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市迴圈經濟:中國城市發展的戰略模式

(節選)

迴圈經濟是國際社會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種優選模式,它強調以迴圈生産模式替代線性增長模式,表現為“資源——産品——再生資源”和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做到生産和消費“污染排放最小化、廢物資源化和環境無害化”,以最小成本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發展迴圈經濟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全新的經濟運作模式。基於對環境的理解和認識,人類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三種模式。第一種是傳統模式。它不考慮環境因素,一味強調對環境的征服,缺乏保護環境的意識,是一種“資源—産品—污染排放”的單向線性開放式經濟過程。第二種是“過程末端治理”模式,它開始注意環境問題,但其具體做法是“先污染,後治理”,強調在生産過程的末端採取措施治理污染。結果,治理的技術難度很大,不但治理成本高,而且使生態惡化日益嚴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都很難達到預期目的。第三種是迴圈經濟模式。它倡導的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實現資源使用的減量化、産品的反覆使用和廢棄物的資源化為目的,強調“清潔生産”,是一個“資源—産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式迴圈過程,最終實現“最優生産,最適消費,最少廢棄”。

(一)迴圈經濟的生態學原理

城鄉共同構成區域。區域是一個“自然、社會、經濟”的複雜巨系統,也是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發展”四位一體的綜合管理體系。所謂迴圈經濟的概念,來源於自然生態系統長期進化的形成過程。一個成熟的、健康的生態系統,取決於其內部各個要素之間所具有的穩定關係,以及這些關係的互相作用、互相制約與互相影響,最終産生出生態系統整體效益的最大化,以及其中的物質流、能量流的平穩運作與流暢互補。廣大自然界的各類生態系統,既是自然歷史長期選擇的結果,又是參與進一步選擇的起點,其所表現出的結構與功能以及相應的生態、反饋、抗逆、共建共用,形成了一個有序的、具有自組織功效的、有較強抗干擾能力的和取得物質、能量損耗最小而系統內部尋求優化的整體運作模式。

在分析自然生態系統的宏觀構成中,一般均把一個生態系統劃分為“生産者”、“消費者”、“分解者”三個有機的成分。對於生産者而言,主要指地球上一切高級生命賴以生存的基礎,即綠色植物利用CO2與水,在太陽能的作用下,將輻射能轉變為化學能的過程,亦即通常所謂的“地球第一生産力”。這種合成的碳水化合物是地球上一切高級生命形式取得活力的基礎。所謂“消費者”,是利用第一生産力的各種群體、例如食草性動物、食肉性動物、雜食性動物等,它們的規模和等級一切取決於生産者所能提供的承載力。所謂“分解者”是指生産者在其生命過程中會産生出枯枝落葉或死亡體,而消費者在其生命過程中也會産生出廢棄物和死亡體,這些廢棄物通過分解者(主要由微生物)的作用、重新變成礦物質,再去參與生産者和消費者的活動。一個成熟的、健康的生態系統會將這三者的互相作用納入到一個整體的迴圈之中,即生産者會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二者所産生的廢棄物又會通過分解者(即通常所稱的“環境自凈能力”)完整地形成一個良性迴圈的有效系統。

借鋻於自然界這種長期進化的模式,在人類的發展中,也存在構成“生産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三者之間有機匹配,由此形成一種效率最高、物料最省、需求得到充分滿足,生態環境維繫良好的區域發展模式,即通常所謂的“迴圈經濟”模式。自18世紀以來的人類生産中,絕大部分的發展模式是一種單鏈式或支鏈式的非迴圈的、整體效益欠佳的方式,即人類利用從自然中所萃取的資源,經過運轉和加工,形成産品,供應市場,被消費者消耗,其間所産生的廢棄物,一律拋入自然環境之中。這種以成本外部化為自發特徵的過程所呈現的單向性,不經濟性和環境非友好性,已經對於自然界形成了巨大的威脅,人類的過度生産和消費所遺棄的廢物,只靠自然界本身的自凈能力已完全無法消納,使得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在全球尺度上蔓延,直到1950年之後真正達到了威脅人類自身生存的程度。由此人們從自然生態系統中開始學習健康迴圈的機制,並且認真地作為經濟發展模式的參照物,於是引發了一場經濟運作方式的偉大變革。

