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國際收支平衡是“神秘四角”精準調控的外部支撐

(節選)

黨的十六大報告總結我國宏觀調控的基本歷史經驗,把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確立為宏觀調控四大目標。經濟增長率、通脹率、就業率和國際收支是宏觀經濟最重要的四個變數,彼此相互聯繫、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且往往難以同時達到人們期望的理想狀態,因此,西方經濟學稱之為“神秘的四角”。從宏觀上來看,保持國際收支平衡是對外均衡目標,而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則是對內均衡目標。中國加入WTO之後,進一步融入國際經貿體系,經濟對外開放程度日益提高,確保國際收支平衡在國民經濟中佔居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持內部均衡與外部均衡不僅是相互決定、相互影響的,而且在本質上必然是一致的。只有內外兼顧、協調統一,才能提高經濟運作的品質和效益,才能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2002年我國國際收支基本狀況分析

2002年,我國國際收支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外匯儲備較快增加,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良好的國際收支狀況,既是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和對外經濟交往取得明顯成效的結果,同時對於國民經濟持續發展和保障國家經濟金融安全,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2002年,我國國際收支經常項目順差354億美元,比2001年增長104%;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323億美元,比2001年下降7%;年末外匯儲備2864億美元,比2001年末增加742億美元。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為8.2773元人民幣/1美元,保持基本穩定。

首先,經常項目順差大幅增加,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貨物貿易順差擴大。根據國際收支統計口徑,2002年貨物貿易順差442億美元,增長30%。其中,出口3257億美元,增長22%;進口2815億美元,增長21%。貨物貿易順差擴大是推動經常項目順差增加的最主要因素。二是服務貿易逆差有所增加。2002年,服務貿易項下收入397億美元,增長19%;支出465億美元,增長18%;逆差68億美元,增長14%。服務貿易中的主要項目變化情況是:運輸項目逆差79億美元,逆差上升18%;旅遊項目順差50億美元,上升28%;保險項目逆差30億美元,逆差上升22%;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項目逆差30億美元,逆差上升63%。三是收益項目逆差減小。2002年,收益項目收入83億美元,下降11%;支出233億美元,下降18%;逆差149億美元,下降22%。四是經常轉移順差增加。2002年,經常轉移收入138億美元,增長51%;支出8億美元,增長28%;順差130億美元,上升53%。引起經常轉移順差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居民個人來自境外的僑匯收入增加。

其次,資本和金融項目順差略有減少。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直接投資順差擴大。2002年,直接投資順差468億美元,上升25%。其中,我國對外直接投資28億美元,下降60%;外商來華直接投資527億美元,增長13%。二是證券投資仍呈現逆差。2002年,證券投資逆差103億美元,下降47%。證券投資呈現逆差的主要原因是近年來我國金融機構不斷增持境外證券。三是其他投資由順差轉為逆差。2002年,其他投資逆差41億美元,2001年為順差169億美元。其他投資呈現逆差的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金融機構拆放境外同業和存放境外同業的金融資産有所增加;二是企業境外融資回流境內資金減少;三是外債還本金額高於新借金額,2002年末我國外債餘額為1685億美元,比2001年末減少16億美元。

第三,儲備資産較快增加。在經常項目、資本和金融項目雙順差的推動下,2002年,我國國際儲備資産增加755億美元,比2001年多增加282億美元。其中,外匯儲備資産增加742億美元,比2001年多增加277億美元。

第四,凈誤差與遺漏出現在貸方。2002年,凈誤差與遺漏出現在貸方,為78億美元,佔國際收支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量的1.28%,處於國際公認的5%的合理範圍內。

2、2003年我國國際收支結構變動的新趨勢

中國直接投資流入與流出之間長期嚴重失衡,已經導致收益項目的鉅額逆差,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將對宏觀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産生不利影響。從國際收支整體狀況來看,順差和逆差都是國際收支的失衡,影響著一國的經濟運作、資源配置、資金運用乃至經濟夥伴國的相關政策。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國際收支援續保持雙順差,國際收支在中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不斷加強,但其隱含的負面因素亦不可忽視。因此,應該密切關注中國國際收支結構變動的新趨勢和特徵,以便及時制定科學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維護國際收支平衡。

