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類國家的經濟現代化

(節選)

世界經濟是由國家經濟組成的,世界經濟現代化也是由不同國家的國民經濟現代化所構成的。在每一次經濟現代化浪潮裏,不同國家的反應不同,國民經濟所發生的變化也不同,當然不同國家得到的結果也不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根據不同國家對世界經濟現代化的反應,可以把它們分為先行國家和後行國家。先行國家包括走在世界經濟現代化前列的先鋒國家,以及緊隨其後的跟進國家;後行國家是走在世界經濟現代化後列的國家,那些沒有加入經濟現代化行列的國家,也劃歸後行國家之列。在經濟現代化進程中,人口大國和小國的情況也有所差別,需要分別討論。很顯然,我們沒有足夠的篇幅和時間去討論這些國家經濟現代化的細節,因為每個國家的經濟現代化都需要專門的研究和闡述,這裡只能概略地談談四類國家的特點。

1、先行國家的經濟現代化

在過去300年的4次經濟現代化浪潮裏,有些國家扮演了先鋒官角色,有些國家則是緊緊跟進,好似先鋒官的隨從,它們組成經濟現代化的領頭方陣。它們大多數是西北歐國家及其衍生國。毫無疑問,這些國家是經濟現代化的成功者,而且有許多共同特點。 

(1)通過戰爭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在經濟現代化以前和經濟現代化前兩次浪潮期間,歐洲國家幾乎掠奪了美洲、非洲和大洋州土著居民的數千年積累的全部財富和亞洲國家的大量財富,並利用非洲黑人進行奴隸貿易獲取財富。美國、歐洲強國和日本通過對華戰爭獲得鉅額戰爭賠款。從這個意義上説,沒有亞非拉人民的血淚,就沒有歐美國家的經濟現代化。

(2)利用海外資源增加財富和生存空間。經濟現代化的先行國家,一部分是歐洲強國,一部分是歐洲強國的海外衍生國家。在前兩次浪潮期間,它們控制了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壟斷了高利潤的國際貿易。例如,1914年,英國殖民地的面積是英國的近100倍,殖民地人口是英國的8.5倍;換言之,大約8.5個殖民地人供養1個英國人,2.6個殖民地人供養1個歐洲人。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原土著居民,全部或幾乎被歐洲殖民者滅絕。在第三和第四次浪潮中,它們利用技術優勢和不平等國際貿易,投資和開發海外人力和物質資源,大量獲取超額的技術壟斷利潤。 

(3)通過大量移民提高資本密集度。在經濟現代化前兩次浪潮期間,歐洲移民涌向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地,大大降低了本國的人口密度,提高了本國人民每人平均擁有的自然資本和資源量。例如,1821~1915年期間的英國移民達到1610萬,佔1900年人口總數的42%;歐洲移民達到4360萬,佔1900年歐洲人口的10%。

(4)採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産率。16世紀以來的5個世界科學中心都分佈在歐洲和美國。在經濟現代化過程中,歐美國家、日本和新加坡都積極採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産率。歐美日還大力推動科學和高技術的發展,提高知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5)建立和完善經濟現代化的基礎設施。經濟現代化的基礎設施包括交通運輸系統、通信系統、金融和投資系統等。先行國家都建立了先進的交通運輸系統、通信系統、金融和投資系統,並不斷提高系統的效率。

(6)不斷調整産業和就業結構。先行國家都在不斷調整産業和就業結構,主導産業在不斷轉移。20世紀60年代以來,它們不斷放棄價值含量低的産業和污染環境的産業等,並把它們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以獲取利潤。産業和就業結構的基本趨勢是農業比重下降、服務業比重上升、工業比重經歷上升和下降兩個階段。

(7)引入混合經濟,控制經濟危機。在20實際30年代,歐美國家的經濟危機引發全球經濟危機,宣告自由市場經濟的失敗。於是,先行國家都先後採用了政府干預的市場經濟制度,以控制經濟危機。美國採用混合市場經濟、歐洲國家採用福利市場經濟和社會市場經濟制度。前蘇聯和東歐國家採用計劃經濟制度,但最後也失敗了。

