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城市發展指標體系理論

(節選)

中國城市發展指標體系的設計依據,是提取城市結構與功能中反映城市系統整體變化和運作軌跡的報紙要素,追索其動態發展與變化的集聚點、發散點、突變點、轉捩點、波動點等的行為,由此對城市發展作出評價和度量。

在西納索為法國著名學者弗朗索瓦.佩魯《新發展觀》所作的序言中,引入了奧古斯特.孔德在19世紀所總結的名言:“就其實質而言,發展這一術語對於確定人類究竟在什麼地方實現真正的完美,有著難以估量的優勢……。”這裡,顯然把發展與進化有機地聯繫在一起。

許多學者有著共同的感觸,他們對發展問題(包括城市發展問題)的關注預示著經濟學及其所應用的分析方法,將發生某種根本的變革。其中必須強調指出,只要一談到發展,作為其行為主體的城市除了人之外似乎都不可能擔當,這是一個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主線的社會整體進化,它遠遠超過了“滿足人類生存”這一簡單的道德要求。由此出發,其合理的順延就逐漸地形成了導致“城市發展指標體系”産生的源頭。

産生突破性認識的“城市發展”內涵度量,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的特徵,即這種新概念特別強調城市所具有“整體性”、“內生性”和“綜合性”的含義。

所謂“整體性”是指這樣的一種觀點,即在城市系統各種因果關聯的具體分析之中,不僅僅考慮人類生存與發展所面對的各種外部因素,而且還要考慮其內在關係中必須承認的各個方面的不協調。尤其對於一個城市或整個世界而言,發展的本質在於如何從整體觀念上去協調各種不同利益集團、各種不同規模、不同層次、不同結構、不同功能的實體的發展。發展的總進程應如實地被看作是實現“妥協”(compromise)的結果。

所謂“內生性”,依照數學上的常規表達,是指描述城市系統內在關係和狀態的方程組的各個依變數,這些變數的調控將影響行為的總體結果。在實際應用上,“內生”的概念常被認為是一個國家或城市的內部動力、內部潛力和內部的創造力,如其資源的儲量與承載力、環境的容量與緩衝力、科技的水準與轉化力等。

所謂“綜合性”,當然不是簡單的疊加,它代表著涉及到城市發展的各個要素之間的互相作用的組合。這種互相作用組合包含了各種關係(線性的與非線性的、確定的與隨機的等)的層次思考、時序思考、空間思考與時空耦合思考。既要考慮內聚力,也要考慮排斥力;既要考慮增量,也要考慮減量,最終要把發展視作影響它的各種要素的關係“總向量”。

依照城市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城市運作的本質體現,設計了有104項基礎要素、19項狀態要素、5大支援系統和最終整合的綜合結果所組成的中國城市發展指標體系,分為總體層、系統層、狀態層、和要素層四個等級。通過層次分析的多級運算和權重閾值的時空判別,作為對中國城市發展進行基本評價、動態監測、合理調控、戰略參考的工具。

總體層:將表達中國城市發展的總體能力,它代表著宏觀識別國家城市化戰略實施的總體態勢和總體效果,以及對於中國城市化戰略實施動態調控的總體把握。

系統層:依照城市系統的理論解釋,將城市內部的邏輯關係和函數關係分別表達為:城市基礎實力支援系統、城市競爭能力支援系統、城市社會安全能力支援系統、城市管理能力支援系統和城市可持續能力支援系統。

狀態層:在每一個劃分的支援系統內、能夠代表系統狀態行為的關係結構。在某一時刻的起點,它們表現為靜態的,隨著時間的變化,它們呈現動態的特徵。

要素層:採用可測的、可比的、可以獲得的要素及要素群,對系統狀態層的數量表現、強度表現、速率表現給予直接地度量。本報告採用了104個“要素”或稱“指標”,全面系統地對於城市系統進行了定量的描述,構成了指標體系的最基層的要素。

在已經建立的城市發展指標體系中,屬於複合的、龐大的和具有理念性結構的體系,並不多見,整個世界總共不超過4個。而以系統理論和方法去構建的指標體系,除了中國的這套指標體系外,世界上還未發現有類似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

中國網 2005年3月1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