區域發展與社會經濟運作同樣具有生産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三大功能。

所謂生産者是指區域利用生産力要素的組合,産出滿足社會需求的各類産品,其中必然産生相應的廢棄物和污染物。

所謂消費者是指利用中間産品和最終産品的廣大用戶,他們在消費過程中也會産生不同的廢棄物和污染物。

所謂分解者是指對於上述各類廢棄物和污染物的解除、自凈和消納。

一個健康的區域應當能對上述三大功能實施綜合協調並達到流暢的迴圈。目前,由於單靠自然的自凈能力已不能有效地擔負起分解者的作用,因此必須通過人為地加大環保力度進行污染治理,去幫助區域緩衝能力的提高和自凈能力的恢復,從而實現“人類向自然的索取必須與人類對自然的回饋”相平衡的核心目標,這就是開創迴圈經濟的基本理念。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都在探索如何能將區域的環境與發展,有機連結起來並形成有效的互動體系,使其既能克服二者之間所産生的矛盾,又能利用二者之間所存在的互補關係,達到既要高速發展經濟,又要大力改善環境,形成一種健康的、和諧的與平衡的發展道路。在全國開展爭創迴圈經濟的行動,就是這種長期探索的結果,也是政府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手柄。

迴圈經濟的實施,有一套獨立的、嚴謹的和合理的指標體系,從而把環境品質、環境建設、環境管理同區域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文化建設,完整地結合在一起,既保證了環境促進經濟,又保證了經濟改善環境,達到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的良性迴圈,一改過去環保只是環境保護部門的事,將迴圈經濟變成了政府整體管理和綜合決策中一個有機的支撐點,真正把環境與發展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形成了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新合力。

(二)迴圈經濟的概念內涵和評價原則

傳統經濟運作方式遵循一種由“資源消耗——産品工業—一污染排放”所構成的物質單向流動的線性經濟。在這种經濟運作方式中,人類通過對資源的粗放型經營和一次性利用,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這种經濟生産的高消耗、高産量、高廢棄的現象直接造成了對自然環境的惡性破壞。按照生態規律利用自然資源和維持環境容量,重新調整經濟運作方式,實現經濟活動的生態型轉化的迴圈經濟,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歷史的一次突破性轉變,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方式。

經濟發展過程中,環境支援能力的變化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傳統增長階段:環境支援系統的壓力持續加大;第二階段是大力補救階段:環境負荷開始減速增長,一直達到區域環境承載力的最大壓力,其後逐步下降;第三階段是環境品質逐漸變好。現在發達國家雖然已經到達第三階段。這就是世界公認的“環境庫茨涅茲曲線”(EKC)。迴圈經濟在遵循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規律下,重構經濟系統,使其和諧地納入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能量迴圈過程,以産品清潔生産、資源迴圈利用和廢物高效回收為特徵的生態經濟發展形態。它要求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迴圈模式,將經濟活動高效有序地組織成一個“資源利用——清潔生産——資源再生”接近封閉型物質能量迴圈的反饋式流程,保持經濟生産的低消耗、高品質、低廢棄,從而將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破壞減少到最低程度。

迴圈經濟的本質是運用生態學規律為指導,通過生態經濟綜合規劃,設計社會經濟活動,使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共用資源和互換副産品的産業共生組合,使上游生産過程産生的廢棄物成為下游生産過程的原材料,實現廢物綜合利用,達到産業之間資源的最優化配置,使區域的物質和能源在經濟迴圈中得到永續利用,從而實現産品清潔生産和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環境和諧型經濟模式。它不同於傳統經濟的“高開採、低利用、高排放”,而是通過系統內部相互關聯、彼此疊加的物質流轉換和能量流迴圈,最大限度利用進人系統的物質和能量,達到“低開採、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迴圈經濟是系統性的産業變革,是從産品利潤最大化的市場需求主宰向遵循生態可持續發展能力永續建設的根本轉變。由迴圈經濟的概念內涵可以歸納出四點基本的評價原則,簡稱“3R”原則:

