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軍事打擊伊拉克 決心好下 後果難料  

    長期以來,美國一直把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視為眼中釘,務必除之而後快。 “911”事件發生後,美國更是下定決心要利用反恐鬥爭的新形勢,對伊拉克進行軍事打擊,並以實現巴格達的政權更疊為主要目標。為此,美國進行了充分的準備。

    今年年初以來,美國先後拋出“邪惡軸心”論、“先發制人”論、“支援恐怖主義國家”論等,大都是為打擊伊拉克而製造“輿論準備”和“理論根據”。美國的軍事準備也大致完成,據説先後制定了數個方案,既有集結25萬大軍分三路進攻伊拉克的“大打出手”,也有派精銳部隊奔襲巴格達一舉推翻薩達姆政權的“外科手術”。同時,美國在經濟、政治等方面也在做準備,如計劃將石油戰略儲備增加至7億桶的最高儲存量,邀請伊拉克反對派到華盛頓進行“後薩達姆” 的有關政治安排。儘管美國領導人因國內國際反對聲浪日盛而攻伊口風有所改變,聲稱美國並不急於行動,但是,布希總統8月21日再次公開表示美國政府認定薩達姆是一個“威脅”,推翻薩達姆政權“符合世界的利益”。看來,美國推翻薩達姆政權的決心已經下定,剩下的只是時間、時機和具體做法的問題。

    美國軍事打擊伊拉克,是為了“反恐”嗎?美國至今未能拿出伊拉克支援恐怖主義的證據。是因為伊拉克製造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嗎?美國同樣沒有證據;何況如果真有這個問題,那也應該由聯合國出面解決。至於什麼“為了打倒暴君 ”、“解救伊拉克人民”,更不是什麼拿得出來的理由,連美國自己也不好意思多講。那麼,什麼是美國的真實目的呢?目的可能有好幾個,但最重要的是為了實施美國的大中東戰略。

    中東地區是亞非歐三大洲的樞紐,又是世界的“石油寶庫”,對美國實現其全球戰略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克林頓政府時期,美國在中東執行的是“西促和平,東遏兩伊”的方針,力圖調解巴以分歧,遏制伊拉克和伊朗,以填補蘇聯解體後出現的地區真空,獨家把持中東事務。但是克林頓促和功虧一簣,美國在中東的目標沒有實現。布希上臺後,巴以矛盾激化,局勢近乎失控,而薩達姆則進一步站穩了腳跟。美國對中東政策開始調整,大中東戰略隨之逐步成型。這個戰略的要點是把打擊伊拉克同緩解巴以衝突這兩個任務結合起來,並在此基礎上全面整治中東:擊敗伊拉克,威脅、孤立、打擊其他不肯就範的國家,然後以美國的政治制度和價值觀整合其他國家,以達到最終控制這一地區的目的。

    然而,美國要實現這個戰略目標決非易事。作為大中東戰略的一部分,美國推出了中東和平新計劃,以求穩住阿拉伯國家,為打擊伊拉克創造條件。但是,該計劃堅持要阿拉法特下臺,為巴勒斯坦建國設置種种先決條件,很不得人心。儘管最近美國不得已對其立場作了“微調”,但偏袒以色列的本質未變,阿拉伯國家難以接受。出兵伊拉克,美國民眾未必都會買賬,政府內部意見也不完全一致;在國際上,不僅阿拉伯國家和其他國家紛紛表示反對,就連美國的絕大多數盟國也不贊成。此外,伊拉克不是阿富汗,打擊伊拉克需要付出大得多的代價。伊拉克的軍事力量遠非塔利班可比,美國在這裡也沒有類似“北方聯盟”這樣的幫手,伊拉克的鄰國包括美國的北約盟國土耳其都不同意美軍“借道”攻伊,而且被逼到墻角的伊拉克是否會出奇兵“絕地反擊”也未可知。即使能夠打敗伊拉克,推翻薩達姆政權,美國仍然有一些不易解決的難題要面對,如:誰來接替薩達姆,伊拉克的政局能否穩定,什葉派在伊拉克掌權將對本地區政局造成什麼影響,庫爾德人問題如何解決,對北約南翼會形成多大的壓力,伊拉克戰敗後伊朗是否坐大,等等。這些都是美國不能回避的,但目前看來,美國並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加以解決。

     《解放軍報》 2002年8月26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