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易其名看蘇昆發展  

    昆劇、蘇劇、評彈一向被譽為蘇州藝壇三朵花。

    蘇劇昆劇兼演的江蘇省蘇州昆劇團成立於一九五六年,是新中國最早成立的能夠演出昆劇的戲曲團體之一。她的前身是由民間劇團民鋒蘇劇團改建的蘇州市蘇劇團。在《十五貫》“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掀起昆劇熱潮的一九五六年,這個蘇劇、昆劇兼演的劇團幾乎立即就改製成功,定名為江蘇省蘇昆劇團。

    一九六○年初,因滿足江蘇省省會南京的演出需要,從蘇州抽調部分人員,又有省戲曲學校評彈班、目蓮戲班的部分畢業生加入,組建了江蘇省蘇昆劇團南京分團,仍是蘇劇、昆劇兼演。與此同時,蘇州母團以蘇劇老演員以及蘇、昆兼演的繼字輩演員,加上新招的承字輩學員,並蘇州市戲曲學校蘇昆班畢業生,于一九六○年底分為三個能夠獨立演出的分團,一團以蘇劇老演員為主專演蘇劇,二、三團由青年演員及學員組成,蘇昆兼演。

    

    一九七二年南京團回到蘇州,與原蘇州團部分演員合併恢復江蘇省蘇昆劇團建制。一九七七年原南京團大部分人員又調回南京籌建江蘇省昆劇院,原蘇州團大部分人員仍留在蘇州,劇團改名為江蘇省蘇劇團,但仍堅持蘇劇昆劇兼學兼演的方針不變。及至一九八二年又復名為江蘇省蘇昆劇團原名。

    關於繼字輩

    蘇州是昆劇的發祥地,是昆劇創作研究的中心,優秀的昆劇演員幾乎全部出自蘇州,因此,戰亂後歷史把昆劇人才的培養再度聚集於此——這一點其實並不奇怪。為了扶持和培養昆劇的接班人,劇團開始招收新學員,並於1953年為劇團的第一批學員正式命名為繼字輩演員,共計43人。

    繼字輩演員得到過最好的藝術指導,許多著名藝人、曲家都應邀來蘇踏戲,教師與學生的人數幾乎是一比一,師資力量之雄厚是前所未有的。

    繼字輩演員在專業知識技能之外,還接受了以古漢語、文言文為主的文化課和以掌握簡譜、工尺譜為主的音樂課的學習,在良好的教學條件、頻繁的舞臺實踐中繼字輩演員迅速成長起來。

    今天,繼字輩演員除張繼青以高級知識分子、藝術家的身份仍在江蘇省蘇昆劇團擔任領導工作外,其餘的全部都從各單位退休下來,但實際上,他們是“退”而不“休”,又轉入重建後的昆劇傳習所任教,為崑曲藝術的傳承發揮餘熱,並以各種方式繼續他們所熱愛的昆劇事業。

    關於承字輩

    承字輩的命名始於1959年,延自1966年以前陸續招收的學生都以承字排名。他們一直與繼字輩演員同堂學藝,同臺演出,這一代演員如今大多在五十歲左右,正值壯年,作為建國以來培養的第二代演員,為了昆劇的傳承,大家積極的參加學習和培訓,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傳承昆劇的歷史使命。

    關於弘字輩

    文革結束後,昆劇急需補充新生力量,蘇昆劇團于一九七七年招收學員,他們就是現今的弘字輩演員。弘字輩有幸趕上了俞錫侯、徐韶九、貝煥智等老一輩曲家傳授唸唱,沈傳芷老師和薛傳鋼老師退休後回到蘇州定居,弘字輩得到他們的傳授更多。

    重建後的昆劇傳習所,前後辦了十一期學習班,弘字輩們當然全體都參加了。接著中央文化部昆劇指導委員會培訓班在蘇州舉辦,因為佔盡地利之便,弘字輩又得到了全方位的訓練和提高,因此,弘字輩演員具有比較紮實的功底。

    現在,他們大都三十多歲,正值一名昆劇演員的黃金年齡,隨著繼字輩演員的退休,他們挑起了大梁,成為蘇州昆劇院的中堅力量。

    關於揚字輩

    一九九八年,蘇州藝術學校蘇昆班畢業生分配到團,他們排名為揚字輩,這是蘇州自一九五三年以來培養的第四代演員,其中不乏優秀者。現在他們在前輩們的關懷下正繼續接受培訓,有意識地增加他們舞臺實踐的機會,使之能夠更深入地領會傳統昆劇劇目在舞臺表演方面的精髓,從而儘快地成長起來。

    原載《蘇州日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