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美國的地區現代化

(節選)

關於美國的國家現代化,我們已經有了初步認識。關於美國國家現代化的定量評價,可以參考前三期《中國現代化報告》。關於美國國家現代化的定性描述,可以參考國內學者的研究。現在,我們來分析美國地區現代化的特點。

1、美國一級經濟地理地區的現代化

美國一級經濟地理地區有多種劃分方法(圖1-9)。例如,根據美國人口統計署(BOC)的地區劃分,美國分為東北、中西部、南部和西部等四大地區,這四大地區又可具體分為新英格蘭、中大西洋、東北中部、西北中部、南大西洋、東南中部、西南中部、山區和太平洋沿岸地區等九個地區。美國經濟分析署(BEA)把美國分為八大經濟地區:新英格蘭、中東部、大湖、平原、東南、西南、落基山區和遠西部地區。

(1)美國四大地區的現代化

其一、四大地區的現代化水準

由於缺少四大地區的完整統計數據,目前,我們尚不能對它們的現代化水準進行評價。但可以肯定,四大地區現代化水準是不同的,它們現代化水準的平均值,大致等於美國平均現代化水準。我們不妨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指標,來分析地區的現代化水準。

反映地區現代化水準的指標很多,有經濟指標如勞動生産率,有社會指標如城市化等。從這兩個指標可以看出,美國四大地區現代化水準的相互差距,以及差距的變化。

其二、四大地區現代化進程中的深刻變化

在20世紀裏,四大地區在經濟、社會和知識等領域的現代化趨勢與美國國家的現代化趨勢是基本一致的,但四大地區發展是不同步的,它們在不同領域的變化速度是不同的。

由於四大地區現代化水準不同,在不同領域的發展速度不同,必然導致地區現代化模式的不同和地區人口結構的變化。這個推論得到美國學者的研究結果和美國人口統計署的人口統計數據的證實。

(2)美國八大地區的現代化

其一、八大地區的現代化水準

由於缺少八大地區的完整統計數據,目前,我們尚不能對它們的現代化水準進行評價。同樣可以肯定,八大地區現代化水準是不同的,它們現代化水準的平均值,大致等於美國平均現代化水準。同樣地,可以選擇幾個有代表性的指標,來分析它們的現代化水準。

地區現代化包括經濟現代化、社會現代化等內容。衡量經濟和社會現代化的指標很多,這裡以經濟結構(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等三次産業結構)、就業結構和每人平均收入為例,分析八大地區現代化水準的相互差距,以及差距的變化。

從上述三個案例可知,美國八大地區的現代化水準是不同的,它們的現代化水準在不斷提高,落後地區在逐步趕上先進地區的現代化水準。顯然,這與四大地區分析結果基本一致。

其二、八大地區現代化進程中的深刻變化

在20世紀裏,美國八大經濟地區在經濟、社會和知識等領域的現代化趨勢與美國國家的現代化趨勢是基本一致的。同時,八大地區發展是不均衡的,八大地區在不同領域的變化速度不同。從案例八和案例九可知,在地區現代化過程中,地區發展是不同步的;在同一時刻,不同地區有不同發展模式;不同地區相互競爭,出現了不同的産業特色。

2、美國城市和農村地區的現代化

根據經濟地理特點和統計的需要,美國人口統計署把美國地區分為城市地區和農村地區、都市地區和非都市地區。其中,城市一般指人口在2500人以上的人口聚居地,其他地區為農村;都市一般指人口超過10萬(新英格蘭地區為7.5萬)的人口密集區,由中心城市(城區)及其郊區組成,城區人口超過5萬,其他地區為非都市地區。顯然,兩種界定是交叉的,都市地區包括5萬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及其周圍郊區(即周邊的小城市和農村);非都市地區包括其他的小城市和農村地區。這裡的小城市指人口為2500~50000人的城市。

其一、城市和農村地區的現代化水準

由於缺少完整的統計數據,目前,我們尚不能對美國城市和農村現代化水準進行評價。由於美國城市人口比例已經達到79%,都市人口比例達到80%,所以,可以説美國是一個城市社會。大體上,美國都市地區可以代表城市地區、非都市地區可以代表農村地區,它們現代化水準的平均值是美國平均現代化水準。

事實上,美國都市地區現代化水準高於非都市地區,城市現代化水準高於農村。從案例十和案例十一可知,通過比較都市地區和非都市地區每人平均收入的差距、産業結構和結業結構水準,可以驗證這個結論。

