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經濟效率的三百年時序分析

(節選)

在經濟現代化過程中,經濟效率的持續提高是一個普遍現象,經濟公平的改進則有起有伏。隨著經濟效率的提高,人類的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生活水準不斷提高。隨著經濟公平的改進,社會全體成員都能享受經濟現代化的豐碩成果,都能獲得物質生活的基本保證。自工業革命以來,提高效率就是一個持續過程,改善公平是一個長期理想,將來還會持續下去。

在經濟學裏,效率是一個常用概念。在這裡,經濟效率指經濟活動的效率,主要指生産效率和資源使用效率等;失業率既是反映勞動力使用效率的指標,又是反映經濟機會公平的一個指標。下面,我們分析生産效率、資源使用效率和經濟公平的長期趨勢及其變化。

1、生産效率的長期趨勢和變化

(1)生産效率的長期趨勢

反映生産效率的宏觀經濟指標很多,經常用到的指標有每人平均GNP、每人平均GNI、每人平均GDP、勞動生産率(GDP/工作小時)、部門生産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等)、GNP增長率、GDP增長率、每人平均GNP增長率、每人平均GDP增長率等。過去300年裏的特徵事實如表1-5。

這裡,我們以每人平均GDP、勞動生産率和每人平均GDP增長率為例,説明生産效率的長期變化(表1-6)。所用數據來自麥迪森的《世界經濟千年史》,2001年數據來自世界銀行的《2003年世界發展指標》。在過去300年裏,15個樣本國家的生産效率都有提高,但提高的幅度相差非常大,發展很不均衡。

例如,300年裏美國等3個國家每人平均GDP增長了約50倍,尼日利亞等3個國家每人平均GDP僅增長了不到5倍;在1870~1998年期間,日本勞動生産率提高了48倍,英國僅提高了10倍;在1820~1998年的5個階段裏,美國等9個國家保持了每人平均GDP的持續增長,俄羅斯等6個國家每人平均GDP出現1個或2個階段的負增長。

貝羅克(1981)分析了工業革命以來的經濟增長和差距變化,他利用的是每人平均GNP的數據。分析結果表明,每人平均GNP的變化趨勢和每人平均GDP是基本一致的。

在1750~1950年的200年裏,世界平均每人平均GNP增長了160%,發達國家增長了479%,第三世界平均僅增長了8%;最發達國家增長了952%,最不發達國家僅增長了4%。在1860~1960年的100年裏,世界平均每人平均GNP增長了188%,發達國家增長了348%,第三世界平均僅增長了44%;最發達國家增長了383%,最不發達國家僅增長了8%。在1860~1960年期間,10個有數據的樣本國家增長不平衡,美國、德國和加拿大每人平均GNP增長了4倍,中國僅增長了18%。

(2)生産效率的前沿和差距的變化

在過去的300年裏,經濟現代化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不平衡的。在發達國家經濟效率持續提高的同時,有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緩慢,有些發展中國家有良好表現,世界經濟的前沿在轉移,國家差距在擴大。我們以每人平均GDP為樣本分析這種變化。

首先,生産效率的前沿轉移。從1700年到2001年,每人平均GDP排前10名的國家發生了很大變化(表1-10)。在300年裏,大約有20個國家曾經進入世界前10名,這些國家在300年裏的排名發生了很大變化;其中,荷蘭、瑞士和丹麥等3個國家始終處於前10名以內,荷蘭等7個國家平均排名在前10名以內,國家排名的最大差距達到55位。

其次,生産效率的差距變化。在過去1000年裏,世界範圍內國家每人平均GDP和每人平均GNP的絕對差距、相對差距、標準差和變異系數的變化很大(表1-12、表1-13)。

利用《世界經濟千年史》和《2003年世界發展指標》的數據分析發現,按1990年國際美元(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每人平均GDP的國家相對差距(最大值÷最小值),在過去的1000年裏(1000~2001年)從1.1倍增加到73倍;在過去500年裏(1500~2001年)從3倍增加到73倍;在過去300年裏(1700~2001年)從5倍擴大到73倍,在過去100年裏(1900~2001年)從10倍擴大到73倍,在過去50年裏從25倍擴大到73倍(圖1-3)。

