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國經濟形勢及2004年展望……鄭京平

(節選)

一 對2003年經濟形勢的基本評判

2003年前三季度整體經濟的增長幅度達到8.5%,較2002年同期提高0.6個百分點。以此為基礎,預計全年經濟增長率可達到8.5%以上。這裡之所以沒有給出更高的估計,主要是出於以下考慮:一是針對前三季度,特別是第三季度,少數經濟指標偏高的事實,政府已經採取了一些收緊的措施。二是目前股票和債券等資本市場過於疲軟,對上市公司、投資者,以及消費者的信心和行為均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三是隨著世界一些國家對人民幣匯率的抱怨,中國的出口貿易環境會相對差一些。四是2002年第四季度中國經濟的增長基數相對較高。

從2003年前三季度中國經濟運作的一些指標看,確實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過熱”跡象。例如,不包括集體企業和個人投資的固定資産投資前8個月的同比增長幅度達到了32.4%,為1995年以來最高。其中冶金、紡織工業等加工工業的投資增長速度分別達到了1.3倍和1倍,房地産開發投資的增長速度也高達33.1%。前三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增長幅度也高達30.5%,比2002年同期加快8.7個百分點。貨幣供應量和金融機構貨款的增長幅度也達到近年來的最高點。1~9月各項貸款累計增加2.7萬億元,已遠遠超過2002年全年的水準,同比多增加1.3萬億元。工業生産,特別是重工業生産的增長速度也達到近年來的高點,1~9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共完成增加值28975億元,同比增長165%,增速比2002年同期加快4.3個百分點,是1995年以來的同比最高增速。其中重工業增長速度達到18.4%,比輕工業快4.5個百分點。

但是,僅此我們還不能説經濟就已經“過熱”了。首先,目前的經濟增長率為8.5%~90%,尚未超出中國潛在的經濟增長能力,比中國改革開放24年(1978~2002年)來的年均增長速度9.4%、20世紀90年代以來12年(1991~2002年)的年均增長速度9.7%還低1.0個百分點左右。根據國家統計局、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部門的測算,20世紀90年代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長能力為9%左右,進入21世紀後,由於每年有超過500億美元的外商直接投資流入中國,加上中國固有的充裕的勞動力的支撐,目前的潛在經濟增長能力大約在9.5%左右。

其次,中國的價格水準仍然比較低,預計2003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的上漲幅度僅為1%左右。而較其先行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的上漲幅度也不到3%,仍屬於較溫和的範圍。固定資産投資品價格指數的漲幅也不高,而且,這些價格水準的上漲都是在前幾年下降基礎上的上漲。

此外,除了電力、鋼鐵等供應相對比較緊張外,並沒有出現明顯的“瓶頸”制約,“泡沫”也僅在局部地區的房地産和汽車、鋼鐵、電解鋁等行業有一定的體現。在政府有針對性地出臺了一系列措施後,形勢已開始好轉,即使由於我們沒有及時採取過於嚴厲的措施,而萬一形成了經濟“過熱”的局面,中國目前宏觀經濟環境和宏觀調控的迴旋空間也比較大。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經驗上看,我們治理經濟“過熱”的能力和經驗更強一些。因此,只要能注意監控,並不會出現大問題。

當然,儘管從總體上看,當前中國經濟的運作狀況還不錯,但是,從長期穩定發展的角度分析,則確實存在著許多隱憂。集中表現在依靠市場有效配置資源的力量還比較薄弱,政府部門對經濟的直接干預能力過強。在經濟增長仍是衡量地方官員政績的重要指標的今天,新換屆的地方政府投資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的衝動極強,在2003年1~7月的固定資産投資中,中央項目投資額下降8.9%,而地方項目投資卻增長了41.6%。汽車、鋼鐵等投資的熱浪背後也都有很強的政府背景。據分析,銀行貸款增加過快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銀行為了從賬面上降低不良貸款率,加大了貸款的投放力度。這些問題從短期看,由於中國高達40%左右的儲蓄率、外資的大量流入,以及對資本流出的管制等因素的支撐還不會發生大的問題,但是,從長期看,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逐步老齡化,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程度的進一步擴大,資源配置的範圍將拓展到國外,金融和非金融企業面臨的競爭加劇,這種低效率的資源配置方式和一次性收取50~70年土地出讓金等寅吃卯糧的做法無疑將是難以為繼的。此外,與經濟增長良好態勢相背離的就業壓力加大、資本市場不夠景氣等問題也急需加以解決,以保證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 2004年經濟展望及政策建議

