美元)與其他國家的差距。2001年中國每人平均GDP與美國等9個國家的“年代差”約為100年,與德國等7個國家的“年代差”在50年以上,與日本等7個國家相差40年左右,與南韓等相差20年左右。

2、中國經濟結構的國際比較

同樣,可以採用2001年經濟截面分析方法,比較中國經濟結構的國際水準。

(1)2001年中國經濟結構與世界先進水準的比較

其一,産業結構的國際比較。中國農業比重、工業比重和物質産業比重都高於最高收入組和9組平均值,服務業比重遠遠低於最高收入組和世界平均水準。農業比重是最高收入組的7倍,服務業比重不到最高收入組的一半。中國工業比重為51%,最高收入組為28%。中國産業結構的水準比較低。

其二,勞動力就業結構的國際比較。中國農業和物質産業勞動力比重大大高於最高收入組和9組平均值,工業和服務業勞動力比重低於最高收入組和9組平均值。中國農業勞動力比重為50%,最高收入組為4%,中國是最高收入組的12倍;中國服務業勞動力比重為27%,最高收入組為70%;中國工業勞動力比重為23%,最高收入組為26%。中國勞動力就業結構的水準非常低,比産業結構水準還要低很多。

其三,投入結構的國際比較。中國勞動力素質(成人識字率和平均受教育年數)與9組平均值大致相當,但大大低於最高收入組。中國知識資本投入低於最高收入組和世界平均水準。中國的外國直接投資比重與世界平均水準相當。

其四,流通結構的國際比較。中國貨幣供應率(M2/GDP)是最高收入組的1.8倍,平均關稅率是最高收入組的近5倍,每人平均國際貿易量僅為最高收入組的2%。中國股市比重與9組平均值相當,中國信貸比重接近最高收入組。

其五,消費結構的國際比較。中國消費比率為60%,最高收入組為74%,9組平均值為80%;中國家庭消費比重為47%;最高收入組和9組平均值分別為56%和65%。

其六,儲蓄和投資結構的國際比較。中國儲蓄率和投資率都高出最高收入組的50%以上,存款利率約為最高收入組的81%,貸款實際利率是最高收入組的183%。中國公共教育、衛生和科技投入比重都僅為最高收入組的50%左右。

(2)2001年中國經濟結構與發達國家歷史水準的比較

2001年中國勞動力就業結構為:農業佔50%、工業佔23%、服務業佔27%。以農業勞動力比例為比較指標,可以判斷中國勞動力就業結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中國勞動力就業結構水準與英國等13個國家的“年代差”超過100年,與日本等8個國家的“年代差”約為50多年,如南韓等4個國家的“年代差”為31年。

2001年中國國民經濟的産業結構為:農業佔15%、工業佔51%和服務業佔34%。以農業比重為比較指標,可以判斷中國經濟産業結構水準與其他國家的差距。2001年中國經濟産業結構水準與英國等5個國家的“年代差”約為90年左右,與德國等5個國家的“年代差”約為70年,與日本等9個國家的“年代差”約為40年左右,與南韓等5個國家的“年代差”約為20年左右。

2001年中國國民經濟的産業結構與勞動力就業結構不協調。勞動力就業結構水準與發達國家的“年代差”要大於産業結構水準。經濟結構的升級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一個關鍵。

3、中國經濟制度和觀念的國際比較

目前中國經濟是一種多元混合經濟。在廣大農村地區,農業經濟制度和觀念仍然佔主導地位。在中西部城市,市場經濟的觀念還比較淡薄。在沿海地區,市場化的工業經濟制度和觀念正在建立。在若干國際化進程中的大城市,知識經濟的制度和觀念正在形成。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的三元結構,是中國經濟的一大特徵。

2001年,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正式成員。中國正在建立市場經濟制度。關於中國市場化進展,許多專家有研究,如李曉西先生主持的《2003中國市場經濟發展報告》、樊綱和王小魯先生的《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報告(2000)》等。

(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

中國網 2005年3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