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草原生産方式必須進行巨大變革……張新時

(節選)

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新時在“我國草原生産方式必須進行巨大變革”這一建議中指出,我國是世界第二大草地大國,天然草地面積約4億公頃(60億畝),是林地的2倍與耕地的3倍,然而草地畜牧業産值在農業中的比重卻不足5%,而在農業先進國家一般要佔50%-60%,甚至更多。在全球變化影響(增暖、乾旱、氣候不穩定性等)與草原過度放牧、濫墾、亂採、亂挖的作用下,我國草原普遍發生退化。在生態功能方面,人們總是重森林輕草地;在經濟方面則重農輕牧。院士張新時對此提出,我國北方草原已成為和即將成為一個不能自我維持和不可持續發展的系統。草原生態系統的不可持續性表現為:草原環境的不可持續性;草原生態系統的不可持續性;草原經濟體系的不可持續性。草原系統的不穩定性尤其表現在夏秋草場與冬春草場的極度不平衡上。夏季草場通常超載過牧,而冬春草場則遠遠不能支援畜群的需要,尤其在頻繁災害的侵襲下,造成經常性的畜牧業崩潰事件。草原的普遍退化和趨於系統性崩潰會引起嚴重的荒漠化、形成沙塵暴源並導致區域經濟的嚴重停滯甚至衰退。其解決途徑在於兩大轉變:一是我國天然草地的功能應轉向以發揮生態效益為主,包括:草地覆蓋地表,保持水土,防止地表起沙與揚塵;草地,尤其是草原土壤腐殖質層是北方的主要碳庫,應發揮其在碳迴圈中的巨大作用;注意草地生物多樣性的保育與合理開發;二是我國的草地畜牧業必須從數千年傳統、落後和粗放的放牧方式,全面轉向以人工飼草基地為基礎的現代化舍飼畜牧業先進生産方式,而不僅僅是簡單的“退牧還草”和“輪牧”。目前,這兩大轉變的時機在我國已經成熟,應積極加以引導與催化,儘快走上生態/經濟雙贏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這也是西部地區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途徑。

中國網 2004年3月2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