(8)協調經濟發展,減少收入差距。先行國家都採用稅收調節和轉移支付等手段,控制地區經濟差距和收入差距。在經濟現代化的第三次浪潮中,成功實現了國內地區差距和收入差距的縮小,增加了社會公平,減少了社會矛盾。

(9)率先進入知識和生態時代。20世紀70年代以來,先行國家率先推進高技術、資訊化、知識化、綠色化和全球化,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發展綠色技術和環境友好技術,知識産業比重增加,工業比重減少,進入經濟現代化的第四次浪潮。

2、後行國家的經濟現代化

就像“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樣,世界經濟現代化的後進國家,表現相差很大。在先鋒國家和跟進國家之間有追趕,在後行國家與先行國家之間也有追趕。有的追趕者成績優秀、有的良好、有的一般,有的差距擴大。 

後行國家分佈很廣,在世界五大洲都有分佈,比較集中的地區有拉美、東南歐、亞洲、非洲和大洋洲。不同地區的後行國家的經濟現代化有一些不同的特點,其中,拉美和東南歐國家的經濟現代化水準是相對比較高的,亞洲國家相對比較低,非洲國家最低。

(1)拉美地區。在後行國家中,拉美地區的經濟現代化起步比較早,現代化水準也相對比較高。其中,有一些國家曾經有良好表現,例如烏拉圭、阿根廷、委內瑞拉和智利等國家,特別是前三個國家的每人平均GDP在20世紀之交,曾經一度超過部分西歐國家。但是,它們都沒有能夠保持經濟現代化的良好局面,在20世紀先後走向相對衰落的軌道。

(2)東南歐地區。在後行國家中,東南歐國家的經濟現代化具有特別意義。南歐國家曾是稱雄一時的歐洲霸主,但在經濟現代化以前就衰落了。在經濟現代化的前兩次浪潮中,它們繼續著經濟的衰落;但在第三和第四次浪潮中,它們終於趕了上來,而且有不錯的表現。東歐國家儘管是工業革命中心的近鄰,但沒有抓住機遇;20世紀的計劃經濟及其失敗,使它們的經濟現代化水準距離先鋒國家的差距沒有縮小,有些國家還擴大了。

(3)亞洲地區。亞洲國家的經濟現代化,喜憂參半。在前兩次經濟現代化浪潮中,亞洲國家沒有成功者。在第三次經濟現代化浪潮中,只有日本實現了成功的追趕。在第四次浪潮中,有一批國家和地區有了較好的表現,例如新加坡、南韓、以色列、中國香港等。其他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例如中國台灣、馬來西亞和泰國等也表現不錯。20世紀末,中國大陸經濟有了強勁增長,給亞洲國家帶來新的希望。但是,許多亞洲國家距離先鋒國家經濟現代化水準的差距,並沒有縮小,而是在迅速擴大。

(4)非洲地區。非洲國家的經濟現代化,是最令人擔憂的。迄今為止,非洲僅有幾個國家的經濟現代化的表現相對好一些,它們是南非、波札那、奈米比亞、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等。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早在19世紀就開始了經濟現代化的努力,可是迄今取得的成績是十分有限的。許多非洲國家,仍然處於部落和種族衝突之中,農業經濟都不成熟,工業經濟只是星星之火,知識經濟就更遙遠,在短期內看不到成功的曙光。

3、大國和小國的經濟現代化

世界不同國家的人口和面積規模相差很大。雖然經濟現代化有一般規律,但不同人口規模的國家仍然會有不同特點。先行的人口大國和小國的經濟現代化有所不同,後行的人口大國和小國的經濟現代化就有更多差異。不同規模的國家的經濟現代化,需要專門研究。

(1)先行的人口大國和小國。先行的人口大國包括美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家,它們的經濟現代化是全方位的;在經濟的各個主要行業,都要達到世界先進水準。先行的人口小國包括瑞典、芬蘭和新加坡等國家,它們的經濟現代化是尋求競爭優勢,在若干行業取得世界領先的地位;全方位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利用世界市場和資源來發展自己。

