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升經濟品質是重中之重

(節選)

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歷史是曲折的,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前景是美好的。目前,這種美好前景只是一種可能性,要把可能性變成現實,需要時間,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歷史不可改,未來猶可追。萬里長征,始於足下。從現在開始,未來的20年至50年,是我們必須把握的關鍵時期。要把握機遇,必須頭腦清醒。在21世紀前50年,中國還不是世界經濟的先進國家,而是後進國家;對此,必須有清醒的認識和理性的反應。但是,在綜合經濟現代化道路上,我們可以成為先行者,可以為發展中國家開闢改善落後面貌的途徑,樹立榜樣。總之,在21世紀前50年裏,我們需要學習,更需要創新。

前面討論了中國經濟現代化的目標和路徑,現在討論它的戰略要點。我們在第一章分析了世界經濟現代化的300年進程,在第四章評價了世界和中國經濟現代化20世紀後50年的進程。本章前三節分析了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歷史、現狀和前景,提出了中國經濟現代化的路徑圖。這些研究使我們獲得了關於中國經濟現代化的一些初步認識。以上述研究結果為基礎,下面談談關於中國經濟現代化的戰略要點的認識,供大家參考。

提升經濟品質是重中之重

在21世紀前50年,中國經濟現代化至少有三大瓶頸。其一是經濟品質,其二是經濟結構,其三是國際經濟競爭力。這裡先討論經濟品質,然後再分別討論經濟結構和經濟競爭力問題。目前,中國經濟品質距離世界先進水準和中等水準的差距都非常大,而且中國是一個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經濟品質提高的難度非常大。關於如何提升經濟品質,實現經濟品質現代化,相信會有許多不同看法。我們認為,21世紀前50年,中國經濟現代化可以也應該以提升經濟品質為重中之重,基本完成如下三項任務。

1、21世紀前50年完成經濟戰略的兩次轉型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改革開放政策,經濟現代化進程得到迅速恢復,國際經濟地位從相對下降轉為相對上升。例如,中國綜合經濟現代化指數的世界排名從1970年的第92位下降到1980年的第97位,然後從1990年的第94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71位。中國經濟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儘管如此,目前中國經濟品質的國際差距仍然十分明顯(表3-45。例如,中國每人平均GNP為960美元,高收入國家平均為26490美元;中國全員勞動生産率為1646美元,高收入國家平均為55355美元;中國農業生産率為506美元,高收入國家平均為23798美元。中國要達到2002年的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每人平均GNP、全員勞動生産率和農業生産率分別需要提高26倍、32倍和46倍,分別需要49年(7%年增長率)、46年(8%年增長率)和50年(8%年增長率)。很顯然,即使中國能夠保持過去20年的高速增長,要達到2002年的高收入國家平均水準,還需要50年左右的時間;而且我們尚不能保證未來50年的年均增長速度能夠保持過去20年的年均速度。所以,中國沒有任何理由鬆懈或自滿,提升中國經濟品質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它應該成為未來50年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重中之重。

以提升經濟品質為重中之重的經濟現代化戰略,要求調整經濟政策,完成兩次轉變。

眾所週知,過去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質是“以經濟增長為中心”,是“以GDP增長為中心”。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經濟就進入“市場供過於求”的發展階段。這種“供過於求”是相對的;一方面快速工業化創造了大量物質財富,使市場繁榮和供應充足;另一方面由於分配政策的不到位,財富被高度集中在比較少的一部分人手中,這部分人的消費力很快飽和,而其他人的需求旺盛但購買力有限;第三方面由於中國保險機制的不完善和中國傳統的存錢養老,中國人的實際消費大大低於實際購買力;三個因素的集合,就出現了相對的“市場飽和”和“供過於求”。在這種情況下,單方面強調經濟增長的政策就會部分失靈。因為國內市場已經飽和,國際市場的開拓需要更大投入和時間;新的經濟增長帶來的新産品,沒有與之適應的市場空間,將出現大量庫存積壓、效益下降和資源浪費。如果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就會導致中國經濟品質的相對下降。所以,調整中國經濟政策勢在必行。

