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人不願回憶“911”  

    28歲的瑪希每每看到曼哈頓下城的那片高樓,心裏便會泛起一種説不出的難受滋味。去年“911”那天,在世貿中心1號樓工作的瑪希用了一個半小時的時間才從81層跑到地面,沒想到卻被倒塌的2號樓的灰塵所淹沒。瑪希活了下來,但她卻再也不願回曼哈頓工作了。

    像瑪希這樣的人還有不少。讓他們每天從那片廢墟旁經過簡直是一種精神折磨。記者的一位朋友就在附近的一家酒店工作,不久前,他打來電話,説是在加州找好了工作,買好了房子,全家很快就要搬走了。問起原因,他嘆口氣説:“我每天都要走過那片廢墟……”

    “911”一週年前夕,記者特意去了幾家書店,發現有關“911”的書籍並不多。在《紐約時報書評》本週非小説類排行榜的前十名,只有一本是關於“911”事件的。一些圖書銷售商也發現,最近人們對“911”題材作品的興趣在減弱。分析其中原因,有專家認為是人們在讀到這類作品時可能會感到不適。俄勒岡的一位書商説:“讀者喜歡看以自然災難為題材的作品,但他們並不喜歡這種對人為災難的過分渲染。這類作品傳遞給人們的只有恐懼和不安,會讓人有一種切膚之痛。”

    這一年過得不容易

    在外來的遊客眼裏,曼哈頓似乎已經恢復了昔日的喧鬧與繁忙。時報廣場上,等候當晚百老彙打折劇票的人排著長龍;紐約證交所門前,拍照的遊客也絡繹不絕。

    可當你走進“紐約客”的生活之中,才會知道,這一年他們過得不容易。受打擊最大的是世貿附近地區。世貿附近原本是曼哈頓的黃金地段,公寓樓的租金為全球之冠,檔次稍高一些的樓房,一套兩室一廳的住房月租最少也要4500美元。可“911”之後隨著一些金融公司的全部或部分遷出,公寓樓的租金也在下跌。有些樓房雖採取了租一年免一月的優惠,也未必能拉住房客。附近的唐人街,許多店舖都是慘澹經營,街頭到處都是大削價的廣告。

    在下東城,記者採訪了20多歲的阿莉安尼。這位畢業于哈佛大學的黑人姑娘像許多年輕人一樣來曼哈頓闖蕩,她渴望有朝一日能成為著名的服裝設計師。一年半前,她在曼哈頓下東城開了一家小店,一邊學習,一邊自己設計製作時裝。阿莉安尼對記者説,“‘911’之前,生意真是好極了,那個時候我甚至在想,我會提前退休去世界各地旅遊。可‘911’之後,服裝店只能是勉強維持了”。

    一年過去了,下東城這個紐約最早的移民區仍未恢復昔日的熱鬧。中午時分,阿莉安尼指著窗外靜靜的街道説,“911”之前,即便天氣也這麼熱,這會兒外面也該有許多行人與車輛。曼哈頓下東城有400多家這樣的小商店,“911”之後,社區管理機構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實行免費停車、發放購物優惠卡等,還給不少像阿莉安尼這樣的小店主提供了優惠貸款,但遊客不多,商店也沒有辦法。

    生活還要繼續……

    去年9月12日,一位趕往曼哈頓上班的“紐約客”曾對記者説,“生活還要繼續……”一年之後,在世貿廢墟旁,維修電話線路的工人阿達姆也對記者説出了同樣的話。世貿廢墟清理工程總監瑞納爾德指著那個深度27米、相當於3個足球場大的坑説,廢墟目前已基本清理完畢,人們正等待著確定重建世貿的新方案。“我最難忘記的是今年春天”,辛勤工作了10個多月的納爾德説,“當巴特瑞公園的櫻花開放時,附近公寓裏搬回的人也多了起來。又能聽到孩子們的歡笑聲了,公園裏散步的人也多了”。

    在紐約,生活工作發生最大變化的也許是那些不分晝夜在街頭執勤的警察。不久前,紐約市的警察上街遊行,要求政府提高他們的收入。他們的口號是“讚揚太多,加薪太少”,有些警察在“911”後的一段時間裏,每天要工作10多個小時,而且沒有節假日。3萬多美元的年薪卻始終沒長,他們的心裏當然難以平衡。“911”之後,警察的責任也發生了變化。紐約警察副總監弗爾説,以往警察擔負的是地方的執法任務。“911”之後,警察也擔負起了保護國家的責任。“我們站在了第一線,我們是在保衛美國”,弗爾這樣對記者説。(丁剛)

    《環球時報》2002年9月3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