(2)後行的人口大國和小國的經濟現代化。後行的人口大國包括印度、尼日利亞和巴西等國家,它們的經濟現代化是非常艱難的,不僅有國際競爭的巨大壓力,而且有國內地區不平衡的巨大風險,經濟現代化將是一個比其他國家更加漫長的歷史過程。後行的人口小國如希臘、突尼西亞和烏拉圭等國家,它們的經濟現代化,如果能夠抓住機會,就有可能取得更大成功。遺憾的是,許多人口小國並沒有看到機會,也沒有抓住機會,而是在緩步前進。

毋庸置疑的是,每一個國家的經濟現代化都是一個專門的研究課題,人口大國的經濟現代化面臨更大挑戰,人口小國的經濟現代化也有自己的難題;先行國家要保持經濟現代化的先進水準並不容易,後行國家要趕上先行國家的先進水準就更困難。所以,經濟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課題,而不是可有可無的小探索。經濟現代化已經走了300年,還要再走100年,未來的22世紀也許還有新的經濟現代化。經濟現代化研究者的任務是長期的和艱巨的。

小結

綜上所述,世界經濟現代化是有邏輯的。在過去300年裏,世界經濟現代化至少有26個基本事實,它們是分析經濟現代化規律的客觀基礎。 

世界經濟現代化的基本事實

首先,關於經濟效率的基本事實。

事實1 世界經濟和多數國家的生産效率在穩步增長。在過去的300年裏(1700~2001年),世界經濟和多數國家的生産效率在持續提高,包括每人平均GDP和勞動生産率都在提高,但不同國家的表現差別很大,而且波動也比較大。在2001年經濟截面,勞動生産率、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個部門的生産率都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正相關,全部8組國家的農業生産率都低於工業和服務業的生産率,農業生産率僅為工業生産率的26%~54%,為服務業生産率的22%~57%,低收入國家農業生産率僅為工業和服務業生産率的22%~31%。

事實2 生産效率的增長具有不平衡性。在過去300年裏美國等3個國家每人平均GDP(按1990年國際美元計算)增長了50倍,尼日利亞等3個國家增長了不到5倍。在2001年經濟截面,每人平均GDP增長量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正相關,高收入國家生産效率的年增長量遠遠大於低收入國家。

事實3 生産效率增長的持續性因國家而異。在1820~1998年的5個階段裏,美國等9個國家保持了每人平均GDP的持續增長,俄羅斯等6個國家每人平均GDP出現1個或2個階段的負增長。在2001年經濟截面(1999、2000和2001年三年平均值),有28個國家每人平均GDP是負增長,有34個國家每人平均GDP增長率超過3%。

事實4 20世紀後期部分國家資源使用效率在提高。20世紀後40年,15個樣本國家(包括8個發達國家和7個發展中國家)土地使用效率和能源使用效率都在提高。在2001年經濟截面,資源使用效率(包括耕地、能源和水資源)都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正相關。

事實5 發達國家知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在增長。20世紀後40年,8個發達國家全要素生産率在提高,美國在過去200年裏全要素生産率都在提高,説明發達國家知識對經濟增長貢獻在穩步增加。錢納裏發現全要素生産率對産出增長的貢獻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正相關。

事實6 發達國家內部經濟公平性在提高,世界範圍的公平性在下降。在過去300年裏,發達國家收入分配的公平性經歷了下降、穩定、上升和下降(或穩定)等四個階段,總的趨勢是公平性在提高。在2001年經濟截面,9組國家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的大小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負相關,最高10%的收入者的收入佔國民收入的比重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負相關,這表明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在增長。但是,在20世紀100年裏,發達國家的失業率在波動,波幅有所減少;2001年經濟截面,9組國家的失業率的波動很大。這表明經濟機會(工作機會)的公平性的趨勢不明顯,因國家而異。發達國家的高福利政策造成的“自願失業”和結構調整的“自然失業”,都對這種分析有一定干擾。