雖然美國農村地區現代化水準低於城市地區,但是,這種差距是非常有限的。不妨以每人平均收入和資訊化水準為例。案例十表明,1975年美國遠西部地區(太平洋沿岸地區)都市每人平均收入與非都市每人平均收入之比為1.1,城市和農村每人平均收入基本持平;2001年,美國中東部地區都市每人平均收入與非都市每人平均收入相差最大,兩者之比達到1.5。表明農村和城市的每人平均收入差距不大。案例十二説明,2000年,美國農村資訊化水準與中心城市相當,但低於全國平均值。

其二、城市和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深刻變化

在20世紀裏,美國城市和農村在經濟、社會和知識等領域的現代化趨勢與美國國家的現代化趨勢是基本一致的,但有些方面是不同的。例如,美國人口密度在增加,美國城市和中心城市人口密度在減少,郊區人口密度在增加,農村人口密度變化不大。美國農村人口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2000年農村裏大約8%的居民是農業人口,92%的居民是非農業人口。

從上面的事實可以看出,美國地區每人平均收入、産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等指標的發展趨勢和過程,基本上與美國國家相關指標的發展是一致的;部分地區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變化與國家變化略有不同。同時,地區發展不平衡,後進地區在追趕先進地區。這與先進國家和落後國家之間的追趕是一致的。

3、美國一級行政地區(50個州)的現代化

(1)美國50個州的現代化水準

50個州第一次現代化水準。1960年美國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第一次現代化實現程度達到100%。到1980年,美國50個州都已經完成或基本實現第一次現代化,其中,42個州全面完成第一次現代化,8個州基本實現第一次現代化,它們分別有1個指標沒有達到第一次現代化標準。1990年,美國有46個州全面完成第一次現代化,有4個州分別有1個指標沒有達到第一次現代化標準。2000年,美國有46個州全面完成第一次現代化,有4個州分別有1個指標沒有達到第一次現代化標準。這4個州分別是緬因州、密西西比州、佛蒙特州和西弗吉尼亞州,沒有達標的指標都是城市人口比例指標。特別是緬因州,城市人口比例從1980年的48%下降到2000年的40%。

50個州第二次現代化水準。1970年美國進入第二次現代化。在美國50個州中,1980年有23個州進入第二次現代化,1990年有40個州進入第二次現代化,2000年至少有45個州進入第二次現代化。2000年,第二次現代化指數排前10位的州是:馬薩諸塞州、康涅狄格州、新澤西州、加利福尼亞州、科羅拉多州、特拉華州、華盛頓州、明尼蘇達州、新罕布希爾州和馬利蘭州;第二次現代化指數排後10位的州是:蒙大拿州、阿拉巴馬州、俄克拉何馬州、南達科他州、路易斯安那州、南卡羅來納州、肯塔基州、西弗吉尼亞州、阿肯色州和密西西比州。密西西比州第二次現代化指數為79點,與中等發達國家水準相當。美國50個州第二次現代化水準的地區分佈是不均衡的(圖1-18)。

50個州綜合現代化水準。綜合現代化水準反映地區現代化水準與世界現代化前沿水準的相對差距。如果綜合現代化水準指數為100點,則表示地區現代化水準已經達到世界現代化前沿水準;綜合現代化水準指數越小,表示地區現代化水準與世界現代化前沿水準的差距越大。2000年,美國馬薩諸塞州、康涅狄格州和新澤西州的綜合現代化水準指數為100點,這3個州現代化水準已經達到世界現代化前沿水準;加利福尼亞州等24個州的綜合現代化水準指數超過90點,佛羅裏達州等15個州的綜合現代化水準指數約為80~90點(小于90點),路易斯安那州、肯塔基州、緬因州、阿拉斯加州、西弗吉尼亞州、蒙大拿州、懷俄明州、阿肯色州和密西西比州等9個州的綜合現代化水準指數小于80點(大於70點)。

由此可見,美國50個州的現代化水準是不一樣的,地區現代化水準的差距是存在的。由於各州的現代化水準不同,落後的州如何追趕先進的州、先進的州如何保持領先地位,就成為國家現代化過程中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這就是説,在發達國家如美國,地區現代化是長期存在的現象

(2)美國50個州現代化進程中的深刻變化

在完成對50個州現代化水準分析後,再來看看它們在20世紀裏發生的深刻變化,這樣可以增加我們對地區現代化規律的認識。首先看一看一個州的現代化過程,然後再分析各州之間的現代化水準差距的變化。

