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04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總報告

(節選)

2002年中國宏觀經濟運作取得了GDP增長8%的良好成績。進入2003年後,雖然遭到了“非典”的巨大衝擊,但是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國民經濟運作很快恢復過來,繼續保持了經濟快速增長的勢頭,全年宏觀經濟增長將不會低於2002年的水準。面對宏觀經濟增長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黨中央、國務院正在積極採取措施,加以解決。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明瞭中國深化改革、發展經濟的方向,這將促使中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持續快速健康增長的階段。2003年中國綜合經濟實力和抗風險能力將進一步增強,中國的改革開放進程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將取得新的令世人矚目的成績。

本報告將在模型模擬與實證分析相結合的基礎上,預測和分析2003年及2004年中國經濟發展的趨勢和主要問題。

一 主要國民經濟指標預測

如果我們能夠繼續較好地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和力度,主動而及時地進行宏觀政策調整以適應國際經濟環境和國內宏觀經濟形勢發展中出現的各種新的變化。據預測,2003年中國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將超過2002年,GDP增長率將達到8.2%左右。如果2004年國際經濟政治環境不發生有重大影響的突發事件,國內不出現大範圍的嚴重自然災害和其他重大問題,GDP增長率仍可以保持在8%左右的水準上。在2003年和2004年這兩年中,農業增長將略高於前兩年的增長速度,保持在3%左右的水準上;2003年第二産業的增長將高於2002年的增長水準,其增加值增長率為10.9%,2004年第二産業增長將略有減慢,其增加值增長率為9.6%,這兩年中重工業增長將更加快於輕工業,輕重工業增加值增長率的差距將擴大到兩個百分點左右;由於受“非典”的影響,2003年第三産業增長速度將明顯減慢,2004年可望恢復到2002年的增長水準,2003年和2004年兩年的第三産業增加值增長率將分別為5.8%和7.2%。

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2003年和2004年將分別達到51500億元和58560億元,實際增長率分別為18%和12.1%,名義增長率分別為19.2%和13.7%。2002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增長已經是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中國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來,名義增長速度最高的一年,而2003年投資增長率又創新高。預計面對這樣高的投資增長,宏觀調控和結構調整的力度將會加強,2004年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增長速度將會下降,恢復到1998年以來的平均增長水準。我們必須注意,這樣較高的投資增長,一方面有效地拉動了國內需求的增長,有助於克服“非典”襲擊給中國宏觀經濟增長帶來的影響,併為中國經濟未來的持續快速增長奠定較好的基礎;但是另一方面,國民收入分配中投資佔GDP的比率卻在進一步加速上升,預計2003年中國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佔GDP的比率將超過46%,2004年將進一步超過48%,這是一個必須立即引起我們十分重視的問題。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一直困擾我們的通貨緊縮壓力的問題在2003年和2004年中將會進一步得到緩解,居民消費價格指數變動在2003年即轉負為正,2004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社會零售價格指數都將轉入上升趨勢。只要宏觀調控得當,尚不會出現太大的通貨膨脹壓力。預計2003年和2004年社會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的年變動率將分別為-0.5%和0%,消費價格指數變動率將分別為0.6%和1%。

城鎮居民收入將繼續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長,但是預計2003年受“非典”影響,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比2002年有所減慢,而2004年可望恢復到較快的增長速度,2003年和2004年將分別增長8.8%和12.0%。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受“非典”影響更為嚴重些,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速度仍將明顯低於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與2002年相比,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增長率也將有所降低,預計2003年和2004年將分別為4.0%和4.3%左右。

儘管2003年上半年“非典”襲擊使中國消費需求受到較為嚴重的影響,在2003年和2004年兩年中,消費仍將繼續保持較穩定的增長,成為拉動宏觀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受目前存在的某些結構性問題趨於嚴重的影響,社會商品零售額的增長率將低於前幾年,超過10%的平均實際增長速度的水準,預計這兩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將分別達到44400億元和48580億元,實際增長率分別為9.1%和9.7%,名義增長率分別為8.5%和9.4%。

