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18個國家地區現代化的基本事實和特點

(節選) 

1、地區現代化的基本事實和特點

事實一,地區現代化是客觀存在的。在18個國家171個地區的發展過程中,地區經濟差距的收斂和發散,地區發展水準的趨同和趨異,地區相對水準的追趕和退步等現象,普遍存在。地區相對水準的變化包括:先進更先進、先進保先進、後進趕先進、先進退步為後進、後進仍然為後進等現象。這些與國家現代化現象是基本一致的。

事實二,地區現代化遵循國家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在18個國家的地區現代化過程中,經典現代化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第二次現代化的知識化和資訊化等現代化的基本規律,都被地區歷史統計數據和學者們的分析所驗證。地區現代化包括政治現代化,政治現代化的主體是國家,地區的政治現代化是由國家政治決定的,儘管地區也可以進行政治制度創新。顯然,沒有政治現代化,就沒有全面的國家現代化和地區現代化。

事實三,地區現代化不是地區所在國的國家現代化的簡單“縮小”。地區是國家的組成部分,地區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組成部分。地區現代化的平均水準,大致等於國家的現代化水準。但是,國家內部地區現代化的模式和道路具有多樣性,例如,美國50個州和195個縣的現代化,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等方面,與美國國家現代化有很多不同。

事實四,地區現代化過程中的地區互動和相互依存。地區之間既相互競爭,又相互依存。在自由競爭條件下,地區現代化水準比較高的地區,可以將現代化成果輻射和擴散到現代化水準比較低的地區;同時,可以從現代化水準較低的地區吸取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資源(包括人力資本、金融資本和物質資源),還可能向後者轉嫁現代化的一些負面因素(如污染産業等),導致地區差距擴大。地區之間的經濟和人口流動,國家干預,例如國家可以通過財政和政策杠桿(轉移支付和優惠政策等)調節,可以促進地區間的協同發展。

事實五,地區現代化與地區基礎能力的關係緊密。例如,歐盟地區現代化過程中比較成功的地區都具有如下特點(Cuadrado-Roura 2001):

①地區城市系統在經濟增長和生産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型城市和人口在4~15萬的小型城市有明顯優勢,大城市特別適合於吸引和發展新工業。城市競爭力反映了地區競爭力。

②容易獲得人力資本,合格勞動力的穩定供應,在媒體上傳播本地的高水準教育。

③開放和參與能力(Accessibility)。高度開放,方便進入國際市場,能夠參與國家政治和經濟政策制定,迅速進行創新和技術開發等。相關基礎設施如資訊中心、技術研究所和科技中心等,可以作為促進這種能力的渠道和網路。當然,還要能從外部接受這些要素。

④容易獲得先進的生産服務。如戰略規劃、技術諮詢、商業化和出口、研究與開發、專業的金融服務等。

⑤地區組織系統非常重要。有競爭力的地方政府,能夠與中央政府、其他權力機構和民間組織形成合作網路,地方政府有能力申請和開發新計劃。

⑥具有吸引外部投資的“吸引力”,或者能夠參與太平洋地區的合作開發。

⑦對於地區發展,在衰退和困難工業領域有大型企業是一種負面因素,與之相反,有優勢的從事不同生産活動的中小企業是一種積極因素。

事實六,地區現代化具有不平衡性。從18個國家地區現代化的發展水準和發展階段看,不同國家的地區現代化存在很大差距。發達國家的地區差距小于發展中國家,進入第二次現代化的國家的地區差距小于處於第一次現代化的國家。

2、地區經濟現代化的基本事實與特點

在經濟領域,地區現代化與國家現代化具有基本相同的規律,又有一些不同特點。而且,一級經濟和行政地區(相當於中國的省級地區)和二級行政地區(相當於中國的縣)的經濟現代化的內容和特點也有一些差別,需要區別對待。

事實七,同國家經濟現代化一樣,地區經濟現代化的基本特徵是生産力水準的提高。地區每人平均GDP和地區勞動生産率(GDP/工作小時)等在穩步上升。

事實八,如果把農業比重下降簡稱為“非農業化”,那麼,在國家和一級地區,“非農業化”是經濟現代化的基本特徵;在二級行政地區,“非農業化”不是絕對的。

發達國家一級經濟和行政地區,農業增加值比重和農業勞動力比重下降到2%左右;在發達國家如美國二級行政地區(縣級地區),農業增加值比重和農業勞動力比重具有下降的趨勢,但是,農業增加值比重與現代化水準的相關性不明顯(事實上與國家農業政策關係緊密),農業勞動力比重仍然與現代化水準,有一定的負相關性。

