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劇表演藝術家俞振飛  
趙景深

    


    表演藝術家俞振飛,1902年生於蘇州義巷。六歲隨父學唱崑曲,十四歲起先後拜沈錫卿、沈月泉、程繼先等名師學藝,開始了他的舞臺生涯。他“昆亂不擋”,擅長崑曲又善京劇,早年和梅蘭芳、程硯秋合作時,從京劇表演藝術中吸取寶貴營養,不斷提高自己的藝術水準。俞振飛在崑曲和京劇的表演、唱腔等方面造詣高深,對於人物理解深刻,富有“書卷氣”。他文學修養很高,寫的一手好字,畫的一手好畫,唱念表演的基本功十分深厚,加之幾十年刻苦鑽研,所以刻劃各種人物無不栩栩如生。他的代表作很多,如《販馬記》、《太白醉寫》、《驚變埋玉》、《斷橋》等等,都曾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俞老常常對他的學生説,演員一定要學習各種藝術,如畫畫、寫字、作詩等,因為各種藝術都是相通的。

    俞振飛為昆劇革新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浙江省蘇劇團在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成功地改編和演出了《十五貫》,一本戲救了一個劇種,使他深受教益。他就針對原來昆劇逐漸脫離群眾的傾向,反覆強調了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方針指導下必須奮起改革。1962年,他在一篇題為《希望和要求》的文章中寫到:第一,觀眾愛看整本戲,我們要多編整本劇演出;第二,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改革;第三,昆劇音樂工作者不要抱殘守缺,要勇於改革。此後,上海昆劇團改編了整本《牡丹亭》和《爛柯山》等,新編《釵頭風》在音樂和唱腔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十年浩劫之後,俞振飛總結了昆劇發展的歷史經驗,再一次提出了進一步改革的重要意見,使昆劇藝術不斷向前發展。

    俞振飛精心培植昆劇,數十年如一日。早在1922年元宵節,他會同蘇滬兩地曲友,以“崑曲保存社”名義,在上海夏令配克劇場(今新華電影院)舉行了三天不尋常的彩串。演出所籌款項,作為培養昆劇人才之用。俞振飛的功績還在於他悉心培植了一大批昆劇和其他劇種的人才。五十年代中期,他擔任上海市戲曲學校校長,該校不僅培養了數以百計的昆、京、滬、越、淮等劇種的演員和評彈演員,還培養了戲劇舞臺、化裝、音樂、服裝、武功等專門人才,為繁榮我國藝術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本文作于一九八三年)

    中國網 2002年8月25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