由於2003 年仍在實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2004年這一政策在某種程度上還將繼續存在,因此,財政赤字數量仍將有所擴大。預計2004年起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力度將會逐步減弱,以及受其他因素的影響,將出現財政收入增長速度略快於財政支出增長速度的轉變。

在對外貿易方面,2002年中國進出口貿易出現了出人意料的大幅度回升,進出口增長速度都超過了20%,同時凈出口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亦由負轉正。2003年雖然受“非典”影響,中國對外貿易增長速度在上半年有所減慢,但是全年的進出口增長勢頭仍十分強勁,預計2003年的進口和出口的增長速度都將達到30%左右的水準;2004年進口和出口的增長速度將分別為12.4%和11.6%。對外貿易仍有可能保持一定數量的順差。

總的來看,中國國民經濟在2003年和2004年兩年中仍可以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GDP增長率將超過自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五年的平均水準。但是我們必須密切注視國內外各種尚存和新出現的不利因素可能對宏觀經濟調控工作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特別是目前存在的某些結構性問題趨於嚴重可能産生的中長期影響,審時度勢,繼續努力做好宏觀調控工作,抓住有利時機,積極化解消極因素,力爭在深化改革和加強經濟結構調整的同時,保持國民經濟的適度快速、穩定協調的健康發展。

二 宏觀經濟形勢分析

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宏觀經濟運作一直面臨著增長動力不足的困難。經過多年的努力,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一些有利於經濟快速增長的條件逐步成熟起來,內需,特別是投資需求,逐步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2003年第一季度的GDP增長率高達9.9%,預示著新的一輪宏觀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時期的可能到來。2003年上半年中國雖然遭到了“非典”的嚴重襲擊,但是這一外部突發事件並未能阻止全年及今後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勢頭。

三 收入分配政策與經濟結構調整

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開始實施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有效地抵禦了外部衝擊,保持了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這一擴張性政策的投資導向性使得投資增長成為GDP增長的越來越重要的動力,投資增長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很快由1998年的26.5%增加到了2001年和2002年的50%以上。據初步估算,2003年上半年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了60%。隨著宏觀經濟總量增長和增長格局的這一變化,使得一些經濟結構方面的問題也逐步積累,進而顯得突出起來。特別應該強調的是,2003年上半年由於“非典”的襲擊,而使某些問題的嚴重程度變得更加引人注目,因而更加需要重視,及時採取措施減緩這些問題的嚴重程度,並逐步加以解決。

在對近來宏觀經濟運作進行分析的時候,人們首先注意到的是如何解決國內消費需求不足的問題。分析表明,在1978~2001年期間,中國投資對GDP的彈性為0.22,而消費對GDP的彈性卻高達0.87,積極促進消費的增長可以對經濟增長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造成中國目前消費需求相對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些原因包括:不同收入居民階層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多數居民的收入與支出預期趨緊、居民服務性消費不足、消費的環境和制度因素需要進一步改進,等等。但是,最關鍵的原因還在於居民收入增長的相對緩慢。而這一問題的存在和積累又是與收入分配政策和經濟結構問題密切相關的。

經濟發展總是與經濟結構調整相伴隨的。經濟結構是否合理,不僅決定著經濟增長速度,而且決定著經濟增長的品質和可持續性。造成經濟結構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由於收入分配政策中存在的問題是某些經濟結構問題産生的重要原因。同樣,收入分配政策的有效調整也是解決某些重要經濟結構問題的重要方面。當前,中國需要從收入分配調整方面加以分析和解決的經濟結構問題主要有:

1.在宏觀層次上,收入分配問題造成的經濟結構不合理表現為投資率(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佔GDP總量的比率)偏高。