 

在過去1000年裏,國家每人平均GDP的絕對差距從50美元擴大到26700多美元,擴大了534倍,年均複合擴大速度為0.63%。在過去的300年裏(1700~2001),每人平均GDP的絕對差距從1700美元擴大到26700多美元,擴大了約15倍,年均複合擴大速度約為0.92%。在過去的180年裏(1820~2001),每人平均GDP的絕對差距從1400美元擴大到26700多美元,擴大了約18倍,年均複合擴大速度約為1.63%。1000~1820年期間差距擴大的速度(0.41%)低於1000年的平均速度,1820~2001年期間差距擴大的速度(1.63%)高於1000年的平均速度;1950~1970年期間差距擴大速度為最高,達到年均擴大2.6%。顯而易見,工業革命的發展和擴散,擴大了國家差距。

如果採用《2003年世界發展指標》中每人平均GDP的數據進行分析,按當年美元價格計算,在1960~2001年期間,每人平均GDP的相對差距從66倍增加到389倍,絕對差距從大約2800美元增加到36700美元,絕對差距擴大了12倍,絕對差距擴大的速度約為6.4%(年均複合擴大速度)。顯然,按當年價格計算的每人平均GDP的國家差距,遠遠大於按1990年國際美元(購買力平價)計算的每人平均GDP的國家差距,但差距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

參考貝羅克(1981)的研究結果,可以分析每人平均GNP的差距變化。按1960年價格計算,在220年裏(1750~1970),每人平均GNP的相對差距從1.8倍增加到25.8倍,絕對差距從100美元增加到3400多美元,絕對差距擴大了34倍,絕對差距擴大的速度約為1.62%(年均複合擴大速度)。每人平均GNP和每人平均GDP的國家差距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

其三,國家地位的轉移概率。根據生産效率的高低(每人平均GDP的大小)把國家分成四組:高效率組、中高效率組、中低效率組和低效率組(第1、2、3和4組),利用馬爾可夫鏈原理分析國家地位的轉移概率。我們採用了兩個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分析,它們分別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經濟學家麥迪森的《世界經濟千年史》書中按1990年國際美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美元)計算的1000~1998年每人平均GDP數據和世界銀行《2003年世界發展指標》中按當年價格計算的1960~2001年每人平均GDP數據。

我們可以把表1-16的結果分成兩類。第一類是長時段(100~500年)的轉移概率,由於時間跨度比較大,國家樣本比較少,誤差可能比較大。第二類是短時段(10~50年)的轉移概率,時間跨度比較小,而且有兩個時間序列的結果相互驗證,誤差會小一些。

(1)長時段的轉移概率(採用1990年國際美元計算的每人平均GDP的國家分組)

在500年裏,50%的高效率國家仍將是高效率國家,其他組國家轉移率很高。

在400年裏,55%的高效率國家仍將是高效率國家,其他組國家轉移率很高。

在300年裏,68%的高效率國家仍將是高效率國家,其他組國家轉移率很高。

在200年裏,76%的高效率國家仍將是高效率國家,52%的低效率國家將仍然是低效率國家,其他組國家轉移率很高。

在100年裏,80%的高效率國家仍將是高效率國家,64%的中高效率國家仍將是中高效率國家,67%的低效率國家仍將是低效率國家,中低效率組國家轉移率很高。

(2)短時段的轉移概率

在50年裏,67%的高效率國家仍將是高效率國家,72%的中高效率國家仍將是中高效率國家,68%的低效率國家仍將是低效率國家,中低效率組國家轉移率很高。

在40年裏,60%的高效率國家仍將是高效率國家,69%的中高效率國家仍將是中高效率國家,77%的低效率國家仍將是低效率國家,中低效率組國家轉移率很高。

在30年裏,63%的高效率國家仍將是高效率國家,69%的中高效率國家仍將是中高效率國家,81%的低效率國家仍將是低效率國家,中低效率組國家轉移率很高。

在20年裏,75%的高效率國家仍將是高效率國家,78%的中高效率國家仍將是中高效率國家,85%的低效率國家仍將是低效率國家,63%中低效率組國家仍將是中低效率組。