如果我們保持現有的宏觀調控政策不變,按照目前經濟運作的趨勢,2004年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可能會比2003年略快一些。

第一,少了SARS這一突發事件的衝擊。客觀地説,如果不是受到SARS這一突發事件的衝擊,2003年中國經濟增長還可能會加快0.5個百分點。在新的一年裏,這一不利因素將不復存在。即使萬一SARS捲土重來,由於我們有了必要的準備和2003年的磨煉和洗禮,其影響也會小許多。

第二,2004年國際經濟形勢較2003年會略好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2003年9月中旬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秋季報告中預測, 2004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會由2003年的32%加快至4.1%。其中中國主要貿易夥伴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增長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美國經濟增長率將由2003年的2.6%,提高到2004年的3.9%;歐元區的經濟增長率將從2003年的0.5%提高到1.9%;發展中的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率將由6.4%提高到6.5%;日本經濟是一個例外,2004年其增長率較2003年會略有回落,從2.0%下降到1.4%。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還預測世界貿易量的增長速度將會由2003年的2.9%提高到2004年5.5%。世界原油價格也會從2003年的每桶28美元左右下降到每桶25美元左右。非燃料商品的價格(包括服務價格)的上漲幅度會由2003年的5%左右下降到2.4%。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居民消費價格水準的上漲率也將會分別保持在1.3%和4.9%的較低水準。當然,我們也必須看到,世界經濟還存在著一定的不穩定因素,美國經濟和美元走勢受其居高不下的財政和貿易 “雙赤字”的影響,還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經濟復蘇的步伐將不會太大。而全球經濟目前對美國經濟的過度依賴,使得美元走勢和美國為消除財政、貿易“雙赤字”長期風險的努力變得左右為難,進退維谷。步子太大,對全球經濟復蘇和成長不利,反過來又會影響美國經濟的復蘇。步子過小,或維持現狀,將使居高不下的“雙赤字”矛盾和風險進一步積聚,給美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長期發展留下巨大隱患。日本經濟雖出現了復蘇的跡象,但企業和銀行財務狀況不佳、政府債務增加、通貨緊縮、日元持續升值等問題仍無法讓人痛快地説其經濟已經走出了衰退陰影。由於經濟全球化和資訊化的影響,本輪經濟復蘇沒有,至少是沒有在發達國家産生相應的就業機會,這對人們的經濟景氣預期和投資消費行為都會産生負面影響。目前各國處在低位的利率水準,隨著經濟的復蘇,一旦較快上升,也將使部分國家的房地産市場泡沫可能破滅,從而給經濟帶來不利影響。但綜合分析正反兩個方面的因素,從總體上看,我們認為2004年世界經濟仍將會好于2003年。

第三,從供給和需求兩個角度看,也都存在著強有力的支撐。從需求角度看,對外貿易順差較2003年的150億美元(預計)可能會有所下降,但預計仍將會保持100億~120億美元的水準。由於中國目前進出口貿易中的“兩個半數以上”,即半數以上的進出口貿易是加工貿易、半數以上的進出口貿易來自於外資企業這一特性,決定了中國對外貿易在近年均會保持順差。中國商品由於勞動力等生産要素的低成本而形成的競爭優勢也會使中國的出口規模保持在較高的水準。從資金來源和投資動力等兩個方面看,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仍會保持18%左右的較高增長速度。例如,企業的盈利水準在2003年的前8個月仍然較高,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5015億元,比2002年同期增長52.3%。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2538億元,比2002年同期增長66.6%。居民消費的增長幅度不會有大的變化,與經濟增長加快相伴隨會略有提高。住房、家用轎車、通信、電腦、家用電器、旅遊、餐飲等仍將是熱點。從供給角度分析,資金仍比較充裕。儘管國內信貸的增幅會有一定的收縮,但程度有限;從2003年1~9月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額仍比2002年同期增長36%,再考慮到中國履行WTO的義務和巨大市場潛力的吸引,2004年外資的進入仍會保持在500億美元以上的較高水準。勞動力仍然是充裕的和有競爭力的。基礎設施也能支撐較高的增長。電力仍會較緊張,但隨著一些項目的建成投産,這一狀況還不致于對經濟增長造成過大的影響。

