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影響中長期經濟運作的兩大失衡問題……華如興 潘文卿

(節選)

一、2003~2004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在8%以上

我們的預測顯示,2003年中國的GDP增長將達到8.4%。如果從現在開始著手解決影響中長期經濟運作的結構性失衡問題,2004年將達到8.1%。

二、經濟運作中的兩大失衡問題

1.關注投資率與消費率的比例失衡

2003年1~9月份,全國累計完成投資34351億元,同比增長30.5%,增幅高於2002年同期8.7個百分點。另一方面,前三季度全國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2699億元,同比增長8.6%,增幅不但遠遠低於投資的增長幅度,而且還比2002年同期低0.1個百分點。儘管2003年在投資領域中出現了我們所期待的民間投資增長加快的局面,但整個投資的迅速增長在消費增長緩慢的情況下是值得警惕的。

在十年前,投資率連續2~3年超過34%,就有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的危險。現在,中國正處於社會財富的高速積累時期,投資率有理由高於34%,但現在已連續多年接近40%,2003年再超過40%,就屬於失衡了。

多年的經濟高增長是以高投資率為支撐,而投資率的多年高升,致使生産能力過剩,導致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大於産品出廠價格指數,産品出廠價格指數大於産品購買價格指數。

投資率的多年高升,更有消費方面的原因,消費的相對低增長態勢值得我們關注。顯然,在開發區和房地産上出現的過度投資傾向無疑提高了投資率,降低了消費率,使投資與消費的非均衡性加劇。投資高增長和高投資率的背後的確存在結構不合理和效率低下的問題,如房地産投資不僅存在過快傾向,而且高檔住宅投資過多,而與普通消費者相適應的中低檔住宅供給則不足。當然,最主要的問題是,消費快速增長的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在於居民收入增長嚴重不均衡,而且有愈演愈烈的傾向。另外,消費環境和體制仍存在明顯的不合理,由於收入、物價等方面的問題,大多數居民將有限的收入用於某一領域的消費,就會明顯地抑制其他領域的消費。如部分地區價格奇高的住房消費,教育、醫療費用的過快上升等,迫使居民為以後存錢而對當前消費産生較大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廣大農村居民由於收入水準低下,無法彌補由於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而留出的一般檔次的家用電器之類的消費空間,城鄉消費結構缺乏自然的升級轉換是當前消費增長乏力的另一主要原因。

解決投資率與消費率的比例失衡,需要對投資加以引導,但從本質上講,更多的要從引導消費和刺激消費入手。

2.關注電力供求關係的轉折性變化

2003年10月11日,中國新聞網報導,據中國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最新統計,2003年夏季“電力緊缺的省份為18個,7、8兩個月全國各地區累計拉閘限電超過14萬條次,全國累計限電量達19億千瓦時,各電網的日最大拉、限電負荷之和超過4千萬千瓦。”並認為,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對電力需求的“預測存在偏差”,生産能力跟不上。換言之,相對於原來的預期,電力需求呈現超預期增長。

2~3年前,規模僅次於三峽電站的二灘水電站投産後,電卻賣不出去,中國似乎出現了供電能力過剩的狀況。那幾年,各地紛紛出臺鼓勵用電的措施,包括鼓勵高耗能工業的發展。似乎供電緊張的現象在中國一去不復返了。“樂觀”的預期影響電力主管部門的決策,從2000年以來,發電裝機容量的增長一直大大低於用電的增長,“剩餘”能力很快被吃掉,並迅速使供求關係急劇逆轉,供電緊張的現象在中國又回歸了,而且來勢“兇猛”,出現了電能使用增長率大大高於經濟增長率,即電能使用彈性系數遠大於1的狀況。

居民生活用電彈性系數遠大於1。其中兩年小于1,都屬例外:1998年,由於城鄉電網(特別是城市電網)供電末端的配電能力不足,限制了居民生活用電真實需求的增長;2002年,則是由於再次出現大範圍的拉閘限電(11個省區),首當其衝的是居民生活用電真實需求的增長。居民生活用電彈性系數今後的趨勢是,只要不被拉閘限電,將在相當長時期內保持遠大於1。2002年中國居民每人平均生活用電才155千瓦小時,這在世界上是相當低的。解讀中共“十六大”文件精神的內涵:“全面小康”就是提高人民生活水準與品質。2001~2020年國民經濟總量“翻兩番”,將在提高人們生活品質方面大踏步地前進。而這必然會使居民生活用電需求以高於經濟增長率的速度強勁增長。舉個簡單的例子,隨著人們收入水準的提高,大批住戶已經或將購買多室住房,購置多臺空調、多臺彩電,等等。

第三産業用電彈性系數更是一直遠大於1。從增量角度考察,第三産業用電的飆升,是全社會電能彈性系數變化的第一位因素。第三産業用電彈性系數今後的趨勢,同樣是只要不被拉閘限電,將相當長時期地保持遠大於1。這樣判斷的理由是:中國目前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僅34%左右,大體只為發達國家的一半,無疑第三産業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今後第三産業的發展,將比較集中于培育提高人民生活水準與品質的休閒産業群的各細分行業,具有“現代”味,服務設施更“電氣化”。實際上,表2的數據表明,第三産業用電量的增長率高於其增加值的增長率的趨勢已經形成。

第二産業用電彈性系數截至1999年低於0.55,體現了那段時期,在作為第二産業主要構成的工業中,由於技術進步(包括應用節能技術)和産業結構調整(耗能行業在工業中的比例縮小),單位增加值的電能消耗是較快下降的。而2000年、2001年接近1,2002年超過1,國內因素是固定資産投資率上升,國際因素是部分製造業向中國轉移的“入世效應”,兩者都引發生産原材料的耗能行業在工業中的比例擴大。此外,還有政策因素,那幾年實際是鼓勵耗能行業的,至今,還有不少耗能工業項目在建。可以判斷,今後若干年,第二産業用電彈性系數將保持在略大於1。

因此,中國在世紀之交發生的全社會電能使用彈性系數的轉折性變化,是居民用電彈性系數大於1,第三産業用電彈性系數大於1,再迭加上第二産業用電彈性系數由小于1轉為大於1,這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今後若干年,中國的全社會電能使用彈性系數仍將大於1。2004年乃至2005年,中國的缺電狀況會比2003年更嚴重。加快電力系統建設,儘快適應電力需求增長率大於經濟增長率的狀況,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又一個重要課題。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

中國網  2004年1月9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