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壓力的由來與對策……趙京興

(節選)

一 人民幣升值壓力的由來

1998年,人民幣面對的是貶值壓力。中國政府以對國際社會負責的精神,頂住了這一壓力,保持了人民幣對外幣值的穩定,得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讚許。説明那時的人民幣匯率並不存在低估問題,相反,倒是可能高估的。那麼,為什麼短短幾年後,人民幣又會面對升值壓力呢?問題在於人民幣實際匯率發生了變化。按照實際匯率的定義

Q=SP*/P

式中Q為實際匯率,S為名義匯率,*為外國的物價上漲率,P為本國的物價上漲率;匯率採用國際上通用的直接標價法,定義為以本幣表示的外幣價格,如人民幣/美元。

就是説,在名義匯率不變的情況下,物價水準的變化會影響實際匯率。以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為例,當美國的物價上漲率超過中國的物價上漲率時,如果名義匯率不變(如,8.27元人民幣/1美元),那麼會導致實際匯率的上升(如,10元人民幣/1美元),這意味著人民幣對美元的實際貶值。

1997年以來,中國生産資料價格和消費品價格都出現了大幅下降,由此導致了人民幣對內價值與對外價值關係的變化。從對內價值來看,物價下跌,使人民幣的購買力提高,意味著人民幣對內的升值。在人民幣對內升值(通貨緊縮)的同時,而同期美國的物價水準逐年上漲,人民幣的名義匯率並未改變的情況下,導致了對美元的實際貶值。因而使人民幣的對外價值脫離了人民幣的對內價值。正是由於上述情況的出現,一方面,促進了中國出口的擴大、外匯儲備的增加,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人民幣對外升值的壓力。

上述人民幣幣值的變化,不論是對內的升值還是對外的貶值,都是總供求關係的表現。按照國民經濟核算恒等式

Y=C+I+G+B

式中Y是GDP,C為消費,I為投資,G為政府支出,B為凈出口。從等式兩邊減去C、I、G,則有

S-I-G=B

其中S為儲蓄。就是説,當國內需求不足時,過剩的供給會千方百計轉化為凈出口。事實上這也是中國近年來經濟實踐的寫照。1998年以來雖然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措施,但需求不足的矛盾並未從根本上得到緩解,所以在內需不足的同時,千方百計擴大外需成為中國企業的重要選擇。兩者同時對中國價格水準形成向下的壓力,他們同樣都是源於內需不足。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屈服國外壓力,實現人民幣名義匯率的升值,不但無助於解決匯率問題,反而會使中國經濟面臨新一輪通貨緊縮的壓力。這不論對中國經濟還是世界經濟都是不利的。

二 可供選擇的對策

可供選擇的對策是實行調整型通貨膨脹政策。所謂調整型通貨膨脹政策就是以結構調整(包括實際匯率的調整)為目標以擴張性財政貨幣政策為手段實現有限的物價上漲的宏觀調控政策。

目前中國經濟,從總量上看,供大於求的問題雖然有所緩解,需求不足的矛盾並未從根本上得到緩解。但另一方面,又存在著三大亟需解決的突出的結構性問題:①“三農”問題,②社會保障問題,③生態與環境整治問題。這三大問題的解決,無疑會使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水準躍上一個新的臺階,特別是前兩個問題的解決還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目前需求不足的矛盾。但他們的解決都需要鉅額資金才能完成,目前卻苦於缺少資金來源。而在中國目前通貨緊縮趨勢並未根本扭轉的局面下,利用物價上漲籌措資金應該説是有利無害的。

過高的通貨膨脹率當然是有害的,但追求過低的物價上漲率同樣不利於經濟發展。原因是:①現有的物價指數本身高估了物價上漲的幅度,在這種情況下,過低的物價上漲率易催生通貨緊縮;②過低的物價上漲率及通貨緊縮只有利於食利者階層而不利於生産者,最終也不利於消費者,因為除了食利者階層,廣大消費者首先是生産者,只有作為生産者獲得了收入才可能成為消費者;③事實表明,過低的物價上漲率易於引發資産價格高漲從而引發泡沫;④過低的物價上漲不利於促進消費。因此保持物價一定水準(如3%)的上漲是有利於經濟發展的,特別是在中國當前局面下就更是這樣。因此,在目前價格形勢剛有好轉的時候,切不要再次出於對通貨膨脹的恐懼而踩剎車。恰當的做法是通過結構調整,因勢利導,同時允許物價水準有一定程度的上漲,保護來之不易的經濟形勢。

所謂調整型通貨膨脹政策,可供選擇的政策手段有①加大中央銀行政策性貸款的力度,通過擴大再貸款的規模,增加貨幣供給,擴張需求;②以適當形式實行貨幣的赤字發行;③進一步擴大國債規模。

這些資金可全部用於解決上述三大結構性問題。

調整型通貨膨脹政策,在中國目前的供求形勢下,只要用之有度,是不會形成惡性通貨膨脹的。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

中國網 2004年1月18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