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中幾個問題的認識……李京文

(節選) 

一、當前中國經濟是否過熱

對這個問題,國內經濟界人士認識不大一致,而且標準也不完全一樣。我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運作總體上是正常的,但在部分行業已局部出現過熱的苗頭。

① 當前的經濟加速增長,是多年堅持改革開放的成果,更是近幾年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穩健的貨幣政策及其他一系列宏觀政策的結果。

②投資規模的不斷擴大為經濟持續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③中國仍將是國際投資的熱土。

④在某些部門、某些領域、某些方面則已出現了過熱的跡象 。

二、“三農”和城鄉、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

“三農”問題突出表現在農民收入上。“九五”期間,農民收入增幅連續4年下降,1997~2000年農民出售農産品收入四年合計每人平均減少183元,出現增産不增收的局面。同時,少數不仁富豪的出現以及貧富差距、地域差距的日趨擴大,造成社會分配不公,不穩定因素增加。

中國城鄉居民收入絕對量之比在20世紀80年代為1.8:1,到2001年上升為2.9:1,2002年上升至3.1:1。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的財政補貼,這一比例將達到6:1,這一比例在世界範圍內都不多見。更令人擔憂的是,中國農民收入增長幅度日益下降,1997年為4.6%,1998年為4.3%,1999年降至2.1%,2003年上半年農民每人平均收入1158元,同比增長2.5%,增速下降了3.4個百分點。

同時,各地區和各類人群的收入差距也在繼續擴大。衡量收入分化程度有兩個經濟指標,一是財富集中程度,一是基尼系數。2002年中國總計8.69億儲蓄存款中的50%為不足10%的人群所擁有,社會財富已日趨集中于少數人手中。2001年中國的基尼系數為0.459,較1980年改革之初的0.33上漲了近40%。[1]另據國家統計局資料,2000年100個最發達縣(市)的縣均GDP是106.6億元,為最不發達的l00個縣(市)5億元的21倍;前者的縣均地方財政收入為4億元,為後者0.23億元的17.4倍。每人平均國內生産總值,前者為後者的11.6倍。每人平均地方財政收入,前者為後者的9.6倍。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前者為後者的4.3倍。而且,兩者在教育、衛生、醫療等社會發展方面的差距也很大。2001年,中國東、中、西部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分別為3267元、2165元和l662元,差距在繼續擴大,收入比例(以西部為1)由2002年的1.92:1.30:1擴大為1.97:1.30:1。東、中、西部農民生活消費水準差距也在擴大,生活消費支出比為1.69:1.19:1。

中國政府業已注意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採取了一系列解決“三農”問題的措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等都是針對廣大落後貧困地區的政策舉措,旨在提供公平增長的空間,今後要進一步加強。

三、就業問題

中國人口眾多,勞動力數量多而素質不高,儘管經濟高速增長,創造了眾多的就業崗位,但仍難以滿足充分就業的要求。按照目前的産業結構和GDP年增長率為7%~8%計算,每年新增就業崗位約800~1000萬個,只能基本滿足每年新成長的勞動力(1000~1200萬人)的就業需要。但還有如下幾方面因素必須考慮。

①由於中國的人口基數大,新成長的勞動力和勞動年齡人口總數將繼續增長。據統計,在總人口中,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比重在逐年上升,1982年為61.5%,1990年為66.7%,1995年為67.2%,2000年為70.1%,2002年為70.3%。因此,這部分勞動力總量會繼續增多。

②不斷增加的城鎮登記失業人口。2001年底登記失業率為3.6%,2002年底為4.0%。2003年上半年上升為4.2%,如包括未登記的失業者,城鎮失業率可能達到8%左右,即約1500萬人。這些失業者有相當一部分急需解決就業問題。

③未再就業的國有企業下崗職工,2001年底為515萬人,2002年9月底為439萬人,為1998年以來最低水準,但其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就業機會較少,加上大齡和技術水準低,再就業問題就更難解決。目前中國每人平均GDP已達1000美元,正處於産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階段,今後隨著技術進步、經濟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産業結構不斷調整升級,員工的轉崗、下崗將成為不可避免的經常現象。

④最大的問題是農業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問題。1990年底,中國總人口為11433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0446萬人,非農業人口23887萬人;到2002年底總人口增加到12845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93269萬人,非農業人口35184萬人。即非農業人口增加了11299萬人,其中一部分是人口增長的結果,另一部分是從農業轉移過來的。但農業總人口絕對數仍有增加。據估計,目前農業剩餘勞動力有1.5億~2.0億人,目前有9000萬左右在城裏打工,還有0.6億~1.1億人需要解決其就業問題。