過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經濟戰略創造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20多年的經濟奇跡,同時也掩蓋了一些社會問題。由於長期的經濟增長導向,社會資源高度向經濟集中,社會發展和經濟與社會的協調問題被相對忽視。隨著過去幾十年的“社會發展的積累”被耗盡,經濟增長又導致了新的社會進步需求,於是,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不協調的問題就浮出水面。這種不協調是大量社會矛盾和衝突的深刻原因,同時也危及新的經濟增長,危及經濟品質的提高和中國經濟現代化進程。所以,從社會進步角度看,調整中國經濟政策勢在必行。

在很大程度上,中國21世紀初面臨的經濟問題與發達國家20世紀初面臨的經濟問題有相似之處。發達國家通過引入“政府干預”和“福利社會”等新經濟政策,成功克服了市場經濟的危機。從國際經濟現代化的經驗來看,經濟政策調整也是必須的。

目前,中國處於經典經濟現代化的發展期,保持相對較高的經濟增長和經濟進步的速度是必須的。但是,通過什麼途徑去達到這個目標,需要認真研究。前面討論了過去做法的失效,需要尋求新的思路。所以,建議將提升經濟品質作為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重中之重。

它要求未來50年中國經濟戰略完成兩次轉變。第一次是從規模增長型向品質進步型的轉變,第二次是從品質進步型向創新福利型的轉變。第一次轉變的時間大致為2005~2020年。第二次轉變的時間大致為2021~2050年。

規模增長型:指依靠積累和投資的增長,推動經濟規模(GNP)的增長。

品質進步型:指依靠技術進步、投資和消費(公平分配)的增長,推動經濟品質的進步,包括每人平均GNP和勞動生産率的增長、新工業化和綠色化的推進、經濟結構和公平的改善等。技術進步型投資和合理消費的增長,組成經濟品質進步的雙輪驅動。

創新福利型:指依靠創新和經濟福利的增長,推動經濟品質和經濟福利的進步,包括每人平均國民收入、勞動生産率、知識化和綠色化、經濟結構、經濟福利和公平等的全面提升;逐步建立創新型經濟和福利型社會。

2、21世紀前30年要努力完成新工業化和資訊化

中國經濟現代化路徑圖把21世紀前50年的經濟現代化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新工業化階段(2002~2010年),第二階段是新資訊化階段(2011~2020年),第三階段是服務經濟階段(2021~2050年)。根據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運河戰略,中國經濟應該在2030年前後全面完成新工業化和資訊化。所以,21世紀前30年,中國經濟品質現代化的戰略要點是完成新工業化和資訊化。

相對於傳統工業化,中國新工業化具有六個新特點。

首先,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走工農業協調發展的新工業化之路。

其次,工業化和生態保護協調發展,走綠色工業化之路。

其三,工業化和資訊化協調發展,走數字化的工業化之路。

其四,高技術和適用技術協調發展,走高品質工業化之路。

其五,工業化和全球化協調發展,走面向全球市場的工業化之路。

其六,工業化和工業轉移協調發展,促進從工業化向知識化的轉型。

3、21世紀前30年要基本完成經濟基礎設施現代化

沒有經濟基礎設施現代化,就不可能有全面經濟現代化。目前,中國經濟基礎設施仍然十分落後。中國交通基礎設施、能源基礎設施、資訊基礎設施和知識基礎設施等距離發達國家平均水準的差距非常大。根據中國經濟現代化路徑圖的預測,中國經濟基礎設施將在2050年左右達到2002年的發達國家平均水準。

如果採用優先發展經濟基礎設施的做法,有可能加快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進程。所以,我們建議加快經濟基礎設施現代化的步伐,力爭提前20年完成中國經濟現代化路徑圖規定的任務,在2030年左右達到2002年發達國家的平均水準,為中國經濟現代化創造更好的國內條件。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中國交通基礎設施需要保持8%左右的年均增長率,能源基礎設施需要保持6%左右的年均增長率,電話基礎設施需要保持5%左右的年均增長率,知識基礎設施需要保持3%左右的年均增長率(表3-46)。

(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

中國網 2005年3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