首先,經常項目順差下降:自1994年中國外匯體制改革以來,經常賬戶一直保持順差,且從1997年開始快速增長,從1996年的72.34億美元,增長到1997年的297.17億美元,到2002年已達到354.22億美元。2003年上半年,經常項目仍保持了111.20億美元的順差,但順差額同比下降了18%,其主要原因有:一是貿易順差大幅下降。2003年,受國際經濟整體發展速度放緩和外部需求的約束,出口增長率低於去年,從進口看,隨著中國進一步降低進口關稅和逐步取消非關稅限制,以及國內經濟快速增長引致的內在需求,進口將會保持增長。進口增速超過出口增速,導致貨物貿易順差下降,這是中國經常項目順差減少的主要原因。二是服務貿易項目逆差擴大。2002年服務貿易項下收入397億美元,增長19%;支出465億美元,增長18%;逆差68億美元,增長14%。2003年上半年,逆差額為62.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45.14%。這主要是由於:在中國加入WTO後,相關服務業已逐漸開放,而中國國內服務業總體水準存在的差距,以及中國涉外經濟發展對國外服務需求的快速增加,這決定了中國服務貿易逆差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在未來一段時期內保持逆差上升勢頭。

其次,資本與金融項目順差激增:2003年上半年,資本與金融項目順差達到444.03億美元,同比增加263%,比去年全年的順差額322.91億美元還多。該項目順差額的超常增長需要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外國在華直接投資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嚴重失衡。至2002年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僅為366億美元,而外國在華直接投資僅2002年就增加493億美元。據1999年的《世界投資報告》,一國吸收外國直接投資與本國對外直接投資比例的世界平均水準是1:1.1,其中發達國家為1:1.14,發展中國家為1:1.03,而中國2002年該比例為1:0.05,這些充分顯示了中國國際直接投資結構的不對稱,應引起注意。東南亞各國由於國際直接投資的不對稱,出現投資項目中順差數額的增加,加劇了經常項目赤字,並成為金融危機爆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從長遠看,國際直接投資適當對稱和協調發展是開放經濟內外均衡發展的內在要求。中國直接投資流入與流出之間長期嚴重失衡,已經導致收益項目的鉅額逆差,這種狀況持續下去,將危及中國國際收支盈餘和平衡,並對宏觀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産生不利影響。二是其他投資項目由逆差向順差轉變。2002年該項目逆差41.07億美元,而2003年上半年,順差額已達到217.95億美元,這與本外幣利率差異、人民幣升值預期不無關係。如在中國境內,人民幣和美元一年期儲蓄存款利率分別為1.98%和0.56%,利差達1.42個百分點。其他投資賬戶差額的大增以及方向的轉變值得關注。

第三,誤差與遺漏賬戶貸方餘額:2002年,該賬戶首次出現貸方餘額,從2001年的-48.55億美元轉為2002年的77.94美元,2003年上半年貸方餘額高達47.31億美元。這意味著以前國際收支中反映出的資金凈流出現象,現在已經變成了資本凈流入,這種資本凈流入不排除國際遊資的存在,造成人民幣升值壓力的膨脹。在中國資本項目處於管制的條件下,國際遊資的影響主要表現為對匯率的衝擊:央行為了保持匯率穩定,將不得不一方面通過沖銷措施購買外匯資金增加本幣供給,另一方面需要壓低人民幣利率。兩者的結果使得貨幣政策空間進一步縮小,金融調控能力減弱。國際遊資進入國內,使中國資本項目長期以來注重於控制資本流出,而不是資本流入的金融監管政策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第四,外匯儲備增幅較大: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以來,中國外匯儲備快速增長。2002年全年增加742.42億美元,而2003年上半年就增加了602.55億美元。截至2003年9月底,中國外匯儲備達到了3839億美元。中國外匯儲備的大幅增加有兩個需要關注的問題:一是中國外匯儲備是靠大量的資本與金融賬戶順差來支撐的。例如,1995年外匯儲備增加219.77億美元,其中經常賬戶順差只有16.18億美元;2003年上半年,外匯儲備增加602.55億美元,經常賬戶順差為111.20億美元。這種通過資本與金融賬戶的盈餘獲得的外匯是債務性的,具有一定的脆弱性。二是在同一時期,中國外匯儲備與外債餘額高速增長並存。外債餘額從1994年的928.1億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685.4億美元。外匯儲備佔外債餘額的比重驟增,由1995年的70.9%,上升到2002年的111%,遠超出國際上公認的30%的標準,這造成了外匯儲備長余很多和以較高成本對外舉債同時並存的嚴重的外匯資源浪費現象。

(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撰寫) 

   中國網 2004年3月12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