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經濟結構的二百年時序分析

(節選)

在經濟現代化過程中,經濟結構的變遷是持續進行的。經濟結構包括生産、流通、分配、消費和需求結構等。庫茲涅茨(1971)發現1801~1967年期間生産結構(産業和就業結構)的明顯變化。世界銀行記錄了1960年以來經濟結構變化的數據。由於篇幅的限制,這裡我們重點分析生産結構的變化。在第二節將採用截面分析方法分析其他的經濟結構變化。

1、生産結構的二百年趨勢

生産結構包括産業結構和勞動力就業結構等。在1801~2000年期間,生産結構的變化有三個特點。

(1)農業增加值比重和農業勞動力比重都呈下降趨勢,簡稱為“非農業化”(圖1-5)。

(2)工業增加值比重和工業勞動力比重,發達國家經歷上升和下降兩個階段,簡稱為“工業化”和“非工業化”(圖1-6);發展中國家情況比較複雜,有些國家工業比重持續上升,有些國家工業比重上下波動,有些國家工業比重經歷上升和下降兩個階段。

(3)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和服務業勞動力比重都呈上升趨勢,簡稱為“服務化”或“非物質化”(圖1-7)。

2、生産結構的前沿和差距的變化

在過去200年裏,農業比重下降,服務業比重上升,工業比重經歷上升和下降兩個階段。所以,我們可以連續分析農業和服務業的前沿和差距,而工業的前沿和差距需要分段分析。發達國家大約在20世紀60年代前後進入非工業化階段。進入非工業化階段後,再分析工業的前沿和差距,就沒有多大的意義。

在1950~2001年期間,農業增加值比重的最小值從6%下降到0.1%,最大值從90%下降到56%,絕對差距縮小,相對差距擴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的最大值從64%上升到77%,最小值從5%上升到20%,絕對差距有波動,相對差距縮小。

在1950~2000年期間,農業勞動力比重的最小值從4.9%下降到0.3%,最大值從95%下降到89%,絕對差距縮小,相對差距擴大;服務業勞動力比重的最大值從64%上升到78%,絕對差距有波動,相對差距縮小。

在1950~2000年期間,工業增加值比重的最小值從3%上升到10%,最大值在55%左右波動,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縮小;工業勞動力比重的最小值從1%上升到2%,最大值從50%下降到48%,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縮小。

小結

在過去的300年裏,世界經濟現代化過程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不平衡的。在發達國家經濟效率持續提高的同時,有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緩慢,有些國家出現經濟負增長,有些發展中國家有良好表現,世界經濟效率的國家差距持續擴大。庫茲涅茨(1971)、貝羅克(1981)和麥迪森(1996,2001)等人的研究結果都基本一致。經濟結構的變遷是持續進行的,非農業化和服務化是長期的趨勢,工業化和非工業化則是先後進行的兩個階段。(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

中國網 2005年3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