(1)迴圈經濟遵循“減量化”原則(Reduce),以資源投入最小化為目標。針對産業鏈的輸入端——資源,通過産品清潔生産而非末端技術治理,最大限度的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耗竭性開採與利用,以替代性的可再生資源為經濟活動的投入主體,以期盡可能地減少進入生産、消費過程的物質流和能源流,對廢棄物的産生排放實行總量控制。製造商(生産者)通過減少産品原料投入和優化製造工藝來節約資源和減少排放;消費群體(消費者)通過優先選購包裝簡易、迴圈耐用的産品,以減少廢棄物的産生。從而提高資源物質迴圈的高效利用率和環境同化能力。

(2)迴圈經濟遵循“資源化”原則(Reuse),以廢物利用最大化為目標。針對産業鏈的中間環節,對消費群體(消費者)採取過程延續方法最大可能地增加産品使用方式和次數,有效延長産品和服務的時間強度;對製造商(生産者)採取産業群體間的精密分工和高效協作,使産品——廢棄物的轉化週期加大,以經濟系統物質能量流的高效運轉,實現資源産品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3)迴圈經濟遵循“無害化”原則(Recycle),以污染排放最小化為目標。針對産業鏈的輸出端——廢棄物,提升綠色工業技術水準,通過對廢棄物的多次回收再造,實現廢物多級資源化和資源的閉合式良性迴圈,實現廢棄物的最少排放。

在實施迴圈經濟的區域規劃中,必須認識:

1、區域的發展基礎與生態評估(資源開發、能源利用、社會經濟發展、科技貢獻等地域基礎;生態迴圈服務價值估算、生態足跡分析、生態環境容載力確定等)。

2、認識迴圈經濟在區域、産業與行業中系統層次(物質、能量、資訊、資源、廢棄物流動的國際迴圈、國內迴圈、區域迴圈及其園區內的大、中、小迴圈系統層次;産業迴圈發展的橫向耦合、縱向閉合和區域耦合),由此制定科學的頂層設計。

3、迴圈經濟的産業鏈(體系)構建(第一産業鏈、第二産業鏈、第三産業鏈、三次産業鏈、産業鏈點、産業鏈面和産業鏈網及其清潔化、綜合化、生態化、減量化、迴圈化、資源化系統)。

4、迴圈經濟建設的時空佈局(以迴圈經濟為核心的生態經濟體系、可持續利用的自然資源保障體系、山川秀美的生態環境體系、人與自然和諧的人口生態體系和科學高效的能力支援保障體系等建設;生態産業示範區建設、生態産業園建設、産業生態化建設;産業迴圈發展區劃、三次産業時空發展時序、産業迴圈發展時空部署)。

5、迴圈經濟發展的綠色保障制度體系(綠色制度環境——綠色資源制度、綠色産權制度、綠色市場制度、綠色産業制度、綠色技術制度等;綠色規範制度——綠色生産制度、綠色消費制度、綠色貿易制度、綠色包裝制度、綠色回收制度等;綠色激勵制度——綠色財政制度、綠色金融制度、綠色稅收制度、綠色投資制度等)。

迴圈經濟對區域生態經濟系統的整體優化運作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性指導作用,發展迴圈經濟將成為區域可持續發展向生態化建設高速邁進的有效實現途徑。按照迴圈經濟原理來重組區域産業結構,優先鼓勵環保型高新技術産業和功能型第三産業的發展,逐步調整淘汰傳統産業。組建資源閉路自迴圈的産業生態園區,加大對環境無害化技術的聯合攻關,逐步實現生態要素價格市場化,建立環境資源的生態補償制度,通過區域迴圈經濟的構建,提升國家或地區的綜合競爭力。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

中國網 2005年3月1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