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文章 ] [   ]
周小川詮釋國有銀行改革
中國網 | 時間:2005 年05 月13 日 | 文章來源:中國網

5月13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與國家開發銀行聯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承辦的2005年金融藍皮書《中國金融發展報告(2005)》發佈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舉行。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陳佳貴、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及國家開發銀行副行長劉克崮等出席會議並做了主題演講,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李揚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分別就該報告的重點問題及相關背景情況做了介紹,來自監管部門、業界及學術界的一百餘位代表與會並進行了研討及交流。

以下為周小川在發佈會上發言實錄: 

周小川:關於金融體制改革,大家注意到中行、建行的股份制改革,今年四月份又出臺了對工商銀行的財務重組股份制改革。大家注意不太多的就是股份制銀行其中有一部分已經變成了上市公司,另外一些正在努力進行改革,同時發展方向是按照企業制度進行股份改制,向上市公司這個方向去發展。與此同時,個別的城市商業銀行,特別是強一點的,對吸引戰略投資者,包括國外的戰略投資者能夠在這方面進行改革。最後一個層次是信用社,主要是農村信用社,農村信用社的特點就不一樣了。農村信用社從2003年8月份開始試點,2004年又推廣到全國29個省進行試點。所以,微觀方面的金融改革是2004年的一個重要內容,它和經濟形勢、金融形勢以及未來走向的很多問題都是有聯繫的。

周小川:我想在這裡講一下,從現在這個階段開始,大家都看到了中行、建行正在爭取實現在國際市場上的發行上市,對於這個問題,也有著各種不同的意見。有的同志比較重視發行上市這樣一個步驟,同時也有的同志提到主要還是應該加強內部改革、加強內部控制,不要太著急搞發行上市。這件事都在進程之中,大家也都很關心,也有的同志會懷疑抓緊發行上市是不是為了進一步解決財務問題,也就是補充資本金的問題,或者建立管理層激勵機制的問題,我想借這個機會講一下,對於這個問題還應該進行更多的研究和討論。

周小川:對於國有銀行改革來講,有很多看法,認為國有銀行改革涉及到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涉及到我們過去形成的不良資産,這是從宏觀角度來看的,也就是從金融穩定方面來看的。另外從微觀角度來看,任何經濟體制改革的發展,都是需要有健康的、有活力的、有競爭力的,能夠不斷創新的,能夠不斷為社會經濟提供良好金融服務的微觀組織,沒有這樣的組織,下一步的發展會缺少活力,就不可能為整個社會提供良好的金融産品和良好的金融服務,這是從微觀角度講。

周小川:我們國家的國有銀行存在著一個很明顯的問題,就是過去往往被看作是國家機關的一部分,論證銀行業微觀改革的時候,經常把它放在宏觀改革的部分裏頭,比方説過去改革的文件,大家都提到金融部分實際上是幾個不同部分,就像發展報告當中提到的,有一部分是宏觀問題,有一部分是微觀問題,是企業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是金融市場的問題,還有一部分是法制監管的問題,實際上是不同重點的。如果回憶90年代寫的文件來看,把金融的各項改革和各項任務基本方在宏觀調控裏面來寫,這個特點就是容易把它看成是政府的一部分來做,過去確實也是這樣,像政府的一部分,內部的運作也非常的機關化。

周小川:從銀行改革的難點來講,其中一個困難就是如何加大改革的力度,在內部就需要改革的動機,在外部就需要擺脫行政化的外部環境。從這個角度來看,它在很大程度也像其他國有企業。從國有企業來講,上世紀8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就強調企業的自主權,90年代初搞了國有企業改革落實企業經營自主權的決定或者轉變企業經營機制的條例,那是在1992年出臺的文件。對於國有商業銀行來講,長時間都沒有做到這一點。而且進展的速度也比較緩慢。

周小川:國有商業銀行從人來講,從所謂用人、用幹部以及能否用合適的激勵和獎勵機制來講,一直被外部看作是機關管理的一部分,有很多部門在約束它,不能夠真正按照金融企業的規律來進展。從財務方面來看也存在很多問題,可以看到在90年代的時候,銀行的財務有了不良貸款,可能不能夠按照實際損失概率來進行科學的分類,出現了壞帳不能及時核銷,有些稅收實際上針對的沒有獲得利潤的情況下已經上交了稅收,這些問題都面臨著改革,一個立足點就是如何看待這些銀行,是把它看作為經濟企業當中的一個成分,還是看作為機關事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財務方面的規定非常像機關事業的財務。

當然,我們還可以説企業應該有開發産品、自主定價、自主銷售、自己承擔風險等方面的自主權。但商業銀行在那個年代也不是這樣看待的。比如我們舉個例子,像NBS和IBS,已經申請了七年,現在在開始試點。作為工業企業,如果開發一個新産品要等待那麼長時間,會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這跟風險的承擔也有關係。如果比較國有商業銀行,從企業的角度還是向機關角度來講的話,這方面的轉變是比較慢的。

