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十大科技進展

2004年1月12日,582名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出2003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它們分別是:

一、 首次載人航太飛行獲得圓滿成功。2003年10月15日,中國首位航太員楊利偉乘“神舟五號”飛船成功升空,繞地球飛行14圈後安全著陸。

二、揭示水稻高産的分子奧秘和超級雜交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所李家洋院士和中國水稻所錢前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不僅發現了控制水稻“分蘗”的基因,而且成功分離和克隆了這一基因,在揭示水稻高産的分子奧秘上獲得突破性進展。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主持的“超級雜交稻育種”項目,在湖南省兩處示範田平均每公頃産量分別達到12112公斤和12261公斤,為大面積種植超級雜交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抗擊“非典”科研取得階段性重大成果。中國科技人員從“非典”患者的標本中分離出冠狀病毒,研製出“非典”快速診斷試劑,開發出一批防治“非典”藥品;在“非典”病原學、臨床診斷與治療、生物防護裝置等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完成了“非典”病毒滅活疫苗研究,並進入臨床試驗。

四、奈米技術研究取得新進展。中科院金屬所材料科學國家實驗室採用表面奈米化技術,在300攝氏度的溫度環境中成功實現純鐵塊的表面氮化,突破了長期以來金屬材料表面氮化應用中的技術“瓶頸”。中科院物理所國際量子結構中心研製成功的一種新奈米材料—全同金屬奈米團簇,在硅金屬的基片上成功種入鋁原子,其大小為1.5奈米,分佈十分均勻,形成一種人工的兩維晶體。他們已經這樣製備了16種不同的人工晶體。

五、上海建成世界上第一條商業化運營的磁浮列車示範線並運作成功。這是中德兩國在高科技領域合作的重大成果。磁浮列車線全程33公里,列車時速430公里,單向運作時間僅8分鐘。上海科技人員進行了140多個科研項目的試驗,並獲得了8項專利,使磁浮系統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準,中國繼德國、日本之後成為第三個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

六、三峽水庫蓄水成功、永久船閘通航、首批發電6台機組全部投産,創造出水電安裝和投産世界紀錄。長江三峽工程壩前水位現已達到135米,三峽工程雙線五級船閘被視為當今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內河船閘。

七、量子通信實驗領域取得重大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量子物理與量子資訊實驗室成功實現了量子糾纏態的濃縮,並利用這一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遠距離量子通信中最為關鍵的單元器件—量子中繼器,為未來遠距離量子通信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八、百萬億數據處理超級伺服器研製成功。由中科院計算所國家智慧電腦研發中心聯合曙光公司共同推出的曙光4000L,整個系統由40個機櫃組成,有644個CPU,每秒3萬億次峰值速度,644G記憶體,百萬億字節存儲。該系統最大可“線上”擴展到80個機櫃,每秒峰值速度達6.75萬億次,並可同時適用於高性能“科學計算”和“資訊服務”兩大領域。

九、可控熱核聚變實驗研究獲得重大突破。中科院電漿體所在HT-7超導托卡馬克實驗中,獲得超過一分鐘的電漿體放電,從而使HT-7超導托卡馬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能産生分鐘量級的高溫電漿體的實驗裝置。

十、發現長著四個翅膀的恐龍。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周忠和博士及其同事,通過研究遼寧的恐龍化石材料,發現鳥類的恐龍祖先長著四個翅膀,很可能具有滑翔能力,為鳥類飛行起源於樹棲動物、經歷一個滑翔階段的假説提供了關鍵性證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