一方面是勞動力資源不斷增加,另一方面是經濟增長對勞動力的需求在逐漸減少。由於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中國每一個百分點的經濟增長所創造的就業崗位,20世紀80年代約為240萬個,而90年代以來只有70萬~100萬個。今後經濟增長對就業的拉動作用還會繼續降低。因此,就業問題將是今後幾十年內都要特別關注的大問題。因此,黨中央、國務院對就業問題高度重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特別強調,要“把就業和再就業工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四、資源與環境問題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對資源與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首先,應該正確認識中國“地大物博”問題。的確,中國是世界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自然資源也很豐富,但是由於國土地形複雜,水土資源短缺,生態環境脆弱,且人口眾多,因而問題很大。2002年中國共有耕地18.89億畝,每人平均耕地約1.47畝,為世界每人平均數的45%;全國有660多個縣區每人平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0.8畝的警戒線,其中463個縣區低於0.5畝。每人平均水資源為世界每人平均數的1/4;全國600多個城市中,一半缺水;108個重要城市因缺水每年損失工業總産值約600億元。全國屬於乾旱、半乾旱及裸露岩溶地區的面積佔陸地總面積的43.5%。50多年來,儘管國家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取得很大成績,但由於中國生態環境條件先天不足,人口增長過快,經濟發展迅速,生産和消費方式落後,亂墾濫伐、廣種薄收、超載放牧,過度開發利用水土林草資源,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全國水土流失面積約佔國土面積的38%,每年流失土壤量達50多億噸;中國荒漠化(含荒漠)土地面積267.4萬平方公里,佔國土總面積的28%。[2]在礦物資源中,大部分礦種只能供應到2010年,如不加強勘探開發,到2020年將處於全面緊缺狀態,即使像煤炭這種長期以來被認為中國十分豐富的礦産資源,到2010~2020年供給率也不高。石油問題就更大,按最低需求量計算,到2010~2020年,國內的開發生産也只能滿足需求的50%左右,石油的大量進口,對於國家經濟安全將是一個嚴重挑戰。

其次,中國很多部門、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準都較低,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能源、資源的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污染排放嚴重,帶來的社會、經濟損失極大 。

高度重視資源環境問題,把可持續發展列為基本國策,對國土、資源要開發、保護、節約並重,並樹立資源的全球利用觀念,鼓勵企業“走出去”開發資源,同時要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大力防治環境污染,減排SO2和CO2,實現綠色生産,保護人民身體健康。

此外,還有一些問題,如對外開放中如何應對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的限制、制裁和反限制問題;如何應對美、日等國家要求人民幣升值的問題;如何推進新型工業化和逐步提升城市化的問題;如何更好地保障經濟、政治、國防等方面的國家安全問題,等等,都是需要深入研究,慎重處理的大問題。

總的來看,中國經濟已進入新的快速增長期。中國經濟發展2010年以前的目標是GDP總量將翻一番達到2萬億美元,超過法國居全球第四位,GDP增長率保持在7.8%~8.9%之間。國外研究機構對2000~2010年GDP增長率的預測:亞洲開發銀行認為是6%;世界銀行認為是6.9%;美國高盛公司認為是7.2%;2010~2020年GDP總量在前一步的基礎上再翻一番,經濟規模達到4萬億美元,中國經濟佔全球比重提升為5%以上,超過德國排全球第三位,基本上完成工業化,GDP增長率為年7.18%左右。由於中國人口多,底子薄,地區和城鄉差距大等因素,致使每人平均GDP僅達到3000美元以上,也有可能達到4000美元。總之,中國在這20年仍是經濟轉型與起飛階段,將屬於上中等收入國家水準;2020~2050年是從工業化向現代化過渡的後30年,預測GDP增長率保持在5%左右,GDP總量再翻兩番。經濟規模在2035年達到10萬億美元,相當於現在的美國經濟總量水準,2040年超過日本居全球第二位,2050年將要達到16萬億美元,中國經濟佔全球比重將為15%以上。如果在人口生育政策基本不變的情況下,每人平均GDP達到8000美元到1萬美元。屆時中國將成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經濟強國,實現中國人民二百年來強國富民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工程院)

中國網 2004年1月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