事實九,地區工業比重從上升到下降,經歷工業化和非工業化兩個階段;有些地區在工業化沒有完成的時候,就進入非工業化階段。

發達國家的經濟現代化在完成工業化後,才進入非工業化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些發展中國家,在工業化沒有全面完成的時候,就出現工業增加值比重下降,工業勞動力比重上下波動甚至下降的現象,已經具有非工業化的部分特點。這説明,發達國家的非工業化轉型已經對發展中國家産生巨大影響。

事實十,如果把服務業比重大幅度提高稱為經濟服務化,那麼,地區經濟服務化是必然的。在國家和一級地區,服務業比重上升和比重趨同。在美國二級行政地區,服務業比重上升和趨同,但地區差別非常大。2000年,美國3個州195個縣中,19個縣服務業勞動力比重超過80%(其中2個縣服務業勞動力比重超過90%),9個縣服務業勞動力比重低於50%;26個縣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超過80%(其中4個縣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超過90%),24個縣服務業增加值比重低於50%(其中3個縣服務業增加值比重低於40%)。

3、地區社會現代化的基本事實與特點

在社會領域,地區現代化與國家現代化是基本一致的。由於國家內部不同地區發展的不同步,地區社會現代化與本國的國家現代化相比,具有多樣性。

事實十一,同國家社會現代化一樣,地區社會現代化的基本特徵是居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地區生活水準的改進,主要表現有:醫療服務水準提高、平均預期壽命延長、嬰兒存活率提高、生活環境品質改善、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加、恩格爾系數下降(食物消費佔總消費的比例下降)、蛋白質攝入量合理增加(在合理範圍內增加)、社會保障體系覆蓋率提高、家庭耐用消費品(電器和轎車等)的品質和普及率提高等。

事實十二,如果把人口大規模向城市集中稱為“城市化”、把城市人口大規模向郊區和鄉鎮分散稱為“非城市化”,那麼,在國家和一級地區,社會現代化經歷城市化和非城市化兩個階段。“非城市化”的實質是城市文明向郊區和鄉鎮擴散,所以,《中國現代化報告2002》把“非城市化”稱為“城市擴散”。在“非城市化”階段,城市人口逐步分散,同時部分老城市在擴張,新城市還在誕生。其主要特點是:中心城市的郊區人口快速增長(郊區化),都市(中心城市和它的郊區)人口快速增長(都市化),城市和都市人口密度下降等。

事實十三,地區現代化包括社會基礎設施的現代化。社會基礎設施現代化經歷“物質生活基礎設施”和“知識資訊基礎設施”兩個發展階段。地區“物質生活基礎設施”包括地區公共事業設施(供水、供電和供氣等)、公共交通基礎設施(鐵路、民航和水泥高速公路等)、物流基礎設施、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工業時代通訊基礎設施(電話和電視等)等。地區“知識資訊基礎設施”包括資訊網路基礎設施(資訊高速公路等)、衛星和移動通訊基礎設施、數據庫和知識庫、地區創新體系的基礎設施(高等教育機構、科研機構等)等。在發達國家,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兩個階段是先後進行的;在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目前的地區現代化,同時包括兩個階段的內容。

4、地區知識領域現代化的基本事實與特點

在知識領域,地區現代化與國家現代化有高度的一致性。由於知識具有自由流動和利益溢出等特徵,國家以及一級地區和二級地區知識領域現代化的戰略選擇和表現有一些差異。

事實十四,同國家知識領域現代化一樣,地區知識領域現代化的基本特徵是地區科學知識和資訊的生産能力和普及程度的提高。地區知識領域現代化的主要表現是:成人識字率提高、義務教育普及率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率提高、職業教育、成人再教育和終身學習不斷發展、知識生産和創新能力(科技經濟和人員投入強度)提高、電話電視(電話、傳真、廣播和電視等)普及率提高、電腦和因特網普及率提高等。

事實十五,發達國家地區知識領域現代化經歷“義務教育與電話電視普及”和“知識化與資訊化”兩個階段。發達國家地區在20世紀70年代前後,已經完成普及12年(左右)免費義務教育、普及電話和電視等,完成工業化所需要的知識和資訊普及。70年代以來,以個人電腦、因特網和移動通訊為技術基礎,以普及高等教育和終身學習為主要特徵,知識化和資訊化成為第二次知識現代化的主題。

事實十六,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地區知識領域現代化的發展模式不同。發達國家地區知識領域現代化的兩個階段是先後進行的,具有“自然進化”的特點。發展中國家地區知識領域現代化就有多種模式,一種是跟蹤模倣發達國家的兩階段模式,一種是在推進普及免費義務教育和普及電話電視的同時,推進知識化和資訊化。

地區現代化的16個事實,只是地區現代化的基本事實中的一部分。由於篇幅的限制,更因為我們研究工作的不夠深入,還有大量的地區現代化的基本事實,沒有包括在內。它們等待大家的發現、總結和歸納。地區現代化理論研究工作,尚處於起步階段。(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

中國網 2004年2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