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崑曲  
陳國福

    中國崑曲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確認了崑曲獨特的文化性以及它在人類文化多樣性發展中的特殊價值。作為我國傳統戲曲中的單聲腔劇種,崑曲主要流行在江蘇、浙江、湖南以及上海、北京等省市,俗謂蘇昆、浙昆、湘昆、上昆與北昆。此外,尚有正逐漸式微的川昆,即川劇崑曲。川劇保存傳統四大聲腔和本地民間燈戲,組成一個規模較大的多聲腔劇種,包括崑曲、高腔、胡琴、彈戲與燈戲五種聲腔,簡稱“昆、高、胡、彈、燈”,崑曲則被列為五腔之首。

    

    川劇崑曲俗稱川昆,係由江蘇省蘇州地區的昆山腔衍變而成。昆山腔産生於明代景泰1450—1456年間,是明代初年南戲形成的一個流派,主要用笛子伴奏,因偏重於歌唱,又稱崑曲。明末清初,最為流行。隨著清廷統治者的遷調與長江商貿往來,崑曲四處傳播,幾遍全國。《蜀伶雜誌》胡淦序言記載:“康熙二年1663,江蘇善崑曲八人來蜀,俱以宦幕寓成都江南館合和殿內。時總督吳棠,亦蘇人。因命凡宦蜀得缺者,酌予捐貲,提倡崑曲,以為流寓蜀中生計。蜀有崑曲自此始。雍正1723—1753間,蜀名來雲班,亦未登臺。及乾隆1736—1795初,蘇之商于蜀者,返蘇為之制戲箱,喚蘇伶數人來蜀,始登場演戲,正其名曰舒頤班。頗極一時之盛,學者亦夥。”周詢《蜀海叢談》卷三寫道:咸豐1851—1861年間,四川總督吳棠“妙解音律,尤精崑曲,以川省無習此者,乃在蘇州招昆班佳伶十余人來蜀”以充實舒頤班。《華陽國志》亦云:舒頤班在成都除入署演戲外,曾開辦科班,“選垂髫童子廿余人,日夜教習歌舞……遊燕之娛,一時傾成都。”舒頤班巨擘周浩然傳子輔臣,兩代名凈,擅演《鬧朝》、《撲犬》、《達摩渡江》、《醉打山門》、《單刀赴會》、《飯店認子》、《祭墳》、《北餞》、《北詐》、《聞鈴》、《龜年彈詞》、《冥判》以及《醉打》、《醉隸》、《墜馬》等傳統崑曲劇目。報界名士冬心看了周輔臣演唱《聞鈴》,曾以詩讚曰:“一曲霓裳老淚橫,開元遺事記華清。傷時頗有新亭感,腸斷淋鈴夜雨聲。”

    儘管崑曲傳入四川多年,由於川人不諳吳語,直接影響著崑曲在四川的生存和發展。辛亥革命1911前後,舒頤班因難以為繼而瀕臨解體,迫使崑曲藝人改搭川班,同時盡可能地將崑曲地方化;在同臺奏藝的同時,川班也有不少藝人學唱崑曲。在頻繁的藝術交流之中,崑曲逐漸被川劇吸收,《玉簪記》、《紅梅記》等曾被移植為川昆,老長樂班曾編演大本昆腔戲《鴛鴦譜》。川劇崑曲除沿用蘇笛、蘇鈸、蘇鉸之外,同時嵌入川劇鑼鼓,改用四川語音演唱。《玉祖壽》、《八仙上壽》、《天官賜福》等崑曲劇目,載歌載舞,場面壯觀,氣氛熱烈,情緒歡快,經常作為吉祥如意的開場戲而風靡一時。比如群仙為玉皇祝壽的《玉祖壽》,表現壽星老頭亦作張果老手捧壽桃,相約一仙位姬結伴同行,仙姬羞他龍鍾老態,他説:“你不要嫌我年紀老,我可以變得很年輕嘛”於是,先丟柺棍,次揭紗帽,再脫官衣,後抹鬚眉,竟變成一個頭扎“沖天炮”、身穿紅綢背背褲的笑娃娃。這些特技表演,伴著崑曲的旋律次第進行,充滿著一種幽默詼諧的盎然異趣。川劇丑角的祖師爺岳春曾搭舒頤班,與周輔臣一起將《醉隸》、《墜馬》、《雙下山》、《議劍獻劍》等崑曲傳統劇目移植為川昆,年逾七旬,在《墜馬》中飾演羅喜德,表現人物皇榜高中、策馬遊街的得意神態,有一個從高頭大馬上翻滾墜地的特技表演,身上的大紅官衣迎風散開,就像一隻彩蝶飛落荷葉上面,觀眾美其名曰“飛蝶下馬”;伴著“好似狂風吹片瓦”的一句昆腔,岳春躬身屈膝,袍袖掩面,又如繡球似地在臺上飛速滾動,此謂之“滾圓寶”,又叫做“滾圓臺”。岳春的再傳弟子李文傑,在《議劍獻劍》中飾演曹操,為了刻畫人物在權勢面前,謹小慎微、獻媚取寵的狡詐性格,道白往往迴旋于低音區,聲音雖小卻滿座皆聞,尤其善於探隱發微,深刻揭示潛藏在語言背後的豐富含義,曾受到俞振飛高度評價。1999年1月,成都舉辦“長城樂”川戲丑角藝術展演,在25折優秀傳統戲中,韓敏言演唱崑曲《醉隸》引人注目,算是碩果僅存。

    崑曲行腔運氣與吐字發聲,講究音準、字正、腔圓,一個字要唱出字頭、字腹、字尾三個音。這樣唱出來的字,有如玉之潤,珠之圓,成為川劇演員唱講功力的基礎訓練。在川劇界,流傳著“唱不來崑曲,成不了一個角”之説。川劇前輩藝術家抓住崑曲長于歌唱又利於舞蹈這一特點,往往擷取崑曲中的某些曲牌或部分唱句,與高腔曲牌有機結合,藉以增強高腔的藝術表現力。有的曲牌用崑曲起唱,謂之“昆頭子”,在高腔戲中十分普遍。1979年,四川省川劇藝術研究院印製了《川劇崑曲彙編》,由劉泉編述,李遠松、楊為記錄整理,蒐集成都地區演出過的傳統劇目或曲目中的崑曲曲牌200余支,按折戲類、單支類、通用類排列,堪稱川昆大觀。

    1986年4月,四川與上海舉行文化交流,俞振飛作為上海昆劇團藝術顧問,以八五高齡第三次西行入川。筆者有幸接受採訪,俞老憶及當年川昆交流的動人情景:1948年,俞振飛曾偕同倪傳鉞、邵傳鏞、姚傳薌等崑曲藝人蒞蓉,與成都京昆票界通力合作,在春熙大舞臺接連推出《群英會》、《得意緣》、《販馬記》三大本。昆班先請川劇界顧曲,川劇界也回請昆班看戲。俞老回首前塵,興致勃勃地説:“那時候,我曾看到蕭楷臣、周慕蓮等人的精彩演出。川劇有那麼多挑尖的好角色,真令人驚奇折服。他們演唱的川昆,滿宮滿調,聲驚四座,簡直就是我們崑曲嘛!”

    (插圖為《虎囊彈山亭》)

    原載《中國文化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