周小川:通過大型企業改革表明,在進行股份制改革,特別是轉變為上市公司,其中有一部分用高標準實現海外上市,在這過程當中,所有改革都得到了相當程度的加速,但也並不意味著上市完成了,好象改革就走到了終點,認為是最後一步,我認為不是最後一步,甚至連一半都沒有走到。這是一個里程碑,但實現這個里程碑當中一系列的改革,包括外部制約的改革和內部改革的動力都得到迅速的提升

周小川:説到改革內部動力,從銀行內部來講,也像很多企業一樣,領導層內部也有不一樣的人,有些人年紀也很大了,也不考慮新的發展需要,有的人會根據某種考慮,認為適應不了高度競爭、高度國際化金融市場錯綜複雜的局面,可能需要比較稍微平靜一點的環境,甚至過去機關化的方式對自己是一個保護。但是,多數銀行的中高層管理幹部都有一個非常強烈的改革願望。但這些願望,假如外部環境有很多制約,很多東西就進展不下去。再有一個,現代企業制度、銀行制度的建立需要內部的動力,而內部動力傳導下去,有時候也會有很大的問題,因為會有各種各樣的阻力,會有各種各樣的藉口,從而放慢改革的步伐。

周小川:因此,在股份制改革方面,按照上市公司或者國際市場發行的披露標準、監管標準、會計標準和公司治理原則等等這些準則的要求向前行動的時候,我們看到外部問題的解決和內部改革的動力都得到了實質性的加強。舉幾個例子來講,比如財務方面,在財務重組以後就開始設法吸引國際戰略投資者,而國際戰略投資者之所以認為這些機構是可以合作的,其中一個考慮就是你必須利用國際會計準則,而且要聘請國際會計師進行審計,原先過去財務上不符合的東西,原先認為問題不太大,但現在逐步凸現水面了。

周小川:從組織、幹部隊伍等等這些方面來講,也是有一個非常強的提升壓力。如果中間有些做法不符合公司治理的原則,這時候就會有更多的聲音,在發行上市的過程當中,你要請很多獨立董事,他們可能都要發表意見。

從行政干預的角度來講,我們都知道過去大量不良資産大部分來自於行政干預的,這一部分是所謂計劃經濟時期的行政干預,還有一部分是改革轉軌時期,在轉軌這個階段,有半商業化、半政策性的內容進行行政干預。

周小川:中國在1997年在亞洲金融風波的時候非常強調要停止行政干預,特別是中央政府不能搞,地方政府也不能搞,從而也改造了銀行的組織結構。實際上這個轉變也要花相當大的時間。在這個時間過程中,是逐漸減少的。逐漸減少跟人的意識有關係,認為這不是行政干預。但變為上市以後,按照這個情況公司治理就有很大的不同意見,以前認為不算為行政干預的東西,但現在都會浮出水面。公司治理在這個階段指定更加專業的或者國際聘請的風險控制管理人員,就會對這些提出疑問,認為是否會侵害投資者的利益。

周小川:另外,還有對退休職工的問題。過去來講,這幾家大銀行職工數量很多,退休人員也很多。這些退休人員的所有開支都打入成本,如果沒有一個被市場經濟原則所接受的退休養老制度的話,一些開支的性質在財務上就會發生變化,會推動你要把這方面的改革做好,而不是簡簡單單從未來成本開支當中覆蓋對已經退休的老職工的退休金和醫療的支出等等像這樣的問題。對於這樣的問題,是多年要解決的問題。

我記得十幾年以前有些商業銀行就在研究內部的激勵機制和退休制度問題。但是經過這麼多年都得不到解決。也就是説,這個進程在公司股份制改革同時排出時間表。加快推行發行上市的過程當中等於一步一步增大的改革的壓力,多年來未解決的外部約束問題、內部壓力問題開始得到了規範和解決因此,這是重要的一步,可能有些做研究的同志或者沒有做過商業銀行實際管理工作的同志,可能都體會不到,覺得這事究竟能起多大作用。我個人的想法,從去年到今年的觀察來講,我認為這個過程是非常大的。。

周小川:我也想強調,我們實現了股份制改造,實現了吸引戰略投資者,實現了符合國際原則的披露標準、會計標準、公司治理原則,這些都達到了,實際上上市並不是説改革就到達終點了,意味著前一半的路闖過了一關,後面還有很重的路。實際上改革是一個很長的過程,就像國有企業一樣,這是一個微觀的改革。像國有企業一樣,80年代講國企改革是改革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到現在仍舊在強調企業改革的路沒有走完。

周小川:國有企業也影射到商業銀行,好的公司發行上市,受到市場的監督,受到更高標準的要求。同時因為投資者的利益,使它和行政更明確的切斷,這是改革成功的模式和成功經驗,不僅在整個企業改革方面進行推廣,同時也在商業銀行方面進行推廣,可能也在其他方面推進的模式。這是我對十六屆三中全會內容的一個理解,從這個角度我跟大家探討一下國有銀行改革下一步所出現的股份制吸引戰略投資者,發行上市確實是改革實際性推動的一個重要步驟和重要的里程碑,我們要認真向前推動,把它做好,謝謝大家。

編輯信箱 ] [ 列印文章 ] [   ] [ 關閉窗口 ]
國內新聞24小時排行
國際新聞24小時排行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