2.投資率長期偏高又導致了另一個結構性問題。

三次産業結構中第三産業增長滯後於第二産業。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曾有效地推動了第三産業的快速增長,使三次産業結構得到了明顯改善。80年代中期,第二産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長率為10.4%,而第三産業為12.3%,同時第三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也由80年代初的21.8%增加到90年代初的33.4%,同期第二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則由46.4%下降到41.6%,三次産業結構呈現出優化和升級的趨勢。但是在90年代中期,第二産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長率提高到了13.5%,而第三産業卻減慢到9.1%,在這十年中,第二産業增加值佔GDP的比例由42.1%增加到50.2%,而第三産業的份額卻基本上沒有增加。在經濟過熱的1993~1994年,第二産業增加值的年增長率接近20%,而第三産業只有10%左右。無可否認的事實是,投資增長過猛是造成經濟過熱時期三次産業結構失衡的重要因素。而長期的投資率偏高及投資結構的不合理,則是三次産業結構出現問題的基本原因之一。1998年開始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以來的五年中,第二産業增加值的年均增長率為9%,而第三産業增長速度相對滯後,為7.7%,仍然未能實現經濟結構的優化和升級。2003年上半年,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增長速度的差距更是明顯地擴大。目前,中國第三産業在GDP中所佔比重不僅低於發達國家,而且低於同等發展水準的發展中國家。

3.在微觀層次上,收入分配問題造成的經濟結構不合理表現為不同收入階層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

目前,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4%,明顯高於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4.5%的速度。而進入90年代以後情況發生了逆轉,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6.8%,而農村居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年均增長速度僅有4.5%。特別是90年代後期開始實施的積極的財政政策對拉動城市經濟發展的作用較為明顯,而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拉動效果則不能令人滿意。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在於國債資金用於農村發展的部分相對較少,政策導向存在著進一步強化中國經濟中已有的二元結構的傾向。2003年上半年“非典”襲擊造成了農民收入增長速度明顯大幅度下降,更增加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不同階層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特別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將不僅造成經濟結構問題,而且會産生社會問題。

四 政策建議

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經歷了20多年的歷程,社會經濟政治各方面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面對這些變化和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我們必須堅持與時俱進的方針,對有關政策作出必要的調整,以適應形勢的變化,促進社會經濟的全面協調發展。

1.重視和調整收入分配政策

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深化分配體制改革”的任務,指出“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國人民的生活水準和品質”,並要求“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準。”這為我們在新形勢下通過完善和改進收入分配政策來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指明瞭方向。收入分配政策的調整,關鍵在於制定和執行政策的指導思想的轉變。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應該是新時期收入分配政策調整的指導綱領。收入分配政策的調整應該有利於經濟結構的調整,有利於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增長,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總體協調發展。總的來説,經濟結構通過不斷調整而實現優化和升級是保持宏觀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關鍵;收入分配政策導向根據形勢的變化作出調整是影響經濟結構優化和升級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不斷提高各層次居民的收入水準則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分配政策的根本宗旨,也是在宏觀調控中保持適當投資率、注意提高消費率的關鍵。

在目前國有企業改革尚未徹底完成,同時社會保障體系尚有待進一步加強之時,及存在著相當數量的下崗待業群體和其他弱勢群體的情況下,千方百計積極解決就業問題,同時加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工作的力度,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國策。我們必須積極改進和完善我們的就業政策。但是,僅僅強調就業政策還是不夠的,因為擴大就業一般只能解決低收入群體增加收入的問題。我們還應該注意如何提高佔居民大多數的中等收入各階層群體的收入水準的問題。對一個國家來説,只有有效解決好各個階層群體,特別是中等收入階層群體的不斷提高收入水準的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有效消費需求的問題。我們需要根據目前不同階層群體的收入特點採取適當的政策措施,達到總體提高全體居民收入水準的目的。我們要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在經濟社會的各個發展階段認真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係的問題,通過適時調整收入分配政策導向,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問題。

2.調整和完善財政政策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時候都需要有一定內容的財政政策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和實現國家職能功能。因此,也需要根據形勢的變化不斷地對財政政策進行完善和調整。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我們開始實施以增發國債籌集資金用於投資項目為主要內容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取得了積極的效果。目前,在這一應對特殊情況的特定政策連續實行了六年之後,應該進行必要的完善和調整了。完善和調整的原則應該是,將特定的以加強宏觀調控為主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逐步調整為正常的以更好發揮國家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職能為主的功能性的財政政策。