在10年裏,84%的高效率國家仍將是高效率國家,85%的中高效率國家仍將是中高效率國家,90%的低效率國家仍將是低效率國家,72%中低效率組國家仍將是中低效率組。

上面是採用1990年國際美元計算的每人平均GDP的國家分組方法計算的結果。我們可以把它們與採用當年價格美元計算的每人平均GDP的國家分組方法的計算結果進行比較。兩者的基本結果是一致的,但也有一些差異。其中,兩種方法計算的高效率組和低效率組的轉移概率大體相當,後者計算的中高效率組和中低效率組的轉移概率高於前者的計算結果。

2、資源使用效率的長期趨勢和變化

(1)資源使用效率的長期趨勢

經濟資源包括人力資源、自然資源、技術資源、金融資源和基礎設施等。資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是生産效率提高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原因。過去300年,資源使用效率的特徵事實如表1-17。表中所列的事實,只是特徵事實的一部分。

(2)資源使用效率的前沿和差距的變化

關於人力資源使用效率(每人平均GDP和勞動生産率)的前沿和變化,請看前面的生産效率的分析。關於技術資源、金融資源和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的前沿和變化,需要專門研究。這裡分析自然資源的使用效率的前沿和變化。

在20世紀後期,耕地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在提高,國家差距在擴大。但是,在1995~2000年期間,耕地和能源使用效率的國家差距縮小了。耕地的過度開發將損害耕地的生産效率。

3、經濟公平的長期趨勢和變化

經濟公平是一個沒有統一定義的概念。這裡我們把經濟公平分解為三個要素:經濟機會的公平、經濟報酬的公平和收入分配的公平。經濟機會公平指在經濟活動中能夠獲得平等的教育、就業和晉陞的機會。經濟報酬公平指在經濟活動中能夠獲得與貢獻相應的報酬。收入分配的公平指國民收入分配的平等程度在合適的範圍內。這裡,我們用失業率指標分析經濟機會公平的變化,用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分析收入分配的變化。經濟報酬公平需要專門研究。

(1)經濟機會公平的長期趨勢

充分就業是實現經濟機會公平的基本要求,失業率可以作為衡量經濟機會公平的一個指標,儘管福利國家的社會福利也可以造成“自願性失業”。從美國的經驗看,失業率是長期波動的,但波動的幅度減小了,失業率具有下降的趨勢,經濟機會公平性在增加。其他樣本國家的失業率也是波動的,但趨勢不明顯。

(2)收入分配的公平的長期趨勢

在《中國現代化報告2004》中,我們分析了國家和地區收入分配的變化。關於工業化過程的研究結果支援庫茲涅茨的“倒U”形模型;在工業化過程中,早期收入不平等擴大,中期是短暫的穩定,後期收入不平等縮小。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進入非工業化時期,有些發達國家收入不平等擴大,它與資訊化、知識化和新經濟的發展有密切關係。關於收入分配的公平程度的世界前沿和國家差距,我們將在第二節進行分析。

事實上,收入不平等的“倒U”形模型是一個簡略的形象化比喻。以美國為例,在美國工業化過程中,收入不平等的發展軌跡,並不是一條“倒U”形的平滑曲線,而是一個具有“倒U”形特點(或者説是具有“倒U”形發展趨勢)的波浪形曲線;在美國非工業化(資訊化過程)的早期(1970年至今),收入不平等擴大和波動。

經濟現代化過程包括工業化和資訊化兩個階段。如果將工業化和資訊化連接起來考慮,收入不平等的變化有多種形式,其中一種形式是一個雙峰波浪形衰減曲線,資訊化過程的收入不平等要小于工業化過程的不平等。(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

中國網 2005年3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