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城市化進展的世界背景

(節選)

2000年7月在柏林舉行的“2l世紀城市未來”國際會議發表的《2l世紀世界城市發展報告》指出:世界城市發展主要呈現三類形態。

第一類是非正規城市過量發展、主要表現為人口高增長,生育率高,移民多,居住簡陋,環境和醫療衛生條件差,管理空白多,城市居民相對貧因,這類城市主要集中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印巴次大陸等地區。

第二類是富有經濟增長活力的城市、特點是人口增速下降,部分城市面臨老齡化問題、這類城市主要集中于東非、拉美、中東等中等收人的發展中國家。

第三類是人口老齡化擴大、發展動力減弱的成熟型城市,這類城市主要集中在北美、歐洲、澳大利亞和東亞部分地區。

世界城市面積只佔陸地面積的2%,卻居住著地球一半左右的人口,耗用全球生活用水量的65%,工業木材總用量的76%,排放二氧化碳佔全球排放總量的78%。目前世界城市人口的2/3以上居住在發展中國家,其中貧困人口約15億,這其中至少有6億人無足夠住房,11億人呼吸不到新鮮空氣,因飲水不潔每年死亡約1000萬人,生活條件日趨惡化,不安全因素存在。

2l世紀全世界城市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降低人口增長率、提高生産率、減少環境污染、迴圈利用資源、建立城市網路等五大任務將成為全球城市的共同責任。

展望2l世紀世界城市發展總趨勢,從2000年到2025年、世界城市人口將從l 995年的24億猛增至50億、佔世界總人口的比例由47%升至61%。世界城市人口爆炸式增長主要集中于發展中國家,在未來25年裏、拉美、加勒比海地區、亞洲、非洲的城市人口將翻一番。中國城市化率也將從1999年的30.9%增長到2025年的55%左右、城市人口從1999年的3.89億增加到2025年8.3億~8.7億、翻一番以上。世紀之交的2000年,全世界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已有325個、超過1000萬人口的超大城市有20個、預計到2006年,世界人口的一半即32億將是城市居民。

世界城市化發展的主要特點是:發展中國家成為城市化浪潮的主體;居住在大城市中的人口增多,大城市發展速度加快,世界經濟結構性變化、如服務業、交通業、通信業的革命成為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等。

估計到2015年,全世界將有358個超百萬人口和27個超千萬人口的大和特大城市。在經濟全球化大趨勢中推動城市化,將會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讓更多的人從這一歷史進程中獲益、緩解當代世界主要的經濟與社會問題,使各國共用與經濟發展有關的各類知識,在商品、服務及其他生産要素加速流動中為全人類提供福祉。

國際比較表明,中國工業化目前處於中期階段,工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在全球最高,而城市化水準並沒有快速跟進,具有突出的非對稱性特徵。按照美國經濟學家錢納利(Chenery) 採用“典型事實”統計方法揭示,隨著收入水準提高,工業化與城市化同步發展是工業化階段一個經濟實現穩態增長的重要條件。因此,我們首先選擇同等收入水準和同等工業化水準的國家來進行國際比較。

一般來説,一個國家的城市化水準,是該國經濟發展水準的結果,或者説隨著每人平均收入水準的提高,城市化水準應該相應得到提高。從長期趨勢看,中國的確遵循了這樣的一般規律。在改革以前每人平均收入提高較慢,城市化水準提高也較慢,改革以後兩者速度都加快了。但從國際比較來看,迄今為止中國城市化的進程仍然滯後於經濟發展水準。在表2.9中, 1997年中國按購買力平價法計算的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在世界排位第65,選取相關國家則是排位在第60到69之間,也就是説這些國家與中國處於大致相同的發展階段。如果中國的結構變化是接近於典型化的,那麼隨著收入增長和工業化水準提高,城市化水準、農業勞動力比重、農業産值比重都應該與這些國家有類似的變化。但事實上在相同的發展階段上,中國在上述結構變化的指標上面都呈現出明顯滯後的特點。

工業化發展不僅是將勞動力從農業部門轉移到工業部門的過程,而且也是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積聚的過程。隨著工業化發展,人口和勞動力在城鄉之間的流動推動了城市化水準不斷提高。由於實行城鄉分隔發展的政策,工業集中在大中城市,既不需要周圍地區的産業結構互補,也沒有拉動相關産業的發展,導致了城市結構小而全、大而全,阻礙了城市化的正常發展。根據世界銀行對133個國家和地區由高到低的統計排位,1997年中國的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排為第53位,而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僅排第110位。表2.5顯示了同等工業化水準下城市化水準比較。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平均差距在20個百分點以上,這大大不同於一般的發展經驗,使得中國的城市化水準出現非典型化特徵。

中國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如果與世界發達國家進行比較,可以反映出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

從表2.7中能夠清楚地顯示:中國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集中度比世界平均低5個百分點,中國比中收入國家低11個百分點,中國比高收入國家低21個百分點,中國比美國低28個百分點,中國比日本低26個百分點,中國比德國低30百分點。中國大城市的規模明顯地低於世界水準,尤其低於發達國家的水準,導致了象上海、北京這樣全國最大的城市,所産出的國民財富比重遠遠低於世界其他大城市的水準,例如:東京的GDP佔日本全國的18.6%,倫敦的GDP佔英國全國的17.0%,漢城的GDP佔南韓全國的26.0%,而北京的GDP佔全國的比重只有2.5%,上海的GDP佔全國的比重也只有4.6%。統計指出,上海的GDP總量僅為香港的1/4,東京的1/20。以上的對比使我們看出,中國的城市化率低,中國的城市中大城市的人口規模與經濟規模都偏小的現象,對於中國經濟發展的制約,已經到了必須認真加以考慮的時候了。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

中國網 2005年3月1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