其一、20世紀50個州現代化過程中的深刻變化

在20世紀,50個州在經濟、社會和知識等領域的現代化,與美國全國的現代化趨勢大體是一致的。在有些領域,各個州的變化速度和特點略有不同。

經濟領域的現代化。50個州勞動生産率(每人平均GNP)在不斷提高,農業增加值和勞動力比重在不斷下降,服務業增加值和勞動力比重上升,49個州工業增加值和勞動力比重從上升轉為下降(從工業化到非工業化),南達科他州工業增加值和勞動力比重仍然在上升。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美國49個州中至少有12個州的工業化是不充分的,或者沒有完成工業化。由此可見,地區現代化,需要經歷工業化階段,但是,可以在工業化沒有完成的時候,就進入非工業化。這與經典的國家現代化有所不同,國家現代化須經歷和完成工業化。

社會領域的現代化。50個州的社會發展指標,如人口增長、城市化、都市化、醫療服務、預期壽命、嬰兒存活率、就業結構和每人平均收入等的變化,與美國國家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但是,2000年有4個州的城市化率低於50%,有13個州都市人口比例低於50%,有7個州先後出現城市人口比例的下降。表明地區城市化進程是相對多樣化的。

根據美國人口統計署的報告,1990年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有249個(不含2個新城市),其中56個城市的人口在1980~1990年期間在減少,人口減少的城市約佔城市總數的29%。

社會現代化過程中一個值得特別關注的現象是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變化。有大量文獻研究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變化。美國人口統計署進行了50多年的收入分配不平等研究,測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常用方法是吉尼系數。它們發現,從1947年到1968年,美國家庭收入吉尼系數從0.376下降到0.348,下降了0.026(或7.4%);從1968年到1994年,美國家庭收入吉尼系數從0.348上升到0.426,上升了0.078(或22.4%)。研究結果説明,在20世紀,1968年是美國家庭收入最平等的一年;在40~60年代,美國家庭收入不平等縮小了;而在70~90年代,家庭收入不平等擴大了。

1955年,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茨提出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形模型,認為在工業化過程中,早期收入不平等擴大,中期是短暫的穩定,後期收入不平等縮小。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在美國工業化過程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確實存在一個從擴大到縮小的發展過程,20世紀上半葉美國個人收入分配不平等從擴大到縮小的變化就是一個例證。但有些學者對此有不同看法。

事實上,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倒U”形模型是一個簡略的形象化比喻;美國工業化過程中,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發展軌跡,並不是一條“倒U”形的平滑曲線,而是一個具有“倒U”形特點(或者説是具有“倒U”形發展趨勢)的波浪形曲線。

美國經濟學家還發現,美國收入分配不平等縮小的趨勢,到20世紀70年代就終止了,取而代之的是收入分配不平等擴大。美國國家經濟研究署的經濟學家(Piketty and Saez 2001)認為,20世紀70年代以來,收入分配不平等擴大是由新的工業革命和創新引起的,這種不平等擴大到某個點後,也會開始縮小。

知識領域的現代化。50個州的知識發展指標,如中學入學率、大學入學率、電話和電視普及率、電腦和因特網普及率等的變化,與美國國家的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其二、20世紀50個州現代化過程中的地區差距

關於1980~2000年期間50個州現代化水準的地區差距,前面已經進行了評價和分析。在20世紀裏,50個州現代化水準的地區差距,發生了什麼變化呢?由於沒有20世紀早期50個州的完整統計數據,不能進行現代化水準定量評價。一種替代方法是選擇有代表性的現代化指標,進行地區差距分析。比較常用的指標包括每人平均收入、每人平均GDP、經濟結構、城市化、生活品質等指標。衡量地區差距的方法包括兩類: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分析。

絕對差距分析:極差(最大值—最小值)和標準差等。相對差距分析:相對差距系數=(1—最小值/最大值)×100%、相對差(最大值/最小值)、變異系數(標準差/平均值)、吉尼系數和泰爾系數等,用σ收斂或β收斂分析指標的趨同或趨異(收斂或發散)。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署的經濟學家(Barro and Martin,1990)發現,在1840~1880年期間,美國29個州每人平均收入出現σ發散,即相對差距擴大;在1880~1980年期間,48個州每人平均收入出現σ收斂,即相對差距縮小;1980年以來,48個州每人平均收入出現σ發散,即相對差距擴大。總體上説,在1880~1988年期間,48個州每人平均收入相對差距縮小。