事實7 生産效率的國家差距在擴大。在過去1000年裏(1000~2001年),每人平均GDP(按1990年國際美元計算)的絕對差距從50美元擴大到26700多美元,擴大了534倍,年均複合擴大速度為0.63%。在過去的300年裏(1700~2001),每人平均GDP的絕對差距從1700美元擴大到26700多美元,擴大了約15倍,年均複合擴大速度約為0.92%。在過去的1000年裏(1000~2001年),每人平均GDP(按1990年國際美元計算)的相對差距,從1.1倍擴大到73倍;在過去300年裏(1700~2001年)從5倍擴大到73倍。

事實8 20世紀後期資源使用效率的國家差距在擴大。在20世紀後40年裏,土地使用效率的絕對差距從1877美元/畝擴大到14440美元/畝,相對差距從61倍擴大到211倍;能源使用效率的絕對差距從1120美元/千克標準油擴大到8858美元/千克標準油,相對差距從3倍擴大到41倍。在2001年經濟截面,能源效率的相對差距約為14倍、土地效率相差12倍、水資源效率相差22倍。1980年能源使用效率的相對差距約為4倍。

事實9 生産效率的世界前沿在轉移。在過去300年裏,大約有20個國家曾經進入世界前10名,這20個國家在300年裏的世界排名發生了很大變化,只有荷蘭、瑞士和丹麥等3個國家始終處於前10名以內。

事實10 國家經濟地位的轉移具有一定概率。根據每人平均GDP大小把國家分成四個組(高效率、中高效率、中低效率和低效率組)。從10年到500年,高效率組國家保持地位不變的概率約為50%~84%,低效率組國家保持地位不變的概率約為24%~90%,中高效率組保持地位不變的概率約為33%~85%,中低效率組保持地位不變的概率約為20%~72%。

其次,關於經濟結構的基本事實。

事實11 世界經濟非農業化是長期的趨勢。在過去的200年裏(1801~2000年),農業增加值比重和勞動力比重都呈下降的趨勢,簡稱為“非農業化”。在8個經濟截面,農業增加值比重和勞動力比重都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負相關,農業比重越大,每人平均收入越少。

事實12 20世紀經濟服務化和非物質化是普遍現象。在過去200年裏,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和勞動力比重都呈上升的趨勢,簡稱為“服務化”或“非物質化”。在2001年、1980年和1960年經濟截面,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和勞動力比重都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正相關,而物質産業(農業和工業加和)比重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負相關。

事實13 發達國家工業比重經歷了上升和下降兩個階段,簡稱為工業化和非工業化。在過去200年裏,工業增加值比重和勞動力比重,發達國家經歷上升和下降兩個階段,簡稱為“工業化”和“非工業化”;發展中國家情況比較複雜,有些國家工業比重持續上升,有些國家工業比重上下波動,有些國家工業比重經歷上升和下降兩個階段。

在20世紀後40年裏,工業比重下降的國家數量穩步增加,非工業化現象日益明顯。1960~1970年期間約有14~16個國家工業比重下降;1970~1980年期間約有36~46個國家工業比重下降;1980~1990年期間約有54~60個國家工業比重下降;1990~2000年期間約有65~74個國家工業比重下降。20世紀後30年,除少數幾個發達國家有波動外,其他20多個發達國家工業比重都在持續下降,非工業化程度不斷上升。

在2001年經濟截面,工業增加值和勞動力比重都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沒有顯著關係;其中,高收入國家工業增加值、製造業增加值和工業勞動力比重都在下降;中收入國家製造業增加值比重和工業勞動力比重上升,但工業增加值比重下降;低收入國家工業增加值、製造業增加值和工業勞動力比重都在上升。

在1980年經濟截面,工業增加值比重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沒有顯著關係,工業勞動力比重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正相關。其中,高收入國家工業增加值和工業勞動力比重都在下降;中收入國家工業勞動力比重上升,但工業增加值比重下降;低收入國家工業增加值和工業勞動力比重都在上升。在1960年經濟截面,工業增加值和工業勞動力比重都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正相關。所以,從工業化向非工業化的轉變大約發生在1960年以來。

事實14 20世紀後期勞動力素質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正相關。在2001年經濟截面,勞動力素質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正相關;大學生佔勞動力比例的相對差距約為8倍、成人平均受教育年數相差4倍。