但是儘管如此,我們也應看到目前經濟運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對經濟長期持續穩定發展帶來的巨大風險和不利影響。為了長治久安,使中國經濟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軌道,我們認為2004年宏觀調控宜採取“強監控、點剎車、求穩定” 的思路,並在確保經濟增長率不低於2003年水準的基礎上,抓住本世紀頭10~20年不可多得的戰略機遇期,積極穩步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從體制上和運作機制上化解經濟風險,保證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在宏觀調控政策方面,我們建議:

第一,積極的財政政策可逐步淡出,改為穩健的財政政策。具體説,新增國債的發行額由2003年的1400億元下調為800億元。為了回應國際上對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和解決中國財政債務困難,以及出口退稅中産生的企業與政府的矛盾,建議將出口退稅率平均下調1~2個百分點。繼續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重點放在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社會保障基金的充實,以及中西部義務教育和基本衛生條件的保障和改善方面。

第二,貨幣政策可大體保持在2003年第四季度力度的水準上。視通貨膨脹情況,可擇機考慮適當降低一年及其以下期人民幣的儲蓄存款利率,以縮小在中國境內人民幣與美元的儲蓄存款利差,緩解美元非正常流入中國的壓力。

第三,利用經濟全球化的機遇和中國是一個大國的優勢,加快對外開放和與發達國家企業合作的步伐,爭取制定一些與我有利的行業標準,特別是行動通訊、家用電器等消費品的行業標準,以充分享有制定標準帶來的實惠;爭取將更多的外國或國際間的服務項目和商務活動轉移到國內來,以擴大就業,如軟體開發、諮詢服務的前期準備、電話接線等業務。這方面印度已經走在了發展中國家的前列。

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總的目標是要建立讓市場在配置資源過程中起核心作用的經濟體制,合理配置有限的資源,充分提高經濟運作效率,化解經濟風險,使經濟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我們建議:

第一,加快非金融國有企業的改革步伐,使其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運作主體,能夠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則從事生産和經營活動,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

第二,加快國有金融企業的改革,使中國現有的金融企業經營理念和經營行為能夠逐步與先進國家的金融企業相一致。從資金供給方面提高使用效率,減少不良貸款的形成。

第三,為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非國有經濟的發展創造條件。要根據中國加入WTO的承諾,儘早放寬國內民營企業進入服務等行業的準入條件。要儘快使內外資企業的經營條件趨於一致。

第四,要進一步規範地方政府的行為,減少地方政府對經濟直接干預的能力,打破區域壟斷,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環境。一是要逐步改變惟經濟增長率論政績的評價模式,從官員任用導向等方面,促使地方政府將依法保障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擴大就業、消除貧困等作為追求的目標。二是要規範地方政府對土地轉讓和對土地轉讓費使用的行為,從源頭上削弱地方政府大興土木的能力。例如,應嚴格控制每年土地轉讓的數量,規定土地的轉讓金不能一次付清,而是逐年支付,以防止某一屆政府寅吃卯糧、竭澤而漁,也可防止地方的生産經營成本一次性地大幅度提高,影響地方企業的競爭力。三是應建立全國經濟(包括稅收)法庭,按統一的尺度來審理地區間的經濟糾紛,從法律環境上,打破區域之間的經濟壁壘,形成全國統一的市場環境,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

(作者單位:國家統計局綜合司)

中國網 2004年1月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