美國經濟分析署的經濟學家(Bernat, 2001)分析了美國50個州每人平均收入的變化。在1950~1973年期間,美國50個州每人平均收入相對差距在縮小;1973年以後,每人平均收入相對差距縮小的趨勢就停止了,而是出現上下波動。如果把每人平均收入最高的阿拉斯加州排除在外,其他49個州的每人平均收入相對差距,在1950~1978年期間縮小,1978年後擴大。

根據美國經濟分析署的數據,在1977~2000年期間,美國50個州每人平均GSP(大致等於州的每人平均GDP,即州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的絕對差距(極差和標準差)出現上下波動,但2000年絕對差距比1977年大;相對差距(相對差和變異系數)出現上下波動,但2000年相對差距比1977年小。每人平均GSP大致反映各州的勞動生産率水準。美國50個州勞動生産率的差距是波動的,20世紀後期的發展趨勢是絕對差距擴大,相對差距縮小。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威廉森提出地區經濟差距的“倒U”形模型,認為在經濟發展早期地區經濟差距擴大,後期地區經濟差距縮小,地區經濟差距的軌跡為倒U形。威廉姆斯的觀點有吸引力,但與美國地區差距變化的事實不完全一致。例如,前面已經介紹過,在1840~1988年期間,美國每人平均收入的地區相對差距,從擴大到縮小,然後又擴大;在1929~2000年期間,美國每人平均收入地區差距的絕對差距在擴大,相對差距從擴大、縮小到擴大;1977~2000年期間,美國50個州每人平均GSP的地區差距出現波動,絕對差距和相對差距都出現波動。美國經濟學家很少引用這個“倒U”形模型,我國學者也對此提出了質疑。

其三、20世紀美國50個州現代化過程中的追趕

分析50個州的追趕,有多種方法,其中一種方法是相對水準比較法。比較各州與全國平均值的相對水準的變化;相對水準提高了,是追趕;相對水準下降了,是退步。相對水準=100×州指標數值÷全國指標平均值。

每人平均收入的追趕。在1930~2000年期間,50個州中有27個州每人平均收入相對水準提高,18個州下降。其中,1930年至1970年,30個州每人平均收入相對水準提高,18個州下降;1970年至2000年,24個州提高,25個州下降。

1930年有33個州每人平均收入低於全國平均值;它們在1930~2000年期間,26個州每人平均收入相對水準提高,6個州下降。1970年有34個州每人平均收入低於全國平均值;它們在1970~2000年期間,19個州相對水準提高,15個州下降。

每人平均GSP(GDP)的追趕。在1977~2000年期間,50個州中有19個州每人平均GSP相對水準提高,30個州下降。1977年有31個州每人平均GSP低於全國平均值,它們在1970~2000年期間,13個州相對水準提高,18個州下降。

50個州現代化水準的追趕。在1980~2000年期間,50個州現代化水準都在提高,但是,不同州的提高速度不同,它們現代化水準的相對位置在不斷變化。在20年裏,儘管各個州的水準都提高了,但是,各個州現代化水準在全國的排位,有些上升,有些下降。有些相對落後的州進入先進行列,有些先進的州落到了後面。

國家內部地區現代化水準相對位置的變化,可以被看成是一個隨機過程,利用馬爾科夫鏈可以分析地區相對位置的轉移概率。首先,根據各州現代化水準把它們分成四組。然後,計算各州在四個組之間轉移概率。如果某個州從低水準組轉移到高水準組,那麼,該州的地位提高,追趕成功。如果某個州從高水準組轉移到低水準組,那麼,該州的地位下降,相對現代化水準下降。

根據第二次現代化水準分組。1980年至2000年,高水準組,大約53%的州保持在高水準組,大約47%的州下降到中等和初等水準組;中等水準組,大約47%的州保持原位,大約53%的州或升或降;初等水準組,大約80%保持原位,大約20%上升;低水準組,大約67%保持原位,大約33%地位上升。

根據綜合現代化水準分組。1980年至2000年,高水準組大約90%的州保持原位;中間水準組(中等和初等水準組),大約63~67%的州保持原位,其他有升有降;低水準組大約50%保持原位,大約50%上升。

