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良輔創造水磨調  
方家驥

    

    魏良輔住在太倉南關,日復一日研究南曲,很少下樓。

    他最初學唱北曲、那七聲音階的聲腔,跌宕起伏,似江河波瀾奔騰,雄壯而又豪放。那年蘇州城來了個北曲名家王友山,鐵琶銅箏穿雲裂石、使人頓生小巫見大巫的感嘆。自此,他就另辟蹊徑。

    整整十年,花謝了又開,月缺了又圓,置身在五聲音階構築的南曲天地裏。美妙的昆山腔經過改革,變得更加宛轉纏綿,流麗悠遠。許多青年人聞名而來,投到他的門下。

    一天,他走道一條小巷,聽到有人唱曲。大氣磅薄的北曲,如同秋天的原野,清新曠遠。他像是被一雙無形的手牽引著,尋到一片黃泥斑駁的土墻前。那正是歌聲傳出的地方。

    他沉醉在演唱者的激情中。墻內的歌聲,時起時伏,持續了三天。他也迎著朝霞來、披著夜霧歸,在墻外佇立聆聽了三天。最後.推開了那扇虛掩的木門……

    歌唱者是一個北方青年,名叫張野塘,曾做過戍卒,清瘦的臉龐上鐫刻著邊塞的風霜。他北曲唱得好,因而被宰相王錫爵招致門下,教習家伶。北曲用弦索伴奏,三弦是主要樂器之一,他彈將起來、如珍珠貫地;撥弦按音之間,似聞風雨聲聲,鶯燕關關,花底溪澗流水淙淙……瞬息變幻,令人神往。

    魏良輔像是善於相馬的伯樂,找到了一匹千里駒,喜出望外地將張野塘請到家中。女兒正值豆蔻年華,出落得賽過一朵嬌嫩的鮮花,更兼一副天生靚嗓,把父親創造的昆山新腔唱得珠圓玉潤。魏良輔興奮之餘,將兩人定了親。翁婿攜手。如虎添翼。

    張野塘用昆山腔唱北曲,所謂“北曲昆唱”,進一步擴大了昆山腔的影響。

    不久,又逢聲場大會,各地高手雲集。昆山人陸九疇指名要與魏良輔角技。陸九疇是名曲師,一曲方罷,廣場上掌聲雷動。等到魏良輔登場,只聽笛管笙琶齊奏,徐徐引出一陣細若遊絲的歌聲,在明媚的陽光下裊娜、繚繞。歌聲一字數息,仿佛一個雍容華貴的美人臨風輕嘆,又像是一個俊俏風雅的少年踏月低吟……滿場聽者,直著眼睛,張著嘴巴,全都被引入了歌唱的意境。

    陸九躊甘拜下風。

    這次聲場大會,魏良輔“立昆之宗”。細膩的昆山腔就像是蘇州巧匠加工紅本傢具,用木賊草蘸水而磨,人們稱之為“水磨調”。

    魏良輔簡介

    魏良輔(1501-?),別號尚泉,原籍江西南昌人,明代傑出的戲曲音樂家,遷居江蘇太倉南碼頭。他在太倉結識了當地一位南曲專家——太倉衛百戶過雲適和從安徽壽縣發配至太倉的弦索、北曲專家張野塘。經常前去請教,三人結為摯友。魏良輔在他們的協助下,將南北曲融合為一體,形成一種格調新穎、唱法細膩、舒徐委婉的“水磨腔”(昆腔),它以清唱的形式出現,清麗悠遠,旋律更加優美。同時,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加富有感染力,在伴奏上他將笛簫、笙琴、琵琶、弦子等樂器集合一堂,大獲成功。魏良輔從此聲名大振,被譽為“國工”、“聖曲”,昆腔鼻祖。著有《曲律》(一名《南詞引證》),是論述昆腔唱法及南北曲流派的重要著作。

    (原載《曲海尋珠》;插圖為明萬曆年間金陵古版畫《西廂記》)

    中國網 2002年8月21日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