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04年經濟景氣形勢分析和預測……陳磊 梁雲芳

(節選) 

一 2003年宏觀經濟形勢分析

為分析中國宏觀經濟景氣狀況,根據1995年以來的各類宏觀經濟數據的變動特徵並結合各數據的相對重要性,篩選出月度景氣和預警指標體系,並從中確定先行、一致和滯後指標組。利用“宏觀經濟監測預警系統”建立了反映中國宏觀經濟總體狀況的景氣合成指數CI。

根據綜合反映中國經濟景氣狀況的月度一致合成指數CI(以經濟“軟著陸”以後運作較為平穩的1996年的平均值為100),中國經濟增長于1998年4月達到前一輪景氣回落的谷底(90.5),此後開始轉入新一輪的經濟擴張,但這次與以往幾次景氣迴圈的快速急升不同,呈現出逐浪緩升的新態勢。在景氣回升過程中,分別於1999年8月(92.6)和2001年8月(95.7)出現了兩次景氣波動的谷底,但谷底水準漸次提高。從2001年第四季度開始,經濟景氣進入第三個比較強勁的回升潮,連續17個月保持上升勢頭,2003年1月景氣指數已達到108.2,遠高於1996年,甚至超過了1995年的平均景氣水準(106.6)。雖然受“非典”等因素的影響,2~4月的景氣水準略有回落,但從截至到8月份的景氣指數來看,沒有改變景氣的上升趨勢,7、8兩個月的景氣指數分別達到108.5和109.1。若從1998年5月份算起,本輪景氣上升已經持續了五年零四個月。

先行合成指數(同樣以1996年的平均值為100)綜合反映了原材料、出口、財政支出、工業投資和庫存等指標的變動情況。時差相關分析表明,該先行指數平均超前一致合成指數6個月。先行指數1998年以來相對於一致合成指數具有較穩定的先行特徵。它從2000年11月開始經過兩年的持續攀升,已于2002年10月出現水準相當高的峰頂,此後小幅回落,5~8月在高位走平,根據目前情況判斷,先行指數有繼續回落的趨勢。這預示著經濟景氣的峰值很可能在年內出現。

由工業增加值增速等10個預警指標構成的月度預警信號系統顯示,經濟運作自1999年11月至2002年10月的3年時間裏,基本保持在穩定增長的“綠燈區”內上下波動。從2002年4月開始,景氣信號指數由綠燈區下界的26持續快速上升,當年11月到達趨熱區間(黃燈區)下限36,使預警信號自1996年以來首次出現“黃燈”。預警指數于2003年1月上升到1996年以來的最高值39,並持續4個月,此後,受財政收入和進口增長速度下降的影響,5~8月有所回落,但仍然處於“黃燈區”。目前來看,經濟景氣近期內不太可能進入過熱的“紅燈區”。

對主要景氣和預警指標近年來的變動趨勢進行監測和分析的結果:

① 工業生産雖然受到“非典”疫情的衝擊,但目前仍然延續了自2001年底以來的高速增長勢頭。

② 固定資産投資基本沒有受到“非典”疫情的影響,繼續保持了穩步上升態勢。

③ 消費市場雖然受“非典”疫情的衝擊較大,但影響僅局限在第二季度,時間較短。

④ 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由於消費的較快增長和“非典”的影響,2003年開始止跌回升。

⑤ 對外貿易增長自2002年出現強勁上升後,2003年仍然保持了快速增長。

⑥ 貨幣供應量M1增長率在2002年出現較快回升後,2003年前8個月同比增速基本保持在18%和20%之間小幅波動,各月的貨幣供應預警信號位於“綠燈區”上部,接近“黃燈區”。其變動趨勢有走平趨降跡象。

二 2003年和2004年主要經濟指標預測

根據對當前宏觀經濟景氣形勢的分析和判斷,利用多種中短期時間序列預測模型,我們對主要宏觀經濟指標2003年全年和2004年的走勢進行了預測,具體預測結果如下:

1.投資增長速度趨緩,但仍將保持較高水準。

2.消費市場繼續保持平穩增長 。

3.外貿進、出口增速將出現回落。

4.工業生産繼續保持快速增長,2004年增幅略低於2003年。

5.物價指數仍將維持在低水準運作。

6.經濟增長很可能在2003年出現週期峰頂 。

三 政策建議

基於以上對經濟形勢和發展趨勢的分析和預測,結合目前中國經濟運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我們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議。

1.宏觀經濟政策宜採取適當微調,保持基本穩定。

2.下大力氣提高農村居民收入。

3.努力擴大就業,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目前,為了經濟的穩定發展,擴大就業應放在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應堅持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和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努力改善創業和就業環境,鼓勵企業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要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重視解決部分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分擴大問題。與此同時,加快建立和完善與經濟發展水準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確保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費和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的發放。健全失業保險制度,加強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醫療保險制度,進而提高居民的收入預期。

(作者單位:東北財經大學)

中國網 2004年1月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