由此可見,在美國地區現代化過程,現代化水準較高的州,20年後50%以上仍然是高水準的;現代化水準較低的州,20年後50%以上仍然是低水準的。在不太長的時間內,例如20年,地區現代化水準的相對位置,具有相對穩定性。

4、美國二級行政地區(195個縣)的現代化

美國有50個州和3142個縣。我們選擇現代化水準最高的馬薩諸塞州(14個縣)、最低的密西西比州(82個縣)和中間水準的艾奧瓦州(99個縣)的全部195個縣作為分析樣本(2000年這三個州的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分別是全美最高、最低和中間的),分析美國縣的現代化的特點。而且,艾奧瓦州是一個農業發達的州,對於我們認識“農業縣”的特點有幫助。由於缺少縣的完整統計數據,目前尚不能對它們的現代化水準進行評價。根據已有資料和數據,可以對它們20世紀後期的部分指標進行分析。

(1)195個縣的經濟現代化

特徵一、在1969~2001年期間,縣每人平均收入在不斷提高。

在3個州中,密西西比州縣每人平均收入增長最快,全州82個縣2001年每人平均收入平均值是1969年的8.9倍;馬薩諸塞州增長比較快,全州14個縣2001年每人平均收入平均值是1969年的8.7倍;艾奧瓦州增長最慢,全州99個縣2001年每人平均收入平均值是1969年的7倍。3州195個縣和全國3110個縣2001年每人平均收入的平均值分別是1969年的7.7倍和7.9倍。

特徵二、在1969~2001年期間,每人平均收入縣間差距的絕對差距擴大,相對差距的大小在波動,1985年以來相對差距擴大。

2000年,美國3110個縣中,紐約州紐約縣的每人平均收入最高,平均為90901美元;內布拉斯加州陸陂縣的每人平均收入最低,平均為6606美元。紐約縣每人平均收入是陸陂縣每人平均收入的13.8倍。美國50個州中,康涅狄格州的每人平均收入最高,平均為41446美元;密西西比州的每人平均收入最低,平均為20920美元。康涅狄格州每人平均收入是密西西比州每人平均收入的2倍。美國八大地區中,新英格蘭地區的每人平均收入最高,平均為36195美元;東南部地區的每人平均收入最低,平均為26245美元。新英格蘭地區每人平均收入是東南部地區每人平均收入的1.4倍。美國每人平均收入的地區差距,縣間差距大於州間差距,州間差距大於8大地區間差距。

特徵三、在1980~2000年期間,縣的每人平均收入與經濟結構的關係比較複雜。主要特點是,縣每人平均收入與産業結構的相關性不明顯和多變,與就業結構的相關性很顯著。

全部195個縣:縣每人平均收入與産業結構的相關性不明顯,僅1990年每人平均收入與工業增加值比重顯著負相關,與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顯著正相關。縣每人平均收入與就業結構的相關性非常顯著,1980年至2000年,每人平均收入與農業勞動力比重顯著負相關,與工業勞動力比重顯著負相關,與服務業勞動力比重顯著正相關。

特徵四、在1980~2000年期間,縣産業結構相差較大,服務業比重趨同。

全部195個縣:縣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增加,縣間差距縮小;縣工業增加值比重減少,縣間差距擴大;縣農業增加值比重在波動,縣間差距也在波動。

特徵五、在1980~2000年期間,縣就業結構相差較大,服務業和工業比重趨同。

全部195個縣:縣服務業勞動力比重增加,縣間差距縮小;工業勞動力比重減少,縣間差距縮小;農業勞動力比重減少,縣間差距擴大。

(2)195個縣的社會現代化

特徵一、人口在流動,不同縣的人口有增有減。

美國學者發現,在1840~1990年期間,美國縣人口的增長,受到縣的自然條件(自然運輸網路如海岸線和河流等、氣候和礦産資源)、人力資本(識字率和接受高等教育水準)和産業特徵等的影響,交通方便的縣的人口增長較快,水運的影響比鐵路的影響還要大。

特徵二、縣的每人平均收入與嬰兒死亡率負相關。

全部195個縣:縣每人平均收入與嬰兒死亡率負相關,相關性非常顯著。這説明,每人平均收入越高,生活品質就越高。

特徵三、縣的每人平均收入與成人受教育水準正相關。

全部195個縣:縣每人平均收入與成人高中畢業生比例和大學畢業生比例正相關,相關性非常顯著。成人受教育程度越高,每人平均收入就越高。(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

中國網 2004年2月20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