事實15 20世紀後期基礎設施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正相關。基礎設施包括城市化、能源、交通和資訊基礎設施,它們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正相關。在2001年經濟截面,城市化水準相對差距約為3倍、每人平均公路里程相差6倍、每人平均電力消費相差40倍、因特網普及率相差110倍。在1980年經濟截面,城市化相差5倍、電話普及率差212倍、電視普及率差182倍。

其三,關於流通和分配的基本事實。

事實16 20世紀後期廣義貨幣供應佔GDP的比例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正相關。在2001年和1980年經濟截面,9組國家的貨幣供應規模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正相關;貨幣供應規模的相對差距約為4倍。2001年通貨膨脹率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負相關,1980年通貨膨脹率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沒有顯著關係。

事實17 20世紀末收入分配公平性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水準正相關。在2001年經濟截面,9組國家的收入分配的公平性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正相關(20世紀90年代的數據);它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的絕對差距約為12個百分點,最高10%收入者的收入比例的絕對差距約為9個百分點。

事實18 20世紀後期政府收入比重和稅收比重(收入和稅收/GDP)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正相關。在2001年和1980年經濟截面,9組國家的政府收入比重和稅收比重都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正相關。2001年政府收入的絕對差距約為23個百分點,政府稅收的絕對差距約為16個百分點;1980年政府收入的差距為20個百分點,稅收收入差距為18個百分點。

其四,關於消費和儲蓄的基本事實。

事實19 20世紀後期家庭消費佔GDP的比例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負相關。在2001年和1980年經濟截面,家庭消費佔GDP的比例都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負相關,它們的絕對差距分別為28個百分點和27個百分點。

事實20 20世紀後期轉移支付佔GDP的比例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正相關,與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正相關。在2001年和1980年經濟截面,轉移支付佔GDP的比例都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正相關,它們的絕對差距分別為16個百分點和20個百分點。在2001年經濟截面,轉移支付佔GDP的比例與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數負相關,與分配的公平性正相關。

事實21 20世紀後期知識資本投資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正相關。在2001年經濟截面,知識資本投資(公共教育投資/GDP、公共衛生支出/GDP和R&D支出/GDP)都與每人平均國民收入正相關,它們的絕對差距分別為3、5和2個百分點。

其五,關於經濟截面比較的基本事實。

事實22 1980年經濟截面與2001年經濟截面的特點基本一致。在1980年的32個變數中,經濟效率的國家差距小于2001年截面,經濟結構的幾個變數和儲蓄率的特點與2001年有所不同,其他變數的特點與2001年一致或基本一致。

事實23 1960年經濟截面,生産效率的特點與1980年截面一致,生産結構的特點明顯不同於1980年和2001年截面。在1980年和2001年截面,有幾組國家已經進入非工業化。在1960年截面,除少數幾個國家外,絕對多數國家處於工業化時期。在錢納裏的分析結果中,有10個變數的特點與2001年截面一致或基本一致,有3個變數的特點與2001年截面不一致(包括儲蓄、出口和進口)。

事實24 18和19世紀經濟截面的特點與1960年的特點是一致的。雖然18和19世紀的經濟數據非常少,但從有限的數據可以發現,在生産效率和生産結構的變化方面,它們與1960年截面基本一致。

事實25 經濟截面考察和時序分析的結果是基本一致的。經濟時序分析包括過去三百年的生産效率、資源使用效率、經濟公平和經濟結構的分析,經濟截面考察包括過去三百年的8個截面的生産、流通和分配、儲蓄和消費等的分析,它們的結果是基本一致的。

事實26 在人類經濟史上發生過三次經濟革命。在歷史上先後發生的三次經濟革命是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和知識經濟興起,導致了經濟形態的三次轉變。在過去三百年裏,世界經濟的生産模式、核心技術、主導産業、基本結構、基本制度和基本觀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在不同經濟截面,不同國家的經濟形態有所不同。先後出現的基本經濟形態包括原始經濟、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以及一些過渡經濟形態和亞經濟形態。(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

中國網 2005年3月1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