首先,自1998年開始實行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在目前條件下還不能立即完全退出。這是因為,第一,自2001年開始,雖然GDP增長率制止了連續多年的下降趨勢,但是這種狀況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支撐,如果這一政策一下子完全退出,很可能會造成經濟增長的波動。第二,目前,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性很強,進一步擴大國內消費需求還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還需要進一步發揮國家通過增加居民收入和加強社會保障體系來擴大國內消費需求的作用。第三,目前物價變動仍然處於很低的水準,通貨緊縮的陰影仍然存在,國家還需要具備一定手段,促使物價變動恢復到必要水準。第四,前幾年開工的國債投資項目的後續資金來源需要得到保證,還需要發行一定數量的國債籌集資金,以保證那些在建項目的完成。第五,國際環境中還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特別是中國經濟的對外依存度越來越大,同時又受到人民幣升值的壓力,政府需要具備必要的經濟實力相應的政策手段應對這些問題。

其次,由於形勢的變化,又需要對多年來一直實行的擴張性的財政政策進行必要的完善和調整。由於近兩年宏觀經濟增長已經出現了較好的上升趨勢,特別是社會投資(非政府主導的投資)的增長速度已經基本達到了全社會總投資的平均增長水準,因此對擴張性財政政策的調整應考慮兩個方面:一是國債發行力度的適當減低。國債的絕對發行量只要不增加,國債收入佔財政收入的比例,國債餘額佔GDP的比例就不會增加。二是資金使用方向的調整。社會投資增長的跟進和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高速增長告訴我們,過多的政府主導投資已經不是必要的了。這正是一個好時機,將國債資金的主要用途轉向發展農村建設、加強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加居民收入特別是農民和其他弱勢群體的收入水準、強化環境保護等方面。這樣的資金用途轉換將十分有利於財政政策的完善和調整。第一,有利於發出一個有力的政策信號,表示政府宏觀調控的方向,同時預防局部“過熱”傾向的加劇。第二,有利於彌補過去遺留問題的舊賬,保持社會的穩定,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第三,國債資金主要用途向社會福利需求的轉變,有利於進一步消除通貨緊縮壓力,化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第四,有利於各級政府積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制定和實施功能性的財政政策的經驗,以更好發揮國家保證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職能。

最後,要積極創造條件,爭取實現1998年開始實施的特定內容的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平穩退出,順應中國經濟社會各方面形勢的變化,是財政政策順利實現向更好發揮國家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職能為主的功能性的財政政策的轉變。

3.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協調

當宏觀經濟運作進入一個新階段時,宏觀調控政策需要進行調整,以適應形勢的變化。此時,特別需要注意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在當前宏觀經濟增長速度加快,投資需求高速增長,貸款規模較快增加,而同時國內消費需求仍顯不足,物價水準仍在低位徘徊的情況下,宏觀調控需要兼顧兩個方面,調控難度增大,調控空間減小,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和配合顯得愈加重要。前一段時期內曾出現過需要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更密切協調的問題,為我們的宏觀調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是一個需要我們加以重視的問題。

4.保持宏觀經濟的平穩運作

當前,宏觀經濟運作中一些積極因素的作用逐漸加強,GDP增長速度有所加快,同時又存在著局部過熱的隱憂,需要我們進一步把握好經濟發展的總體態勢,針對經濟運作中出現的新問題,區別不同情況,適度微調,保持宏觀經濟的平穩運作,避免出現大起大落,為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2003年和2004年是黨中央、國務院新的一屆領導班子開始工作的兩年,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對中國來説都是十分重要的兩年。中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取得了重大的成績,我們還面臨著許多艱巨而又急需解決的問題,我們還需要面對各種未來新出現的問題,以及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的襲擊。只要我們堅持按照黨的“十六大”精神辦事,全國團結一致,我們就能夠創造出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更好的局面,取得更大的勝利!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課題組

課題總負責:劉國光、王洛林

執行負責人:李京文、劉樹成、汪同三

執 筆:汪同三、沈利生、萬東華)

中國網  2004年1月7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